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研究了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地方政府支出的策略互动模式。结果表明,基本建设、文教科卫和预算外支出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出策略互补,行政管理支出则由于地方财力情况的差异形成策略替代,效益外溢性、财政竞争机制和标尺效应在其中交替发挥了主导作用。财政收支分权对支出策略互动模式的影响效果并不一致,扩张支出分权将加剧以基建支出为主的地方政府竞争。财政分权的改革方向是使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收入自主权,中央适当上收具有强烈区域外溢性的公共品供给责任,降低地方非正式收支自主权,从制度层面营造地区间协调有序的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检验了地方政府环境支出行为的空间策略互动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环境支出存在明显的空间策略互动与时间滞后效应。其表现为相邻省级地区之间环保财政支出行为的互相模仿和路径依赖。外商直接投资和财政分权并不是导致地区间环境支出“逐底竞争”的直接原因。在构建多维度政绩考核体系来引导政府财政支出竞争的同时,建立地区间环境支出的协调机制和对外开放等途径,有利于实现均衡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3.
彭冲  汤二子 《财经研究》2018,(6):94-108
分权体制框架下地级市政府在制定医疗卫生支出决策时往往会受到相邻城市相关策略的影响,从而引发城市间政府卫生支出的策略互动行为.文章选取了2007?2013年中国283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了分权体制下地市级政府卫生支出的策略互动行为,并揭示出财政分权及其城市间空间策略互动对政府卫生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市级政府在政府卫生支出上存在显著的互补型策略互动,这种效应在地理距离相近的同省区城市间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财政分权促进了政府卫生服务供给;而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地市级政府间财政分权的策略互动对政府卫生支出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较好地解释了政府卫生支出比重徘徊不前的原因.由此,积极利用竞争、激励机制以及实现财政体制安排的优化变革来引导政府的卫生服务供给将是重要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城市群为切入点,运用静态空间杜宾模型、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和非对称反应模型,采用2011—2020年我国273个地级市数据,系统考察了财政科技支出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首先,财政科技支出对城市创新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向本地效应和空间效应,且城市群城市财政科技支出对城市创新有更高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效应。其次,创新类别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策略性创新,现有财政科技支出总体围绕提高城市的实质性创新展开,但非城市群城市财政科技支出的实质性创新倾向显著弱于城市群城市;空间关系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集聚阴影”现象在样本期内显著存在。最后,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从财政科技支出策略互动行为来看,我国地级市间普遍存在财政科技支出策略互动行为,且相较于非城市群城市,城市群城市财政科技支出策略互补程度更低;从财政科技支出策略互动模式来看,我国地级市间财政科技支出策略互动模式为逐顶竞争,且非城市群城市有更为显著的逐顶竞争倾向。本文为推动城市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网络博弈分析方法,研究了网络视角下环境污染治理与地方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从网络模型出发,将地方政府看作一个由地理因素决定的网络,通过网络博弈视角研究地方政府的策略性行为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本省环境治理投资与邻居省份环境治理投资密切相关。地方政府在环境污染治理行为方面存在着强烈的网络效应,环境污染支出表现为政府间策略性互补。这些结果表明,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识别出省级地方政府网络中的关键省份,通过增加关键省份环境污染治理支出带动周边邻居省份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水平。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中央连续出台环境保护法规文件,地方政府也连年增加环境治理投资额,但是我国工业污染排放量未减反增,似乎存在"绿色悖论"现象。文章选取2005—2014年江西、湖北、湖南三省36个地级市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引致"绿色悖论"的可能原因。实证分析得到财政分权对本地区环境污染有显著正影响,工业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有显著负影响,相邻地区的财政分权和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空间效应不明显。财政分权的正效应大于工业技术进步的负效应,地方政府竞争加剧会加大财政分权的正效应,这个结果解释了"绿色悖论"在我国部分地区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政绩考核与环境治理——基于地方政府间策略互动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式分权下,政绩考核直接影响环境政策的执行效果.文章基于地方政府间环境治理策略互动的视角,首先结合分权理论、政治锦标赛、行政发包制等,提出了政绩考核影响地方政府间环境治理策略互动的假说.在此基础上,采用2003?2014年中国27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发现:合理的政绩考核指标和分权体系可以使环境治理向"良性竞争"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环境绩效指标直接增强了地方政府间"竞相向上"的策略互动;经济绩效指标则减弱了"竞相向上"的策略互动.进一步地,政绩考核与分权相结合对地方政府间策略互动产生影响:严格的环境绩效指标通过事权和财权弱化了"竞相到底"的策略互动,强化了"竞相向上"的策略互动;而经济绩效指标则通过事权和财权强化了"竞相到底"的策略互动,弱化了"竞相向上"的策略互动.文章据此提出的政策启示是:环境治理须"联防联控",合理设定政绩考核指标,且配之以合理的分权体系.  相似文献   

8.
