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世纪伊始,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承前启后的农业策略,主要体现在农业保护、农业立法、粮食安全、比较优势、有机农业和饮食结构等方面,鉴于中日两囤三农领域较多的相似之处,这些策略对当前我国政府发展农业、改造农村、扶助农民等极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1961年出台《农业基本法》为起点,日本开启了破除小农生产格局的艰难探索。60多年来,以放松农地流转管制、开放所有权转移、开辟经营权流转、实施“认定农业者”制度、扶持“集落营农”以及赋权农地中间管理机构等重大改革为关键节点,日本相继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推进农地集中的政策法规。然而,日本的艰难探索未能有效破除小农生产格局,地块狭小、分布零散依然是日本农地的典型特征。其深层原因包括:受到农协庇护的兼业农户长期滞留农业生产,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策缺乏连续性和协调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地价格上涨推高流转成本,以及农耕文化等多因素影响下的农地流转市场失灵等。日本通过艰难探索得到的启示是:对推动农地集中的复杂性、长期性要有充分思想准备;瞄准目标群体,有序推动离村农民放弃兼业经营;充分调动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性,防范和化解农地流转市场失灵。  相似文献   

3.
日本农业保险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玫 《老区建设》2008,(5):63-64
农业保险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国际上已有40多个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其中日本的农业保险被认为是世界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在我国急需构建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以保障和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之际,研究日本农业保险的成功之处,对我国发展农业保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农业保险被认为是世界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文章介绍了日本农业保险的发展概况、制度结构和主要经验,并以农作物保险为例介绍了农业保险的主要内容。日本发展农业保险的经验主要有:强有力的立法保障、财政的大力支持、一定的强制性、先进的农险统计系统和政府的再保险支持。日本的经验对我国发展农业保险的启示意义是:一是要推进农业保险立法;二是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驱动农业保险发展;三是实行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提高参与率;四是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  相似文献   

5.
戈壁农业是一种适宜西北地域特色,与当地水土资源及其环境相协调、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新型农业模式,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意。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背景,追溯戈壁农业的理论渊源,立足甘肃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现实情况,分析了戈壁农业发展的内涵、成效和不足,对以色列戈壁农业的成功经验进行梳理,以期为新时代我国戈壁农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并从财政支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体制机制、开放合作等方面提出下一步戈壁农业发展的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6.
加快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是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强化科技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居于重要地位。本文结合对日本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实地调研案例以及日本中央与地方农业主管部门访谈,阐释日本农业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研究发现,日本清晰设计未来农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科技创新路线图,培育壮大以企业为主的多元创新主体格局,发挥国立研究机构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研发引领作用,打造健全的农产品食品安全科技支持体系等做法对当前我国农业加快高质量发展、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8.
农业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重要产业,农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而循环农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总结黄河三角洲循环农业发展典型模式的经验,发展循环农业可以将农业生产劣势转为优势条件,实现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但当地土地盐碱化、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也制约着循环农业的发展,循环模式的选择应该因地制宜,循环农业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需要探索循环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多种路径。  相似文献   

9.
浅谈日本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建立了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作为载体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并非常重视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与应用,日本发达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使日本的农业获得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我国应充分借鉴日本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并重视计算机在农村的普及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日本农业发展对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启示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勋华  杨永明  舒泽桃 《乡镇经济》2008,24(11):117-121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本质上是要寻找一种适合中国“农情”、“域情”的农业经营方式,通过对日本农业发展道路研究,中国农业经营方式要本着低成本需要和高就业自愿的两个原则,从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来看,要经历两个重要阶段,即精细密集农业型+生物技术型阶段和资金密集型+生物技术型阶段。  相似文献   

11.
12.
数字经济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并为其突破自然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的瓶颈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发展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和利用质量,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农业发展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具体而言,数字经济通过赋能农业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整合贯通,有机衔接了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整体上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农产品在供给端与需求端之间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了农业的经济价值,创造了额外的经济红利。数字经济通过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实现信息流、技术流、人力流、物资流、资金流等要素的融合,可以整合资源并优化其配置,从而促进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市场和新组织不断涌现,加大农业产业链接、产业创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融合的力度,提升农业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就是所谓的"中介欠缺"问题.比较日本的农业中介,特别是日本农协(JA)和中国尚不健全的各类农业中介组织,对中国农业中介的进一步发展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传统农业保险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仍面临着相关问题的制约.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科技在农业保险领域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其已经成为引领农业保险领域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保险科技为传统农业保险的创新带来了新动力,是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驱动力.因此,文章结合现有研究和实际分析,指出保险科技对农业...  相似文献   

15.
日本国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验与做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国农业是一个保护性的产业。从生产、加工、销售每个环节都有一些优惠的扶持政策。生产方面,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前,日本政府采取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扶持农业;在入关以后,由于受关贸总协定有关农畜产品价格市场化、贸易自由化等多方面的限制,日本政府放开了农畜产品价格,同时采取补贴基础设施投资的办法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由国家和地方两级承担,其中90%左右是无偿投入,其余10%左右由受益者在10-15年内偿还。此外,日本政府还拨付农协一定资金,以低息贷款的方式支持农业发展。在加工方面,加工企业的建设投资国家无偿投入50%左右;在销售方面,农畜产品销售店、销售市场的建设,国家的无偿投入一般都在50%左右。日本政府采取的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加、销的强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北京休闲农业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初具规模,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前景广阔。通过分析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厘清北京休闲农业发展态势,梳理出北京休闲农业高质量新业态,包括农业特色主题公园、农业文化品牌节庆、农业嘉年华、创意农业工艺品体验、森林公园综合体5种发展模式,提出聚焦数字赋能休闲农业新业态、培养素质较高的休闲农业旅游人才、打造文化IP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精品化、优化休闲农业营销宣传策划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日本农业金融制度的发展中南财经大学农经系黄红斌农业金融制度是调节一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杠杆。日本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日本农业金融的倾斜性支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日本的农业金融制度是促使日本农业发展的“启动器”。一、日本农业金融制度的演变日本农业...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日本为适应国民保健,环保意识和休闲娱乐需求的变化,积极学习欧美国家的经验,以农村,山村及林村,渔村为舞台,致力于发展绿色观光业,从而对活化农村,发展农业经济和促进地区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主要讲两方面问题,这两方面问题的逻辑是“1+4”,这个“1”是一个背景和要求,“4”是四条途径和措施。第一个问题,背景和要求。背景主要有三点。第一,从发展环境看,近些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明显改善,有基础、有条件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第二:从发展方式看,原有的依靠拼资源拼消耗、高投入高成本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迫切要求农业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第三,从发展要求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更加关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不仅要求农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还要求农村提供良好宜居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