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现实经济理解,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根据中国1990—2013年的人民币储蓄存款、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M2)数据,分析GDP和货币供应量对我国人民币储蓄存款的影响。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实证分析的成果,提出有关对策建议,相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GDP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现代计量理论,采用我国2000年1季度-2010年4季度的数据,运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包括ADF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检验了货币供应量(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协整关系。结果表明:M2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并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商》2016,(7)
本文利用1990-2010年我国货币供应量M2、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系统考察了二者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动态冲击效应。从长期来看,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供给对真实经济增长有有促进作用,但经济增长对货币发行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商》2015,(9)
本文为解释社会融资规模是否能更好的观测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活动走向,选用货币供应量M2、国内生产总值GDP、社会融资总量、新增人民币贷款为样本数据,运用Eviews5.0计量经济软件分别分析了M2、社会融资总量、新增人民贷款与GDP的相关程度,并得出社会融资量的确优于新增人民币贷款,能够更好地解释经济的发展,但现阶段的货币供应量目标仍然是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中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目标。  相似文献   

5.
货币供给和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界重要的课题之一,货币供应量在保持低通胀或无通胀的情况下适度增长,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是各国政府共同追求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M2作为货币供应量的指标,GDP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CPI作为通货膨胀指标,利用1996~2013年的年度数据,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ADF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协整检验三者的关系,并建立VEC模型探讨三者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适度的货币供应量有利于经济增长,并且要防范潜在的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谢海潮 《中国市场》2012,(22):83-86
本文利用1979—2011年我国狭义货币供应量同比(GM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同比(GRGDP)、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CPI)等时序数据,基于协整理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系统考察了三者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短期动态冲击效应。从长期来看,货币是中性的但非超中性,这表明货币供给对真实经济增长没有促进作用,但通货膨胀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短期来看,货币是非中性的,这意味着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短期冲击导致衰退,可以考虑使用货币供应量工具来促进经济的复苏。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一个广义货币供应量、财政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三变量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分析中国1990-2008年之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不同特征。研究发现短期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长期内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比较明显,财政政策则对经济增长产生负效应。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锋 《商场现代化》2007,(15):262-26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一般可以分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M1和M2,我们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的GDP与货币供应量存在线性关系;同时中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小,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利率还没有市场化,没有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因此中国在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的今天还应该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分析了货币供应量和股票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检验货币供给量这一中介指标在宏观调控证券市场的适用性。实证结果显示,股票价格和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M2的变动会引起证券价格的变动,股票价格的变动会引起M1、M2的变动.但从货币供应量的不同层次对股票价格影响程度来看,M2对股市价格的影响较大,M1和M0的影响则非常小。因此,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考虑货币供应量尤其是M2层次的货币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并积极引导货币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增长,广义货币供应量也在逐年的攀上新的高峰,今年的三月份更是突破了100万亿的大关,那么研究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变得很重要。选取1998年1月份至2012年3月份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月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分析方法,对M2对于GDP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赵帅 《商》2014,(40):177-177
货币最重要的功能有支付手段与商品流通媒介,在社会再生产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它和经济增长、经济稳定紧密相关。所以,我们研究货币供应量的因素分解模型对M2的调控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br〉 本文对影响M2的各因素进行分析时,首先进行单个影响因素对M2影响程度的分析,其次,全面分析对影响M2的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可以得出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后,通过实证分析结果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经济运行高点已过 对于本轮经济周期来说,从2002年3季度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信贷增长就开始加速,在2003年2季度和3季度M2和信贷增长分别达到高点,并维持在高位至2003年底。而由于SARS的影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在2003年2季度回落后,在2004年1季度和2季度再次达到高点。中央政府从2004年4月开始进行宏观调控,至4季度,紧缩效果显著,货币和信贷指标大幅回落,GDP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货币供应量的关系,以期检验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在我国中央银行调控市场过程中的适用性.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M0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可以用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来解释.中央银行仍然可以用货币供应量来灵活调控市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2005年到2010年的GDP、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上证指数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序列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得到上证指数和广义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广义货币供应量可以作为上证指数的领先指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2003—2007年间我国长期静态和短期动态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货币需求与GDP、通货膨胀率、股票流通市值、汇率和利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货币需求函数表现出高GDP弹性和低利率弹性,并表现出一定的股市流通市值弹性和汇率弹性;M2短期动态方程的稳定性与M1相比较差。基于上述分析,作者认为货币供应量不再适合做为货币政策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6.
CPI(Consumer Price Index),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也是宏观经济分析与决策以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本文以1998年-2017年的年度数据,建立相关模型,运用多元回归等计量方法结合IBM SPSS Statistics22软件,对我国CPI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中以货币和准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相关指标,探究其对我国CPI的影响。研究表明,货币与准货币M2供应量、进出口总额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苌生辉 《商》2012,(8):75-75
货币供应量是我国货币政策用以调控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政府近年来经常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从而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货币供应量按照流动性标准可划分为M0、M1、M2等层次。M0代表流通中的现金;M1代表狭义的货币供应量,反映的是现实的购买力;M2代表广义上的货币供应量,不仅反映现实购买力,还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我国1995年第一季度到2009年第一季度的季度数据,通过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讨论了M1与GDP的关系。研究发现,M1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M1与GDP显著正相关,M1在长期会促进GDP增长,货币数量的变化具有真实效应,而在短期动态方程中,滞后一期的M1的一阶差分减少了GDP的增长,并得出M1是GDP的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19.
谢雪莲 《商场现代化》2016,(13):132-133
选取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和名义价格水平等变量,基于1996年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实证方法,如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分析中国货币非中性特征,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长期来看货币呈现非中性,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影响价格水平的变化,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我国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2010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运行总体态势良好。消费较快增长,投资增速高位回稳,对外贸易快速恢复,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工业增长总体较快,企业效益大幅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6%。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进外汇管理,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在各项措施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从2009年的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2010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7.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速比上季度末低4.0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4.1万亿元,同比增长24.6%,增速比上季度末低5.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款增速回落,6月末,全部金融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