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交通巨变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地域类型划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利用1985~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及2006~2007年中国30个省区截面数据,采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了交通客运量与旅游客流量的关系及地域差异.结果发现:(1)从时间序列来看,旅游客流量与交通客运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均衡关系,入境客流量与航空客运量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铁路客运量和公路客运量与入境客流量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航空客运量和公路客运量与国内旅游客流量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铁路客运量与国内客流量无格兰杰因果关系.(2)从30个省区的截面数据分析,发现入境客流量与民航客运量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国内客流量与公路客运量呈明显的二次函数关系,据此计算了入境旅游对航空客运和国内旅游对公路客运依赖程度,将全国30个省区划分为不同的依赖—偏好类型.为认识陆路交通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旅华外国散客旅游流地理分布和网络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散客旅游是全球主流旅游方式,入境散客市场在中国入境旅游市场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文章主要采用问卷法采集数据,研究样本总量1451份,运用地图分析法研究旅华外国散客旅游流的分布和扩散规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旅华外国散客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散客以北京、广州和上海为主要出入境口岸,以香港为辅助口岸,旅游线路以单目的地、短线为主,平均到访目的地数量较少;北京和广州是单目的地散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多点散客旅游流集中分布在中国人口线东南部,以"北京—西安"之间的流量最大,并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川滇3个区域性集中分布区;散客旅游流网络规模较大,但网络密度较低,整体结构松散,发育程度较差;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网络中的节点可以划分成综合性节点、枢纽节点、重要节点和一般节点4种角色类型。文章首次从宏观联系的视角对旅华外国散客旅游流进行了整体研究,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入境旅游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苏州城区22个游憩点为例,从平均空间距离通达性和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分析单一公交车系统条件下和公共交通系统条件下游憩点通达性变化,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游憩流的空间分布变化,探究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对游憩点通达性的影响程度及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苏州城区城市游憩空间对策.结果表明:(1)苏州城区各游憩点空间距离通达值决定了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公共交通系统导向下,各游憩点的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显著提高,位于轨道交通沿线上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提升明显,公共自行车对游憩点通达性提升也起到一定作用.(2)游憩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游憩点对游憩流的集散能力,但公共交通系统压缩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值,从而提升游憩点的游憩集散能力.(3)在单一公交车系统条件下,游憩流模式以"点对点"单一目的地游憩模式和营区基地模式为主,游憩空间呈现"双核"格局;而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下,游憩空间行为模式呈现多样化,主要表现在线型游模式、旅行链模式、区域游模式和营区基地模式,游憩空间呈现"多核"格局.  相似文献   

4.
运河沿岸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对运河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39个运河沿岸城市的旅游者网络游记中提取流动信息构建旅游流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和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分析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不同因素对运河沿岸城市旅游流网络的共同影响。通过探究运河沿岸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的深层影响机理,发现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旅游吸引力导致长三角地区运河沿岸城市旅游流频数分布呈现差异性;(2)旅游流集散能力受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可达性、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共同影响;(3)核心中转城市的非替代性主要源于城市高可达性;(4)经济发展水平是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对运河沿岸城市旅游流规划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厘清突发事件和危机概念基础上,文章通过构建入境旅游人数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西藏2005~2009年月入境旅游人数统计数据,分析了西藏2008年“3·14”突发事件对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影响和政策响应作用机制.结果发现:①突发事件对西藏入境旅游影响周期为18个月,入境游客损失量为47.14万人次,旅游经济损失量为2.15亿美元.②入境旅游政策与入境旅游人数之间存在宏观响应关系,入境旅游人数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现象.③突发事件影响的入境旅游政策响应演变特征表现为维稳限旅、救市兴旅、强基保旅和品牌强旅,政策响应作用机制核心要素是旅游目的地安全、市场和经济.  相似文献   

6.
基于不同空间尺度的旅游客源预测模型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986-2003年全国、江苏省、南京市3个尺度的入境旅游客源为例,基于线性回归模型、移动平均预测模型、指数平滑预测模型以及灰色预测模型,对比研究了各模型在不同空间尺度入境客源预测方面的客观差异,所得结论为:(1)对于不同空间尺度的入境旅游人数预测而言,因不同模型的预测误差差异较大,所以,应选择与尺度特征对应的合适的预测模型.(2)在进行全国尺度的入境旅游人数预测时,可选择以时间为自变量的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和移动平均预测模型;在进行省级和省级以上尺度的入境旅游人数预测时,可选择移动平均预测模型;在进行市级和市级以上以及更小尺度上的入境旅游人数预测时,可选择指数平滑预测模型.本文研究结论可为不同尺度的旅游客源预测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构建了入境游客转移数量模型、入境旅游流空间集中指数模型、入境旅游流转移态矩阵,基于1994~2008年入境旅游统计数据和入境游客抽样调查数据,定量测评陕西、四川、云南三省入境旅游流集聚指数与扩散指数、入境旅游流集聚态指数与扩散态指数;通过时间序列对比,揭示西部三省入境旅游流的空间集散特征与动态变化过程;通过西部三省之间的对比,分析其入境旅游流空间集散的地域差异性。研究表明:四川省入境旅游客流集散能力最强,云南省居中,陕西省最弱;中国入境旅游客流系统是一个"东部引领西部,西部反作用于东部"的时空地域格局复杂的动态平衡系统。文章结合历时性分析方法和共时性分析方法,选取西部三省开展入境旅游客流集散时空动态研究,旨在为探索中国西部入境旅游客流集散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潜在机理提供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8.
旅游目的地选择一直是旅游管理研究的核心命题之一,整个选择过程是系统分量(目的地属性)和随机分量(游客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以2008年5-6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三大航空枢纽口岸采集到的第一手意愿性数据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二项Logistic离散选择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了影响入境游客西向扩散的影响因素,认为游客的职业、旅华时间、家庭结构、旅游方式、结伴方式、旅游动机、旅华花费、入境口岸、受到尊重等特性显著影响其西扩的概率.同时,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功能,准确丰达到72.5%,对于我国区域旅游联合,特别是西部地区开拓国际客源市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网络调查和现场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了国内旅游者的网络旅游信息搜寻动机和搜寻内容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①旅游者的网络旅游信息搜寻动机可以分为规划型、交易型、体验型、娱乐型和消遣型5类.②旅游者最为关注的是核心旅游信息,其次是辅助性旅游信息和网络口碑信息.③规划型动机与核心旅游信息正相关;交易型动机与核心旅游信息、辅助性旅游信息和网络口碑信息均正相关,其中,与辅助性旅游信息相关性最强;体验型和消遣型动机均与核心旅游信息负相关,而与辅助性旅游信息正相关.最后,对旅游网站建设和营销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旅游者购物偏好行为研究——以西安入境旅游者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白凯  马耀峰 《旅游学刊》2007,22(11):52-57
明确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的偏好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了构成旅游者偏好各心理变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认知导向为主的旅游者偏好定义.同时,在测度方法上发展了亲(疏)景度的测度方法以适应旅游者行为问卷调查分析的需要.以此为基础分析了2006年西安入境旅游者问卷调查资料后发现:入境旅游者来华前的旅游购物偏好明显高于旅游后的旅游购物偏好,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掌握程度所导致的认知偏差及旅游目的地体验质量的高低程度;旅游者购物偏好在社会人口结构特征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呈多态化;入境旅游者对我国的手工艺品、中药保健品和食品类旅游商品呈高偏好度;其购物偏好具有明显的地域相邻相似的特点.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及我国旅游商品开发应遵循旅游者购物偏好规律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