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业的入世保护期结束,WTO框架内最后一张"保护伞"彻底消失.外资银行的进入给我国金融体系带来一定的冲击,不仅中资银行将丧失越来越多的优质客户,而且削弱了我国政府的经济控制力. 早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外资银行已频频出招.南京爱立信倒戈花旗银行,天津的摩托罗拉公司转向大通银行天津分行,厦门戴尔中国总部启用香港汇丰银行电子化交易产品.为吸引更多的个人客户,外资银行个人账户的起存金不断下调.有些外资银行的理财账户起存仅l万美元,与中资银行的5万元人民币相差缩小.几年前,国内银行业只不过是在惊呼"狼来了",而如今,中国银行业已经跨入"与狼共舞"的年代,银行业竞争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2.
欧明刚 《银行家》2006,(12):35-38
开放的轨迹在中国入世的第一年里,外资银行表现了非常强劲和凶猛的态势,当爱立信另嫁花旗银行之时,中资银行明显地感觉到外资银行咄咄逼人的气势。中资银行说起外资银行来总是难免有谈虎色变之感。  相似文献   

3.
2002年,中国WTO元年.花旗银行上海分行成为加入WTO后中国内地第一家被允许经营国内个人外汇业务的外资银行,标志着中资银行"与狼共舞"的全新的竞争与合作的时代已悄然到来.中资银行如何进行金融创新,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生机?笔者谈些浅见.  相似文献   

4.
中外银行专利及其战略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旗银行、大通银行等外资银行专利"抢注"事件在中国银行界引起轩然大波,表明中外知识产权争夺已经蔓延到金融领域.外资银行以"商业方法专利"为代表的专利申请来势汹汹,并向证券、保险、信托等其他行业渗透,意在实现专利"卡位",获取专利授权收益及产品垄断优势,打造电子商务战略,对中资银行造成强大压力.本文梳理总结了中外银行专利申请的现状,剖析了中资银行在专利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提出了国内银行业专利保护的策略及措施.  相似文献   

5.
田策 《银行家》2002,(10):94-95
一些外资银行挂出了免战牌,表现出了温和的态度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近一年了,中国政府也正在按照事先承诺逐步向外资银行开放中国的金融市场.事先媒体为中国的银行业多次拉响了警报,言称"狼来了".然而,在入世后的短短的一年中,除了爱立信公司倒戈花旗银行外,中资银行并没有切实感到其他来自外资银行的真正冲击,相反,倒是外资银行首先挂出了免战牌,表现出了温和的态度,言称中外资银行合作大于竞争.这些情况多少出乎人们事先的预料,究竟这是外资银行在中国没有形成气候前的一种缓兵之计,还是媒体过分夸大了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挑战,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外资银行业内人士自身的分析,能够得到一个初步的答案.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收益成本比较模型分析一般性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的模式,验证跨国公司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发展模式趋于独资化的倾向,得出作为金融业跨国公司的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阶段与趋势,进而阐述外资与中资银行合作的必然性,最后提出中资银行面对外资银行应分阶段选择合作与竞争策略.  相似文献   

7.
杜杉 《时代金融》2013,(1):50-54
昆明"五步一银行"的格局说明中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已经很激烈,而网点太少的外资银行在这方面就显得有些势单力薄。而在高端客户上,中资银行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的竞争力仍然不够强大。但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云南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桥头堡地位的日益凸显,将对外资银行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并对云南金融业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促动。值此东亚银行昆明分行开业之际,《时代金融》推出"外资银行在云南"专题,掀开云南外资银行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8.
银行业作为金融行业的巨头,对金融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云南省的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各项优劣势比较分析,得出中资银行在盈利能力与人民币业务市场等方面有优势;而外资银行则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及优秀的管理人才等优势的结论。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都必须相互学习、相互支持,才能共同发展,促进云南省甚至整个中国西部的金融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周宗安 《新金融》1999,(8):10-12
1996年1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之后,颁布了《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试点暂行办法》。截至1999年3月底,已陆续有汇丰、渣打、花旗银行等9家外资银行获准在上海浦东、深圳等23个中心城市经营人民币业务。这既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度最大的新举措,又是我国金融业融入国际金融一体化的有益尝试,同时也给我国金融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由于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诸多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外资银行“抢滩”农村金融市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金融供给不足,旺盛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同时"建设新农村"又使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潜力巨大,利润空间突出。外资银行目前正开始向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展开布局行动。本文在分析当前外资银行"抢滩"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上,研究中资银行所面临的挑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挑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后WTO时期,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资银行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我国金融体系.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从总体上提升我国银行系统的效率,但同时也带来很大的冲击.本文从客户资源、银行业务、服务手段、人力资源等角度分析了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冲击,并提出应完善金融体系、提高整体实力、培育新生力量、加强合作等策略,以增强中资银行抗击外资银行的实力,引导中资银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时光飞逝。2007年12月11日,是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一周年的日子。站在这个时间点上来回顾我国金融业一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值得我们很好地盘点和思考。为此,本刊策划了《银行业:"进""出"之间风云际会》、《中国银行业"淘金"海外》、《外资银行"本土化"第一年》等一组文章。希望借助此组文章告诉读者,全面开放一周年来,我国的金融业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在中资银行"淘金"海外和外资银行"进军"国内的同时,中国的金融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谢艳霞 《金卡工程》2003,7(5):12-13
外资银行最先在哪个战场与中资银行驳火?答案是信用卡市场。随着:《银行卡管理条例》即将颁布实施,外资银行抢滩中国信用卡市场的步伐愈来愈近。花旗银行联手浦发银行已经先行一步,长期陷入存贷差经营业务的中资银行大梦初醒,由广发行、招商银行等带头掀起的信用卡促销大战一时硝烟弥漫。  相似文献   

