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宁 《经济研究》2022,(2):158-174
提高火力发电企业的碳全要素生产率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和顺利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本文从非参数生产经济理论出发,基于共同边界方法和两期方向距离函数来克服技术异质性与不可行解问题,同时利用Bootstrap方法增加统计推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碳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分解框架,并将其应用于中国主要火力发电企业的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其源泉分析。研究发现:低碳技术创新是提升碳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驱动因素,火电企业的节能减排效率有待提升。2008年后,中国政府制定了更有约束的节能减排目标,加大了低碳技术创新投资力度,促进了技术水平整体改善,使得火力发电企业整体的碳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大幅上涨;人力资本仍然是制约中国火力发电企业碳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在推动火力发电企业节能减排中还需进一步解决人才管理体制,并为低碳技术创新改造提供支持;中国火力发电企业内部存在异质性,节能减排目标和低碳技术创新投资刺激计划对不同类型的火力发电企业存在非对称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面板数据,通过估计企业的生产函数,实证检验了集聚的生产率效应。研究发现:在控制企业资本密集度、研发、管理水平、所有制类型以及出口等因素后,就业规模更大的城市中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在控制前一期生产率水平后,就业规模更大的城市中的企业当期的生产率水平更高,说明在集聚地区存在能够促进企业生产率提高的"学习效应",在中国城市中存在显著的集聚经济效应;此外,城市非农就业规模与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生产率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78-2008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化对产业增长的影响有着类似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作用;城市化对产业生产率增长的技术效应和要素重置效应都有贡献。这表明,城市发展对产业增长形成了要素的集聚效应和重置效应,促进了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但工资成本的上升不利于产业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5.
6.
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而技术效率低下却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阻力.我国服务业没有充分发挥现有技术的使用效率,导致技术效率的退化.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来提高现有技术的使用效率.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水平也较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引致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增加创新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这将有利于服务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服务业企业集聚的形成,以提升城市化对服务业规模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2004-2017年中国内地261个城市数据为例,运用非线性门槛模型与动态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分别基于协调、非协调与空间溢出情境,对制造业集聚布局与城市化发展协同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行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虽然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双轮驱动更能助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当城市化水平超过0.424 1、制造业集聚度小于0.706 7或超过1.291 1时,非协调协同驱动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激励机制便会失灵。全样本动态空间效应分解表明,短期内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能够为整体地区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创造机遇。但长期来看,地区间要素流动和重组将引致绿色先行城市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协同稳态微妙失衡,从而导致期望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路径中断。异质性城市动态空间效应分解表明,当前绿色极点仍集中在新一线、一线与二线城市,三线、四线与五线城市的绿色极化效应尚不显著,区域间绿色回流与溢出效应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产率悖论”研究视角,利用中国地级市层面数据,构建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定量分析了信息技术发展对我国地级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样本周期内,信息技术发展显著促进了我国地级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信息技术发展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消费水平,推动了要素合理配置和消费结构升级,最终提高了生产率水平;在模型中引入城市地理区位和人口规模等虚拟变量,结果表明中西部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要显著大于东部地区,且中小城市的提升效应也要高于大城市,以上均证明“生产率悖论”并不符合中国地级城市发展的现实情况。  相似文献   

