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新疆镇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分别从省际间比较和省内比较等方面,探讨新疆目前城镇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而提出相关促进城镇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龚晓菊  郭倩 《商业时代》2012,(11):117-119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我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格局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加快农村城镇化、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必须走发展非农产业即第三产业服务业的道路。我国城镇化建设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互动联系,这为解决我国现今的就业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杨惠 《商业科技》2013,(10):123-124
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河南省怎样才能推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甚至超过全国平均的城镇化水平?在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作为吸收劳动力人口最强的产业,在河南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利用第三产业的产业优势促进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根据1993—2011年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和城镇化率的数据,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分析了河南省城镇化和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动态相关性以及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闫海鹰 《江苏商论》2016,(12):11-13
本文以山西省各市农村居民消费为研究对象,构建面板门限模型研究城镇化、第三产业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研究发现,山西省第三产业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门限效应,当城镇化率低于31.07%时,第三产业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率影响不显著,当城镇化率大于31.07%而小于59.03%时,第三产业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城镇化率高于59.03%时,这种促进作用更大,效果更明显。因此,提升山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率,发展第三产业具有一定的效果,推进城镇化发展以及提升城镇化质量对农村居民消费率的提升以及消费结构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城镇化具有产业结构单一、依托绿洲分布、生产方式封闭等特点。同时,新疆产业结构的变化显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但下降速度较慢;第二产业平稳上升;第三产业震荡中下滑。这说明新疆的城镇化与第一产业间是负相关关系;城镇化的变动与第二产业的变动显著正相关;城镇化率的变动与第三产业变动呈现负相关。新疆应加快构建农业产业化,促进第二产业结构的升级,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6.
《商》2015,(19)
城镇化战略需要产业支撑已达成共识。但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发展不平衡,实行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也必然存在差异,不可一概而论,产业发展要符合各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认为东部地区应以第三产业为支撑,中西部地区以工业为支撑,且东部地区城镇化与第三产业、以及中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存在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7.
第三产业发展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愈发突出。通过分析山西省第三产业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研究山西省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和拉动力,提出应当加强第三产业发展质量,进而进一步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加大力度积极培养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得到提升;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为第三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优良土壤。  相似文献   

8.
利用山东省1992—2011年城镇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相关数据,对各因素间强弱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在山东省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以传统产业价值链升级为主的第二产业吸收过剩劳动力和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贡献更大,以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政府选择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型的城镇化要求城镇化不仅是人口和土地规模上的城镇化,而且应注重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本文基于社会、经济、空间三个维度构建客观和主观的评价指标,评价分析了永州市城镇化的发展质量。研究结果显示,永州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与湖南省其他代表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势头整体良好。  相似文献   

10.
《商》2016,(6)
旧的城镇化发展主要依靠城镇投资,忽略了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需要发展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等。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部分,在继续发展推进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是研究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发展的效应分析,分析两者之间的互相影响关系,为政府相关部门在日后的工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关于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雷文斯坦的推拉理论,提出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农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工业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要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必须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鼓励民间投资,完善农村经营体制,发展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脚步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水平也日益提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逐渐由农业型社会转向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化城市型社会。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有效促进了我国各项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和改善,加快了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本文就结合当前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马康清 《商展经济》2024,(4):138-141
第三产业在现代经济中占比逐渐增大,把握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对指导国内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灵活利用统计的数据分析工具对影响中国第三产业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选取中国2013—2021年的权威统计数据,对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与显著性检验,实证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劳动力及政府作用等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同时文章还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目前,部分地区城镇化建设过于盲目,建设发展中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支持不足,区域经济发展缺乏持续增长动力。城镇化建设,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工业生产、第三产业规模。但同时也会产生城镇化虚高现象,工业化目标不明确,忽视城镇化建设同社会的协调发展。对此,应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5.
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速了第三产业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电商产业集聚程度还有待提升,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改革的促进作用难以有效体现.因此,本文通过建立实证模型分析了我国电商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的协同作用,旨在指导电商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结果表明:由于我...  相似文献   

16.
张志强 《中国商论》2021,(8):168-170
伴随农村居民持续向城镇涌入,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亦持续向城镇区域开始汇集,构成一个非常巨大的产业圈,进而推动城镇持续发展,即非常典型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在20世纪末期,中国就已开始推行城市化发展,无论是在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生产力上,或者在科技和经济水平方面,城镇化发展均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催化剂。故而,本文简要阐述了城镇化建设的涵义与发展历程及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并提出城镇化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实现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广西城镇化发展迅速,但是城镇化的整体水平不高,城镇化对消费的拉动作用相对全国严重偏低、工业快速发展,但城市配套不足第三产业难以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二元格局下城镇化发展缓慢、政府干预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在发展的同时严重依赖于建设土地等问题阻碍着广西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所以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因地制宜,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转变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强化管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大为我国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我国城镇化发展即将进入质量与速度并重,以提高质量为主的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有:政府、企业和个人、市场机制、产业聚集、农村剩余、效益、制度变迁、产业结构变革、外资、制度创新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等。实际上,城镇化的动力呈现阶段性差异和地区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同步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建设为村镇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新型城镇化村镇经济的发展必须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模式,必须立足第一产业,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立足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统筹城乡,促进城镇和农村良性互动,统筹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农村城镇化相关理论和实地调研为依托,对吉林省农村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做了初步的选取。通过建立多元线性计量经济学模型,对选取的影响因素采用Stepwise-Regression方法进行分析后,得出:经济的增长是促进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农村城镇化;相反的城乡收入差距是阻碍农村城镇化的第一因素,城镇失业率在一定程度制约着农村城镇化。然后,基于分析结果,针对吉林省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