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在构建空气质量与劳动供给之间相互影响的局部均衡模型基础上,利用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城市空气污染对于流动人口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作为外部冲击的城市空气污染对于流动人口的劳动供给时间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城市空气污染程度平均每上升1%,城市就业流动人口的劳动供给时间将减少0.011~0.019天/周。子样本检验结果发现,上述抑制作用存在明显的身份差异和性别差异,女性和城市间流动人口对于城市空气污染的敏感性更高,男性和乡城间流动人口因为空气污染程度加剧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上述结论表明在评估环境规制政策效果时应重视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对于劳动力市场的正向溢出效应,以及对于不同户籍性质和不同性别流动人口的影响差异。  相似文献   

2.
将上海市2017年的流动人口相关数据当成是研究对象,基于模型构建的方式对上海流动人口的迁移距离、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当中能够获悉,女性的平均迁移距离高于男性,其中农业户籍、高学历、高技能的流动人口倾向于远距离的迁移。因为年龄增加平均的迁移距离也在持续详见,迁移距离和来到上海的时间呈现出U字形的相关关系。迁移距离会影响流动人口的规模,流出、流入地经济发展、经济之间存在的差距会影响人口的迁移流动。流出地城市当中的行政等级、流动人口的规模方面存在梯度关系。个体特征会对流动人口的迁移距离产生影响,流出、流入地之间存在的经济、收入差距会影响流动人口的迁移距离。而研究结果有助于对人口流动方向的合理引导,更能够推动流动人口与城市的融合,强化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3.
流动人口的迁移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人口迁移的政策制定应建立在对流动人口特征及变化趋势的深入了解基础之上。在京流动人口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对于增加劳动力供给和缓解老龄化压力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多数流动人口在京居住依赖租房,房租是导致其生活成本日益上升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程度较低,尤其城乡接合部地区社会隔离现象较为显著,大量流动人口未能有效融入现代城市的生产生活体系。首都的人口管控与城市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通过“控”“收”联动,加强人口的有序流动,也要疏解与引导相结合,使流动人口的结构与行为更符合首都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户口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 ,从完全禁止户口迁移到数量限制政策 ,再到征收费用政策和放开小城镇入户限制的逐步放松户籍管制政策 ,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加 ,损害逐渐减轻。我国放开小城镇户籍限制的改革放活了地方经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进程是由经济内生决定的 ,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着户籍制度的改革进程。那些放开户籍限制的城市也没有出现人们担心的问题。放开户籍限制不会构成对城市就业、住房、治安、交通的压力 ,反而创造了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5.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经济水平的差距和户籍制度的松动,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以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为样本,对外群歧视与流动人口家庭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群歧视对于流动人口的家庭收入有着显著负向的影响,并随着家庭收入分布水平的提高,这种影响越来越明显。另外,到东部城市就业、跨省流动或者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工作的流动人口受到外群歧视的影响更大,收入下降更多。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迁移的作用不容忽视。区域政策、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的交织演变共同影响着中国的人口迁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等最新数据反映出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在规模上,从零星迁移到大量迁移,流动人口规模增速加快;在结构上,乡—城迁移人口持续增加,城—城迁移人口占比提高;在流向上,从单向迁移转变为多向迁移,东西差异与南北差异并存;在范围上,省内迁移是人口迁移的主流,就近迁移趋势增强。其中,区域政策对人口迁移的流向特征和范围特征影响较大,而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则对人口迁移的规模特征和结构特征影响较大。因此,可以通过区域政策、户籍与就业制度的改革来引导人口的迁移,以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户籍型市民化与常住型市民化是农民工城市发展的两条基本路径,户籍型市民化在实践进程中面临农民工户口迁移意愿不足、经济收入低下、户籍供给与需求出现错位、与户籍制度改革方向相悖、可能带来城市贫民窟等困境。漂隔型农民工可采取常住型市民化的城市发展路径,以权益维护为核心,注重人的现代化,走深度城市化之路。  相似文献   

8.
基于原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本文探讨了保障性住房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保障性住房与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显著正相关,其估计系数要高于社会租房,但略低于自购住房,而采用"定居意愿"替换结果变量后的结论仍稳健;保障性住房对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融入具有显著正效应,但对心理融入的正效应并不显著;Oaxaca-Blinder分解表明,城-城和乡-城流动人口融入差异主要是由其经济社会特征差异引起的,但户籍制度及其形成的制度约束等不可解释因素仍有较大影响,而住房是城-城和乡-城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创业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从微观个体出发,研究中国流动人口对创业的影响,探讨推动“大众创业”的政策建议.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整体而言,流动人口选择创业的概率显著高于本地居民.进一步,分创业类型看,无论是“自己是老板”型创业,还是“个体工商户”型创业,流动人口创业的概率均比本地居民高,但流动人口选择“个体工商户”型创业的概率更大.分行业看,流动人口选择在服务业创业的概率显著高于本地居民,但选择在工业创业的概率与本地居民无显著差异.从创业的就业效应、收入效应看,流动人口创业雇员水平与本地居民无显著差异,但创业收入显著高于本地居民.本文的政策启示是要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消除地区间影响人口迁移的制度阻碍,实现人口的自由迁移;要优化流动人口的创业环境,充分激发流动人口的创业活力.  相似文献   