9.
王丽莉 《经济学报》2021,8(4):181-206
本文将中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与工业企业数据相结合,利用早期移民网络构建工具变量,考察城市高技能移民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并对中间机制、异质性效应与加总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人才流入会显著提升企业效率,城市高技能移民份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平均将提升0.8%~0.9%.高技能移民主要通过提升企业的技能密集度和创新水平促进生产率增长,但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没有显著影响.人才流入在企业所有制、规模、技能密集度维度上具有异质性效应,表现为国有或外资企业、大型企业以及技能密集型企业获益更大.加总而言,高技能人口流入将促进城市生产效率提升与产业结构升级.因此,本文为城市实施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了支持性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从长期看,城市化进程对汽车产业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短期内城市化的速度与汽车产业生产率负相关。此外,城市化进程与全要素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劳动生产率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碳生产率的经济学背景及其内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一方面要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减少碳排放.而碳生产率能够将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不仅是低碳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提高碳生产率.目前关于碳生产率的研究主要侧重实践层面,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因此,本文从碳生产率的经济学背景、经济内涵、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低碳经济实践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利用产出距离函数将农业碳生产率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变化,并实证测算1995—2016年中国农业碳生产率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中国农业碳生产率年均提高3.57%,单位GDP碳排放量年均下降3.31%,累计下降50.96%,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效应。(2)中国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碳生产率提升有正向影响,劳动力价格上涨有负向影响。(3)中国农业碳生产率表现出“东高西低,阶梯分布”的空间特征,东南沿海省份和西北省份存在区域“农业碳生产率缺口”,且呈缺口扩大趋势。鉴于此,为提高农业碳生产率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企业微观数据研究中国私营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对吸收外资溢出的影响。我们发现:(1)企业层面外资份额及其控股与否对企业生产率的积极影响随生产率水平递增;(2)私营企业存在着吸收外资水平溢出和后向溢出的生产率“门槛”效应,即吸收能力的差别;(3)下游外资控股企业的溢出促进了上游大部分私营企业的生产率,而非外资控股的合资企业则对上游生产率较低的私营企业有负的净效应。私营企业面临的外资竞争格局正从各方面形成,而私营部门内部生产能力分化也日渐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采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我国29个省份1991-2007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研究城市化、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协整关系,并基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考察短期波动的影响。得出结论:(1)城市化、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城市化和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长期的正向影响,城市化通过创新中介效应显著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这种影响在沿海和内陆之间存在差异;(2)城市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积极的短期影响,且滞后一期影响强度大于当期,而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并不产生短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测度了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性,分析了两业互动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并以能源要素消费、独立资本投入、劳动力流动等为变量构建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可拓展随机环境影响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存在两业互动在中间品投入和行业及全消耗系数的碳生产率差异,且东部地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性相对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两业互动对碳生产率的改善存在显著结构性偏失,其现期效应以制造业劳动力的生产性服务业流动增加为前提,预测显示经劳动力流动和独立资本的两业互动投资可增加其碳生产率的改进。  相似文献   

17.
由于制度性障碍或要素价格的扭曲,使得市场不完善的国家面临较严重的资源错配问题,因此,清除要素自由配置的制度障碍,纠正要素价格扭曲,解决行业间的资源错配问题成为颇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我们利用企业微观数据和工业全口径行业数据,测算了2001—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间的资源错配系数,根据错配系数的数值特征将所有行业划分为资源错配组和劳动错配组,运用计量回归模型分组检验了资源错配程度变化对工业低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资源错配程度的减轻显著地促进了低碳生产率进步;资源错配程度的加剧显著地阻碍了低碳生产率进步。  相似文献   

18.
碳交易政策作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以实现低成本控制碳排放为目标。为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工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DDF-GML指数测算并分析各省份碳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项,通过双重差分法构建处理组和对照组,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探究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30个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低碳技术创新是各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2)碳交易试点政策能有效地促进试点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低碳技术创新及市场化是碳交易试点政策推动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两条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战略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乔真 《经济前沿》2005,(7):17-21
当前,中国正处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过程之中,本世纪前5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成长时期,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将遇到许多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城市如何吸纳农村移民等问题都亟待解决。本文在分析中国快速城市化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这一过程中已经和将会遇到的若干问题,并对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取向问题提出了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我国对装备制造业一直以来都采取高度重视的态度。尽管我国在各类生产要素上的高投入,但其投入与产出并不匹配,在研发上的巨大投入也没有带来相应的产出,且依然存在着核心零部件缺失、卡脖子问题。在此背景下,文章选取世界五百强装备制造企业样本采用deap软件进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解,建立理论假设并运用Stata做动态面板检验研究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因素,试图在投入与产出不匹配的问题上获得突破。文章围绕研发投入、运营能力、无形资产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展开实证研究,推断出资源错配导致了全要素生产率低下,根据检验结果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