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文  王丽  黄震方 《旅游学刊》2012,27(4):28-38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从资本维、生产维、权力维、阶层维、生活维和社会维6个维度切入,对周庄古镇旅游开发使其原有空间所根植的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空间生产效率取决于开发模式,实践主导更应关注社会效能;(2)旅游空间生产问题存在生存论思考,空间的调适需凸显人文关怀;(3)旅游空间优化关键是提高空间质量,包容性发展应成为未来诉求。文章提出以提升空间质量为核心的包容性发展方向:(1)强化旅游空间生产中居民社会经济保障措施;(2)增进旅游空间生产的社会凝聚能力;(3)提升旅游空间生产的社会包容容量;(4)优化旅游空间生产的居民权能获取层次。当旅游者的凝视和空间生产者的实践使空间原有物质属性更加倾向社会属性时,空间叙事便应该成为旅游空间研究的新方式,把空间生产理论应用于旅游研究中将使旅游研究范式发生改变,丰富现有研究理论,拓展传统研究视角,为社会转型背景下周庄古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古镇类旅游地的居住空间在旅游商业化的影响下发生变迁,居住空间的相关研究是社会空间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镇居住空间变迁的研究是理解旅游驱动旅游地社会空间变迁作用机制的重要切入点.研究以周庄古镇历史镇区为案例地,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周庄居住空间变迁进行调查,并展开分析,发现周庄历史镇区的居住空间形成了使用者多元化、空间功能多样化、空间分布破碎化的变迁特征,认为产生变迁的根源是旅游发展后新主体大量涌入,其基于各自的立场而对旅游商业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评价标准,而这种源于利益考量的理解与评价的差异与变化产生了对古镆旅游商业开发的不同行为,本地社会关系在这种频繁的实践与互动过程中不断复杂化,出现新的空间,居住空间发生变迁.游客是居住空间变迁的主要依据,其好恶的变化引导了市场变化,旅游市场供给方积极响应变化,满足游客的需求;政府是变迁的主导力量;开发商通过资本优势影响政府,强化了政府在变迁中的作用;本地世居居民是旅游发展前居住空间的建构者,旅游发展后发生分化;外来旅游从业者涌入,置换本地居民,传统社区共同体瓦解,推动了变迁.  相似文献   

3.
琼达  赵宏杰 《旅游学刊》2016,(10):108-115
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建构的研究多数以微观经济学、认知心理学与市场营销学等为基础理论,较少从个体与地方感情连结的视角探讨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行为。文章以旅游目的地选择为研究主轴概念,结合地方情感概念中的旅游目的地意象和地方依恋,根据研究文献梳理结果、基础理论界定模型建构的路径变量与逻辑框架,进而提出基于地方情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及模型过程步骤。文章建构模型表明,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始于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形成,随着整体认知意象的深化,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将产生地方认同感,再通过选择决策行为选择意向的旅游目的地从事旅游活动,通过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体验的功能满足产生依赖感,最终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的地方依恋感。研究成果对于旅游目的地选择具有交叉研究的创新价值,对于旅游目的地市场战略规划实践活动而言具有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4.
海岛型目的地的旅游渗透度——海南案例及其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旅游渗透度指数(TPI)作为分析工具和方法,利用2003年、2006年和2009年的数据,较为综合地测量和分析了海南全省及各重点市县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3方面的渗透程度及其发展趋势;并利用2009年的数据,就海南全省及各重点市县与加勒比地区的19个海岛目的地、马尔代夫和夏威夷等进行了旅游渗透度的比较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三亚市在2003年、2006年和2009年3个年份都是海南全省旅游渗透度最高的城市,但2009年海南全省及重点市县的旅游渗透度在所有样本案例地中尚处较低水平.通过聚类分析,该研究进一步将27个样本案例地划分为低度渗透型、酒店集聚型和全面渗透型3类,并举例对各聚类的显著特征进行了阐述.文章最后基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对海南全省及三亚市旅游发展模式与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刘冰  何莽  王松茂 《旅游学刊》2016,(9):91-100
治理是推动旅游目的地在竞争中构建行之有效的合作关系以获取战略优势的重要途径.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基于正式关系的“双边”合作,忽视了网络背景下,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合作往往依托于非正式关系,并在“多边”关系互动中不断地演变和重构.因此,从网络视角探寻目的地治理机制对理解合作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该研究在2012年新疆目的地网络研究的基础上,于2014年对12个目的地进行跟踪调查,社会网络分析结果表明中心性和凝聚性对于识别旅游目的地在网络中的合作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在旅游目的地合作研究框架下,基于三方关系提出不同类型网络治理模式,为目的地有意识地调整、重构自身网络活动以获取战略优势,以及竞合关系下的区域旅游合作及一体化等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对旅游目的地分销渠道影响——黄山案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朝枝  游旺 《旅游学刊》2012,27(3):52-59
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对旅游目的地分销渠道产生了显著影响,传统旅行社的分销渠道功能发生变化,一些新的分销渠道如黄山的自助游服务酒店开始出现。关于互联网是否导致旅游分销渠道的"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争论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文章以黄山为案例,以历时态的视角动态分析了互联网对黄山旅游目的地分销渠道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使旅游目的地分销渠道更加多元化、网络化,目的地旅游分销关系、功能与结构等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旅游者的主导地位增强,旅游中介的垄断地位相对减弱,但目的地的分销渠道"去中介化"与"再中介化"并未清晰地形成。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对四川泸沽湖景区既有产权制度如何引发利益矛盾、进而导致社会冲突的过程进行了论述.研究发现:旅游收益分配不均带来的利益矛盾是引发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直接因素;产权制度安排不合理会导致旅游目的地利益主体之间收益分配不均;产权制度安排不合理是引发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根源.