10.
正户籍制度改革对于当前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意义重大,是需要迫切推进的一项重大任务。能否成功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公民平等社会福利权的实现,而且将影响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结构转型顺利完成。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优化户籍登记迁移制度,是户籍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近年来,从暂住证向居住证、从计划指标控制向准入条件调控,多数城市的落户准入条件逐步放  相似文献   

11.
唐杰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1):97-103
城市户籍政策调整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充分剖析当前户籍制度改革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二代优先”的户籍政策调整新思路,即允许流动人口子女先于父母双方获得城市常住户口,其基本前提是其父母已经在该城市就业、居住达到一定的年限.这一政策可以较好地与现有落户政策衔接,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并且有...  相似文献   

12.
吴伟  顾丹 《中外企业家》2013,(7Z):249-250
辽宁的户籍制度改革的速度是确保实现城镇化的有效途径,而在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还表现出地方政府和流动人口之间的博弈关系。笔者在分析了辽宁省户籍改革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辽宁省户籍改革博弈模型;并通过静态和动态的博弈,提出了加快辽宁户籍改革步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流动人口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是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对于流动人口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通过对近20年中国流动人口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将中国流动人口研究的重点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流动人口概念体系、人口迁移的动机、人口迁移的障碍因素、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生存的资本、流动人口对城市的影响、全国或区域层面的流动人口实证研究、流动人口管理的研究以及流动人口的空间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中国流动人口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使用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文化融合对流动人口城市创业行为的影响.结果 表明,文化融合显著提高了流动人口城市创业的概率,这一影响是通过增加他们对流入地人身份的认同和在流入地的社会资本实现的.与"生存型"创业相比,文化融合对"机会型"创业的影响要大一些.另外,老一代、高中以下学历的流动人口城市创业行为受文化融合的影响更大一些.因此政府应尽快扫除阻碍流动人口文化融合的制度性因素,改善他们的居住和人文环境,促进其文化融合,最大限度发挥文化融合在流动人口城市创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知识广角     
户籍制度非必不行 现行户籍制度与已实行的新经济人才政策和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极不吻合,造成了严重的人户分离现象,流动人口难以从根本上加以管理。表现是该管的管不了,该限制的限制不住,而不该管的和不该限制的,却被“卡死”。 应该把人才资源及劳动力资源视为国家的总体资源,当有人在一个地区没有适当工作岗位时,应该允许其在全国范围内找工作。而现状却是:一个城市职工一旦下岗,由于担心户籍迁出,且由于在他处没有户籍便不能就业,从而无法异地再就业。 由于大城市户口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于是本没有经济价值的户籍变成了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近年来中国部分流动人口“流而不迁”的典型事实,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和城市特征的匹配数据,构建公共服务可及性综合指数,使用IV probit和PSM方法,探索迁入地的公共服务可及性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及内在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了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降低了“流而不迁”的暂时性迁居概率,且该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和自选择问题后仍然稳健;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人口迁移效应”因地区差异、城市级别、户口类型、家庭规模而存在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因流动性质、个体特征而存在显著的个体异质性。进一步研究显示,主观社会融入感在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人口迁移效应”中发挥中介机制作用,公共服务可及性对主观社会融入感具有正向影响,提升了流动个体的永久迁移意愿。基于流动人口福利改进的伦理目标,本文认为:公共部门应兼顾公共服务的地区均等化和类别均等化;注重流动人口多维度、综合性的公共服务可及性水平提升;优化公共信息的传播路径并拓展流动个体对公共服务的表达渠道和参与范围,从而实现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17.
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和人居环境五个方面筛选并建构了30个指标,采用熵权法对我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发展的质量内涵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发展质量仍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域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格局相一致;城市发展质量与其人口规模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大部分中小城市的发展质量仍然较低;城市发展质量与户籍城市化率线性相关。据此认为,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及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中小城市的公共投资,改善城市社会类基础设施,增加社会福利和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未来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逐步成为影响城市管理的重要因素。利用对大连市1017名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从公共服务、经济地位、社会保障、社区参与和身份认同5个方面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测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总体社会融合程度偏低。从具体维度来看,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程度较好,而他们享受的公共服务有限,其经济地位、社会保障、社区参与的融合程度呈现出依次下降的趋势。户籍因素造成的"城乡差分"使得城—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程度高于乡—城流动人口,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也是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14年7月国务院针对户籍制度改革问题提出了新一轮指导意见。其中,会议明确提出构建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并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形式。从近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只针对小城市以及小城镇打破了户籍限制,并未真正意义上实现全面化户口迁移目标。长期以往,会进一步加剧城市发展两级分化严重程度,不利于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为及时缓解这一现象,本文主要针对户口迁移与户籍人口城镇化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大城市开发区流动人口居住特征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主要采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上海开发区--浦东新区流动人口的居住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在大城市具有明显的非居民化的居住特征,表现在居住场所集中于城市边缘,居住地更换频繁,居住质量差和居民身份认同感缺乏.为了保障流动人口在大城市的居住健康和大城市整体的健康发展,促进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住和谐,有必要采取措施,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调控城市人口规模,制定流动人口的居住标准,提升住房质量;增进流动人口的居民身份认同,;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增进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居住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