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本文运用Eviews软件,截取了芜湖市2004-2015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并且建立分析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估计标准误差进行评价、拟合优度检验和参数显著性检验等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该模型有较好的拟合优度,得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消费支出有明显的影响.在上述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对提高芜湖市城镇居民收入以及刺激居民消费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保费收入、贵州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总量、教育水平与人身保险需求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贵州省2006年到2016年人身保险市场需求状况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来探寻影响人身保险市场需求的因素,并通过这些研究进行回归模型的拟合,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保费收入、贵州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总量的增加会使人身保险的需求增加.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劳动力整体素质、就业环境、国家整体经济产值与财政收入、资本利用与货币供应四个方面进行了建立模型计量统计分析,最终得到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根据模型结构得到的变量解释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理论,对1978-2010年的云南省城镇居民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年消费性支出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之间呈现单向的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且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变动是影响消费性支出变动的重要因素.最后,根据协整分析结果给予科学的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1995—2007年湖南现代服务业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作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均生产总值、制造业增加值、就业人数、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率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湖南现代服务业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固定资产投入对现代服务业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与此同时,与我们的预期相反,人均生产总值以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消极影响。然而,现代服务业产值与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6.
根据Aghion和Bolton的滴漏理论,选择中国的城乡年人均储蓄比、城乡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固定资本投资占总固定资本投资比及人均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四个变量数据,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储蓄比及农村固定资本投入之间的关系,以此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滴漏效应进行判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滴漏效应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运用SPSS软件,对2006—2012年揭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与人均GDP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线性回归的曲线拟合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模型显示近年来揭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的增长与人均GDP的增长均呈现正相关关系,通过分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为揭阳市政府制定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河北省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仍在持续扩大。缩小京津冀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尤其是进一步提高河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促进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对比长三角地区,分析得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是影响京津冀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工资性收入差距是影响京津冀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结合河北省实际,提出多举措提高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积极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对1990—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了分析,然后为预测未来几年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辅助以Matlab编程实现,得到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会持续不断增长的结论,最后对预测效果进行了检验,证实了运用灰色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问题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健 《经济纵横》2000,(6):57-61
近年来 ,吉林省城镇居民收入表现出增长速度降低、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相偏离、与农民收入相比偏低的特点 ,这种状况是由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构成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原因造成的。改变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的状况 ,需要大力提高二、三产业比重 ,逐步提高职工工资水平 ,拓展就业渠道 ,适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贫富差距扩大化的演化脉络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富差距扩大,似乎与"共同富裕"相悖。而实现全国贫富差距缩小的目标,首先有必要研究中国贫富差距扩大化的演化脉络。其次对贫富差距扩大化的发展进行机制分析,并进行模型构建,研究表明工人知识独占性以及技术变革会扩大工资差异,进而扩大收入差距,最终扩大贫富差距。最后,利用统计软件结合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选取与贫富差距相关的四个指标,即基尼系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东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了四项指标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东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存在基尼系数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东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基尼系数具有负作用,而对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却是正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赵萍 《时代经贸》2012,(2):46-5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镇人口持续增加,消费者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奢侈品消费市场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我国几乎成了"奢侈品的天堂":中国成为保时捷全球第二大市场,一年售出14785辆汽车;化妆品中的高端品牌雅诗兰黛去年在华销售增长30%;备受中国男性富  相似文献   

13.
桑叶斯  王剑平 《经济师》2011,(11):36-36,38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消费者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消费者行为学理论探讨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现状及消费潮流趋势,分析驱动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的动机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购买动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奢侈品消费市场呈现迅猛发展势头。据世界奢侈品协会预测,到2015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在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中的份额将达到32%左右。在此背景下,探究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一、全国与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证对比分析 运用Eviews软件,1978~2006年之间,对河北省与全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这2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对比分析,进而得出河北省收入对消费的拉动程度。(一)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三步走”战略是天津市委、市政府继“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实现以后,在2002年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即第一步,到2003年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经济指标;第二步,比2010年提前3至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  相似文献   

17.
首都商务     
《时代经贸》2012,(19):11-12
1、北京: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5%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近日发布的1—3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北京1-3季度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8.6%。  相似文献   

18.
杨保平 《当代经济》2004,(10):34-35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位于三峡库区的当阳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一手抓盘活存量,一手抓引进增量;一手抓“顶天立地”,一手抓“铺天盖地”,初步形成了以建材、化工、纺织、食品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基本形成。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3-3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占52.6%;完成财政收入4.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881元和3132元;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县市中位居前列。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省内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是学者们一直关注的重点。通过对河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对河南省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河南省与其他省(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对比,得出河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缓的结论,并分析主要原因,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赵萍 《时代经贸》2012,(3):46-5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镇人口持续增加,消费者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奢侈品消费市场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