14.
专利作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已经成为中外资银行市场竞争角力的焦点。花旗银行、大通银行等外资银行专利“抢注”事件更是在中国银行界引起轩然大波。本文分析了外资银行专利申请的先进经验,剖析中资银行在专利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国内商业银行归纳提出专利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5.
自2006年12月1日起,我国金融业加入世贸组织五年过渡期宣告结束,开始跨入一个全面开放的新时代,从此中,外资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全面竞争。从对比分析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各自的优势劣势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中资银行扬长避短,应对外资银行全面挑战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老百姓自古以来就有一个说法:本地的菩萨不显灵,外地的菩萨烧高香.后来又生出一句话:中国的月亮没有外国的圆.随着中国银行业全面放开,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市场,不少人每当目睹中资银行在经营中出现某些问题时,便产生一种连锁思维反映:中资银行不行,外资银行行--似乎目前在国内银行业中存在的诸如跨行查询收费问题,办业务排长队问题,银行"嫌贫爱富"问题,行业垄断性问题,等等,只要外资银行一进来,取而代之,这些问题都会解决.这种神化外资银行,认为外资银行万能的想法和企望是很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17.
后WTO时期,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资银行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我国金融体系,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从总体上提升我国银行系统效率,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应的冲击。本文从客户资源、银行业务、服务手段、人力资源等角度分析了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冲击,并提出应当通过完善金融体系、提高整体实力、培育新生力量及加强合作等策略增强中资银行抗击外资银行的实力,引导中资银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涛 《金融会计》2007,(11):30-36
后WTO时期,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资银行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我国金融体系,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从总体上提升我国银行系统效率,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应的冲击。本文从客户资源、银行业务、服务手段、人力资源等角度分析了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冲击,并提出应当通过完善金融体系、提高整体实力、培育新生力量及加强合作等策略增强中资银行抗击外资银行的实力,引导中资银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标准意义来说,自2005年12月26日中国加入WTO的五年缓冲期结束之后,外资金融机构一直抱怨的捆住其手脚的枷锁就正式解除了。而2006年12月11日起实施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际上开启了中国金融业的第一轮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变革。时隔近五年,这场变革的上半场以中资银行的完胜而告终。中资银行成千上万密如蛛网的营业网点,极大地限制了外资银行产品优势的发挥;主观或非主观意愿造成的缓慢的布点速度,使得外资银行在高速突进的中国金融市场上分到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杯羹。然而,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标志所启动的这场变革的下半场,原本在网点和人员上均处于显著劣势的外资银行,突然在全球网络和人员上形成了巨大的盘外优势。这意味着,接下来的这一轮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将呈现非对称竞争的态势。在这种格局下,更多的可能反而是形成全新的利益组合,即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捉对形成战略联盟,彼此支撑业务的拓展,不难猜测的是,在这样的利益组合中,外资银行的看点在国内,中资银行的算盘打在海外。为此,《首席财务官》杂志选择多家在国内处于后发位置的外资银行进行深入访问,以梳理其在非对称竞争态势下的业务策略与财务策略,供众多日益与金融工具紧密接触的CFO们参考。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 我国金融业已全面对外开放.4月2日,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4家外资银行正式开业;5月份,又有3家外资法人银行--瑞穗实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获批,另有5家正在改制筹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