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信用体系在我国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促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推动我国农村发展与改革,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举措。创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文明守信的和谐新农村,对于实现我国金融业的良性发展,加快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体系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在本文中,笔者从当前我国农村信用体系的构建模式出发,总结出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村信用体系构建模式进行比对后,笔者提出我国农村信用体系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3.
农村信用低下和体系不健全,严重制约着中国国家信用的建设进程。新阶段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其需要一种新型的农村信用体系给予支撑。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既有的研究成果,对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进展和动态进行了综合评述。本文分析认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整合农户、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等信用主体的利益诉求,从微观模式和宏观战略层面构建一种新型的农村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4.
田欣雨 《农业经济》2023,(4):104-105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既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也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关键环节,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缺乏统一主导,金融机构“各自为战”,信用评定标准不一,评定结果不互认等问题。为加快完善体系建设,建议立足现有基础,继续以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创建为抓手,充分利用人民银行金融管理部门优势及其权威数据系统平台,按照“一个平台、一套规则”的原则,统筹推进多层次农村信用创建,进一步提升我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质效。  相似文献   

5.
当前浙江农村信用担保现状分析 浙江作为农村金融改革探索的先行者,近年来在多地开展了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改革探索.如温州市在被批准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后在大规模的金融改革计划中,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列为一大重点,同时尝试扩大担保范围,以方便农村金融贷款,提高农村贷款数量;丽水市被列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区后,从自身"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特征以及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出发,开发了林权抵押贷款的创新模式,并为林权抵押贷款完善了理论基础、模式设计以及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11年)》,多次强调了乡村振兴工作中信用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本文根据我国农村信用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路径,以期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商月 《山西农经》2023,(9):179-181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文章通过调研分析鄂州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情况,总结了近年来鄂州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有益经验,分析归纳出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信息采集机制有待完善、多方协作需强化、金融支持需加强等问题,并从建立机制、信息平台建设、调动多方积极性、加强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尚存在着一些问题:法律政策环境不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不健全;农村金融人才匮乏,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农村担保体系薄弱,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村金融问题要得以解决,需要从体制上进行根本改革,不仅需要建设农村金融的法治环境,而且需要进行金融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相似文献   

9.
<正>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信用信息共享。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农村信用体系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最新要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作用降低交易成本。随着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为了降低风险会设置较高的信贷门槛,农户也会因渠道方式等制约不愿向金融机构借贷,形成农户“借贷难”“借贷贵”局面。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可以有效化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信贷方式转变,有效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0.
日韩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与政府的支持分不开。我国也应当在税收、信贷、财政等方面为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韩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组织运行良好,对我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日本农信机构的运作模式及特点日本政府于1 947年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并根据此法建立了农民互助合作组织,也称农业协同组合,简称日本农协(JA)。  相似文献   

11.
建设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是发展“三农”的重要保障,是引导信贷资源流向农村地区,发挥资金“洼地效应”效应的客观要求。本文从新疆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发展的现状分析入手,运用因子得分的方法,对新疆各地州农村信用环境的整体状况进行了相关评价,并对当前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新疆、湖南等地信用社结合实际,开展信用工程创建活动,为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构筑新型社农关系、缓解贷款供需矛盾进行了有益探索。实践证明,创建农村信用工程是一项"社农双赢"的民心工程,也是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不断加大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力度,通过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农民创收增收,受到普遍欢迎。但从当前实际看,农村金融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为提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用,要大力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形成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三位一体的农村信用工程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一、农村信用工程的基础是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一)以农户信用等级评定为突破口,打牢农村信用体系基础。评定信用等级是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也是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安…  相似文献   

14.
关于建设农村信用合作体系的思考许美征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逐步深化,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记得在1985年,世界银行组织了一个实力强大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工作团,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国家体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家...  相似文献   

15.
积极构建中国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对于缓解我国广大农民贷款担保难、拓宽农村金融融资渠道、开展农村金融创新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和创造优质的农村金融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担保体系建设受到担保资金匮乏、机构间配合不畅、行业监管相对缺失、传统担保方式力量薄弱等因素制约,基于此,需整合农村信用资源,发挥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构建相对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湖北省加快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在各地推广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将农民和农村创业者的贷款记录和征信数据录入平台,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有效发挥了破解信息壁垒、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据统计,已有69个县市区启动了平台建设,其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全的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对于破解农户"贷款难"与金融机构"难贷款"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问题,从农村金融供给二元结构出发,基于信用担保制度的正式与非正式研究视角,在厘清信用担保形式的内涵和边界的基础上,构建了"二元结构,四种层次,n类形式"的信用担保体系,认为当前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创新的核心是担保形式的创新,下一阶段的突破点是抵押担保深化和信用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湖南省为例,采用14个地级市的调查数据与截面数据,运用AHP-DEA模型分析了区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村信用环境、农村法律环境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这一区域差异的关键因素,农村金融运行状况、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和地方政府服务水平等是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区域差异的一般要素。因此,构建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协调农村区域发展,将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强农民信用意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许多农村地区依然存在信用意识薄弱、金融机构缺乏有效手段控制信用风险等问题。难贷款和贷款难依然困扰着农户、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村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20.
由于农村地区缺乏系统规范的信用信息积累、抵押担保物匮乏、融资服务体系缺失等问题,已影响到金融资源在农村地区的优化配置。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为"三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课题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相继实施,"三农"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由于农村地区缺乏系统规范的信用信息积累、抵押担保物匮乏、融资服务体系缺失等问题,已影响到金融资源在农村地区的优化配置。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为"三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课题。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