鉴于此,从发挥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正功能、强化利益整合在冲突治理中的基础作用、推动相应产权制度的变迁,从3个方面提出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治理策略,希望从理论上丰富旅游社区社会冲突治理的研究体系,在实践中构建旅游目的地社会稳定机制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游客精神消费需求增大,旅游目的地更加注重游客深度体验。旅游仪式感作为衡量旅游目的地深度体验的重要指标之一,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文章首先回顾国外相关仪式理论,利用CiteSpace引文可视化软件分析国内旅游仪式感相关研究进展,研究发现,国内对旅游仪式感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其理论尚不成熟,需要加以提升。其次,凝练出旅游仪式感的主观性、参与性、过程性、情境性等四大特征,总结出其转换、规范及凝聚、欢娱、强化等四大功能,并从旅游目的地供给层面的规划与开发、营销方式、服务质量及满意度评价体系角度构建旅游仪式感对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影响研究框架。最后,对旅游仪式感管理在旅游目的地管理中的地位及运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随着旅游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打造旅游救援系统已成为各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对于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构建旅游目的地救援系统不仅是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的需要,也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安全生产的需要。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应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协调作用,联合有关部门打造当地的旅游目的地救援系统。文章以黄山市为例,对其旅游目的地救援系统的构建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对黄山市旅游救援供需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由1个中心、4个子系统构成的旅游目的地救援系统,分别是旅游救援指挥中心、旅游安全监控系统、旅游求救与求援系统、救助与援助系统、旅游救援善后系统等,并对指挥中心和各子系统进行详细的设计和阐释,以更好地促进黄山市旅游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并为其他旅游目的地救援系统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张彦  于伟 《旅游学刊》2011,26(8):66-71
在对旅游影响和社会资本进行分析解构的基础上,对济南市芙蓉街社区和曲水亭街社区进行了实证调查。结果表明,感知旅游影响方向和内容对社区社会资本各维度影响具有差异性;因旅游活动导致的居民不同居住类型和参与经营程度对社区社会资本影响呈现差序格局。因此,需要动态监控旅游对城市社区的消极作用,提升原住户角色,促成旅游社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清燕  白凯  杜涛 《旅游学刊》2022,37(2):14-30
健康是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旅游和健康本源上存在密切联系,近年来已成为旅游学及其交叉学科关注的研究热点。旅游地如何促进旅游者健康体验、幸福感甚至社会福祉,是亟待回答的学理和实践命题。基于此,文章将旅游地日常生活与旅游者健康体验联系起来,以丽江古城客栈主与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明晰旅游情境中日常生活对于旅游者主观健康体验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1)旅游地从空间、时间、社会实践3个维度营造了特定时空中的生活新范式与典范形态,建构了环境、日常生活与健康交互新面向;(2)旅游地日常生活为旅游者提供了物质、社会和心理多重资源,形成了生理、心理和精神、社会人际交往能力三维康复性意义结构;(3)旅游地日常生活的康复性意义是在旅游者与旅游地复杂性、动态性关联中建构的,并从生产与消费两端对康复性意义进行共同塑造与整合。研究从微观层面的日常生活出发,以实证分析回应了旅游、日常生活、健康体验之间的互动关联,为深入理解旅游的意义提供了新思考,也为旅游业实现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2.
家庭旅馆成长路径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古城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丽江家庭旅馆的成长路径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丽江古城家庭旅馆的4种成长路径:连锁化经营、扩展为民居旅馆、业务多元化、业务创新发展.在丽江,家庭旅馆经营者出现了原住民文化空心化与外来文化多元化的反差现象.影响丽江古城家庭旅馆创建的主要因素包括创始人个人经历、机会成本、家庭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和政策引导.影响丽江家庭旅馆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服务创新,一些在预订、通讯网络、文化交流等方面创新的家庭旅馆获得持续成长.丽江家庭旅馆关闭的影响因素包括销售渠道不畅而转租、追求高品质生活而迁移、因政府强制改造缺乏资金而放弃经营等.丽江家庭旅馆成长路径与一般家族性企业发展规律有别,强制性制度影响是发展的重要外部影响因素,也是文化遗产地家庭旅馆成长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苏州古城围绕本土生活方式打造目的地品牌,为苏州传统的“天堂苏州,东方水城”旅游目的地品牌赋予了新内涵,一种围绕“苏式生活”的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被逐步建构起来.在致力打造生活方式型旅游目的地品牌的过程中,目的地形象对其品牌个性究竟有何影响?如何依托目的地形象发展目的地品牌个性?针对这两个问题,论文简要回顾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品牌个性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采用深度访谈、扎根理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混合方法”,一方面,依托质性材料,采用扎根理论分析生活方式型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其品牌个性的基本结构,另一方面,根据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生活方式型旅游目的地形象对其品牌个性的建构效应.研究表明:游客对苏州古城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主要包含游憩功能、空间格局、文化氛围、文化创意、文化功能5个方面,而游客对其生活方式型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认知则主要体现在生活氛围、生活状态、生活品质3个维度.在依托“苏式生活”推动旅游目的地品牌化进程中,苏州古城旅游目的地形象5大因素对其目的地品牌个性均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依托苏州古城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建设,培育和发展生活方式型目的地品牌个性的导向和对策,为同类型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培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4.