孙伟 《生产力研究》2014,(12):16-19
文章利用2000—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资源税与二氧化硫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选取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衡量污染物排放规模的指标,选择人均GDP、资源税、科技创新支出作为解释变量,选择人口密度作为控制变量,建立多变量双对数计量经济学模型。结果表明:人均GDP和资源税与二氧化硫排放量成正相关关系,科技创新支出与二氧化硫排放量成反相关关系。文章还对资源税影响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区域差异和作用路径进行分析,得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是能够显著被影响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将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度的评价指标界定为以下三个维度的变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单位GDP能源消耗的降低和环境污染水平的下降.随后,在考虑了各地区间经济活动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使用Matlab软件的空间面板模型(SAR和SEM)对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度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实际产出、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环境污染破坏次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各地区以劳动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衡量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均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而以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环境污染与破坏次数衡量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则存在改善或恶化的省际差异,表明控制环境污染是当前中国各地区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博弈论理论,分别从纵向视角研究了地方政府应对上级政府委托激励的策略行为,及从横向视角分析了地方政府之间协同处理环境污染空间外溢的博弈行为。以2008—2017年13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大气污染指数为被解释变量,以上级政府监管力度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程度为解释变量,建立一种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地方政府策略行为对污染扩散治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级政府的严管与约束,及地方政府间的精诚协作,与污染空间外溢状况改善显著相关,而人口密度过大及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等相关控制变量指标,将会对污染空间外溢治理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晨峰 《财经科学》2011,(7):118-124
本文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中国省级政府财政支出的策略互动性行为。研究发现,省级政府的财政生产性支出对于邻近地区省份具有正向的反应,即邻近省份的财政生产性支出增加,那么本地区的政府也会相应的增加财政生产性支出。另外,研究还发现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间省际财政支出的反应函数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首先,从环境监测动态化、政府环境监管信息化、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深度化及环保产业智能化4个维度分析了互联网技术对环境质量的作用机理。然后,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互联网技术进步与环境污染(废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空间关联性,并基于扩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结合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互联网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技术进步与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互联网技术进步能显著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针对不同的污染物,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效果不同。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提高区域环境质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113个重点城市1993-2009年工业三废排放量、污染治理投资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统计量等大样本数据,采用倍差分析法对1998年实施的"酸雨控制区与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政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两控区"政策的施行使得污染治理总投资增加46.0%、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增加44.1%,"两控区"政策的出台明显改善了工业二氧化硫污染治理效果。研究结论还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包括以工业废水治理投资、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分别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及对"两控区"城市的地理、空间、政治不同属性的检验。研究为评估环境政策总体效果提供了借鉴,探讨了环境政策的影响路径,并从企业角度和政府角度对环境污染治理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重点税源企业的监控标准构造断点回归设计,考察政府提高征税强度如何影响企业的排污行为。实证发现:税务部门的重点监管行为会显著提高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机制分析表明,重点税源企业通过超排污染的方式缓解税负压力;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放松了对其环境外部监管,最终使企业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环保投入。本文还发现,随着税收优惠的落实和政府环境治理水平的提高,税收征管对企业污染行为的溢出效应能够得到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国1993~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均GDP与人均工业二氧化硫和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而与人均工业烟尘和人均工业粉尘排放量之间呈自上向下的曲线关系;经济结构和技术对环境污染存在显著影响,而经济规模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文章围绕"污染避难所"假说,基于中国30个省域2001-2008年数据,构建中国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的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以外商直接投资为载体的产业转移与地区化学需氧量显著性地负相关,但与二氧化硫排放量负相关关系不显著.说明FDI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的水污染,但与大气污染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因此,仍应审慎地对待外商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17.
地方预算支出差异受到不同层级政府财政互动的影响,分析地方预算支出差异的成因对于理解政府预算行为至关重要。本文构造2010—2018年“城市对”数据,采用夏普利值分解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识别影响我国地方政府四种民生性预算支出差异的两类因素:纵向统筹和横向趋同。纵向来看,我国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有限,地级市预算必然受到省级政府的统筹引导。横向来看,因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和地方政府间的支出竞争,地级市预算受临近地区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因省级政府统筹,省内城市间预算支出结构差异较小,跨省城市间预算支出结构差异较大。第二,因毗邻地区互动,毗邻城市间预算支出结构差异较小,不毗邻城市间预算支出结构差异较大。第三,在同时受两种力量影响时,不同支出类型所受纵向和横向影响的大小不同。对于教育和科学技术支出,横向趋同效果更为明显;对于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省级纵向统筹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北京市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本文根据2000-2014年北京市进出口的总额以及工业二氧化硫、工业废水、工业粉尘排放量等污染环境的指标建立经济计量学模型,将库兹涅茨曲线运用到贸易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当中,得出典型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不存在的结论,并通过因子分析建立了影响环境污染的主要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开发区重复建设、无序扩张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2004?2014年100个城市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以国家级经开区为例从空间策略互动视角考察了地方政府热衷推动开发区建设的行为动机.研究发现:(1)中国地市级政府在建设开发区上会充分参考"邻居"城市的行为作出自身决策,并且这种空间效应在地理距离相近的同级城市间更为显著.具体而言,如果地理邻近城市平均建设10个新的开发区,本市往往会相应建立5个开发区.(2)相对东部来说,中西部城市间在建设开发区上的空间策略互动更强,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影响.(3)进一步的经验检验表明,财政分权和中央政府主导下的政绩考核带动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空间竞争,强化了地方政府推动建设开发区上的策略互动.文章的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解释了"开发区热"的本质特征,揭示了地方政府合作困境的根源.由此,应从政绩考核体制、财税体制、地方债务管理体制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严格控制地方政府过度建设开发区的盲目竞争行为.  相似文献   

20.
李承怡 《经济地理》2019,39(9):24-30
财政支出竞争作为地方政府争夺要素资源的主要方式之一,一方面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也造成要素资源空间配置效率的损失。文章构建一个软预算约束条件下的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模型,并基于2009—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不同类型财政支出竞争策略的空间经济效应。研究发现:公共投资与公共服务两类支出均能吸引资本等要素的流入,因而各地区表现出财政支出的"逐底竞争"。其中,公共投资竞争策略相较于公共服务策略,对资本要素的吸引力更强,这也是造成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重基建、轻民生"的结构扭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