Tourism in the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Laos) is a relatively new phenomenon that commenced in earnest in the late 1990s. A decade later, the country's tourism portfolio is dominated by regional visitors originating from neighbouring China, Thailand and Vietnam who generally tend to come in large numbers, are relatively low spenders and register short average length of stays. In order to reap the fiscal benefits of tourism and sustain the nation's fragile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makeup, the Government of Laos is being challenged to establish ways to shift the balance of its tourism demand to more profitable and lower impact market segments. A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strategy published by the Lao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in collaboration with Luxembourg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suggests that a sustained investment in people will improve tourism sector service quality, which in turn will result in increased industry profitabil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xisting human resource environment in Laos' tourism sector and outlines the required actions by various stakeholders to achieve improved sector performance and stewardship of the country's fragile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5.
To develop and manage a tourism destination sustainably, it is important for all stakeholders to understand the interrelated tourism dimensions and activities within a destination. One way of determining the conditions of a destination's “health” is to establish a process by which existing data on various aspects of a destination can be assessed. For this purpos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the Hawaii Tourism Dashboard (HTD), an online information clearinghouse for multiple stakeholders and a diagnostic tool to monitor the conditions of Hawaii's tourism. As a joint effort between the industry and academia, it is hoped that the HTD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creasing public awareness about tourism's multifaceted characteristics and in assisting decision-making and policy development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industry.  相似文献   

16.
陶长江  郭凌  林瑶 《旅游学刊》2016,(10):97-107
关注旅游发展下客家妇女地位变迁状况,有益于深化旅游对东道主女性影响研究和客家文化变迁研究。以四川龙泉洛带古镇为例,采取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法,综合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探究旅游发展下洛带古镇客家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迁状态、变迁特点和变迁原因。研究表明,旅游发展影响洛带客家妇女地位变迁;旅游对洛带客家妇女家庭地位变迁影响强度大于社会地位变迁,且更易于被感知;旅游参与方式对洛带客家妇女地位变迁程度无明显影响;旅游影响洛带客家妇女地位变迁的原因集中表现在生计、自由空间和家庭分工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过去10年中,伴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进步,旅游者围绕目的地的内容生产活动空前活跃,推动着旅游目的地意象加速更新.在此过程中,旅游目的地意象究竟发生何种变化?旅游目的地意象为何发生上述变化?这两个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答.文章以苏州作为目的地案例,通过对10年间(2006—2015)在线旅游博客文本的内容分析,解析苏州旅游目的地意象变迁的动态特征,探索推动苏州旅游目的地意象动态变化的动力机制.文章首先通过文献回顾,解析旅游目的地意象具备固化和更新的基本特性;进而基于关键词频和语义网络分析结果,研究发现苏州目的地意象固化主要体现在苏州园林高度符号化凝结,而苏州目的地意象更新则主要反映在平江路和观前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开始逐渐获得游客青睐.结论认为:在苏州案例中,地方政府、市场组织、当地居民和旅游者间的协商互动是导致旅游目的地意象发生固化和更新的主要动力;为了推动旅游目的地意象实现有机更新,避免旅游目的地意象陷于某种僵化,必须采取措施吸引以上4类群体积极协调地投入目的地意象建构活动之中;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制度建设,帮助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获得能够与地方政府和市场组织相互对话的地位和协商平台.  相似文献   

18.
王敏  江冰婷  朱竑 《旅游学刊》2017,(10):28-38
视觉研究方法对旅游地空间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地空间结构认识和旅游地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而工业遗产作为转型期独特而新兴的旅游地,其视觉空间文化意义如何被塑造传达和被感知尤值得关注.文章利用游客自助摄影、照片评定和眼动轨迹追踪等方法对广州红专厂这一工业遗产旅游地空间感知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广州红专厂空间结构取决于工业文化和艺术创意这两个属性,游客对艺术创意景观的空间感知强于工业文化景观,而工业文化功能区在游客的感知中趋于模糊;游客对艺术创意景观的感知主要集中在名称等符号标识系统之中.眼动仪等视觉研究新方法的使用将会对工业遗产地的改造等工作提供新的佐证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