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罪推定作为我们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无罪推定中所明确的证明责任,是由控诉方承担证明责任,被告方一般不承担证明责任.在特殊的情况下,被告方也要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这是符合无罪推定的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刘博 《魅力中国》2010,(33):32-33
死刑,是以剥夺犯罪人的生命为内容的最为严厉的刑罚,因此也叫生命刑、极刑。死刑始终处于刑罚体系之顶端。“罪莫大于死”。在古代,中外各国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秩序,都把死刑作为刑罚制度的核心,广施滥用。直到17世纪以后,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和人权思想的传播,死刑开始受到限制。1764年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的发表,提出了对死刑正当性的质疑,此后,欧洲各国都对死刑的利弊优劣展开了长期而又激烈的争论,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死刑存废之争。  相似文献   

3.
死刑制度的存废与死刑制度的取向一直是中国理论与立法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现行的死刑制度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在限制和废除死刑的国际趋势下,中国在刑事立法上是否也应该全面废除死刑制度。本文以此为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死刑制度的存废与死刑制度的取向一直是中国理论与立法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现行的死刑制度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在限制和废除死刑的国际趋势下,中国在刑事立法上是否也应该全面废除死刑制度.本文以此为视角,时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马佳佳 《魅力中国》2014,(24):299-299
死刑,又称生命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一种古老的刑罚制度,也是最严厉的刑罚制度。我国是世界上死刑罪名和执行死刑案件最多的国家,结合当前我国的具体国情,现阶段要彻底废除死刑制度是不可行的,但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刑事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逐步完善我国现行死刑制度是十分可行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自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至今,司法工作进展顺利,实现了平稳过渡,有力地保障了人权。但新的问题在不断出现,我国应当从立法上及其司法解释上不断完善配套制度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日本严格来说不属于同一法系,但都保留着死刑这一古老的刑罚制度。中日两国的死刑在立法与司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对中日的死刑问题进行比较研究,无论是对中国的司法制度还是对日本的司法制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毛帜 《魅力中国》2009,(31):66-66
死刑复核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律规定的地方各级司法部门对拟判死刑的案件应逐级申报中央司法机关或皇帝进行审查核准,以便最终决定是否适用死刑并交付执行的一项诉讼制度,它有其鲜明的特征,并对当今法制起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尚华 《特区经济》2011,(9):253-255
法定证明和自由证明作为两种基本证据评价方式,各有利弊。从各国证据评价模式的发展历史来看,一元的法定证明和一元的自由证明都有其无法克服的缺陷。从某种意义上讲,自由证明的优点恰恰是法定证明的缺陷,而法定证明的优点也恰恰是自由证明的缺陷。因而只有两者并立并用,才有可能取得较完美的效果。因此,我国在证明模式的选择上,也应当坚持法定证明与自由证明的二元并立。  相似文献   

10.
随着废除死刑国际法律文书在国际和区域范围的通过和实施,树立生命权的特殊保护观念以及严格限制并逐步废除死刑的目标已成为国际法的不可抑制的趋势。国际法律文书对国内废除死刑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影响日益显著。就我国来说,存在着早已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死刑存废与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这种论辩在人类文明发展时至今日对我国死刑制度的发展有无裨益,进而如何顺应人类文明进步潮流完善我国死刑制度的不足,正是笔者值得思考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定义及历史渊源无罪推定原则是指任何人在法院没有以确凿的证据证明其有罪以前 ,不得认为其有罪或者应推定为无罪。这一立法思想最早是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提出的 ,他在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论述到 :“在没有作出有罪判决以前 ,任何人都不能称为罪犯 ,而且在没有肯定被告人确实违反了所应遵守即保证予以保护的条件以前 ,社会就不能不对他进行保护。”“因为任何人 ,当他的罪行没有得到证明的时候 ,根据法律 ,他应被看作是无罪的人。”这一光辉的法律思想 ,强调了对被告人的特殊保护 ,明确针对封建专制时期的有罪…  相似文献   

12.
刘日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153-156
随着国际人权运动的发展和人权价值观念的普及,立法方面关于保障人权的呼声日益强烈。围绕保障人权这一核心,减少死刑的罪名,严格适用、限制死刑直至废除死刑已成为国际社会不可逆转的潮流。我国作为法制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世界大国,其死刑大量适用的现状与国际潮流极不协调。基于保障人权的理念和与国际立法接轨的需要,有必要对我国刑法总则和分则相关理论进行完善,尤其是对死刑制度重新审视和尽快修改。  相似文献   

13.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中国在现阶段保留死刑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废除死刑缺乏现实性。我们应实行综合治理,坚持减少和慎用死刑,充分发挥刑法的社会价值,最终达到废除死刑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死刑制度的存废问题一直是世界范围内争议较大的问题。我国现阶段仍然保留死刑,并且是执行死刑最多的国家。针对当前提出废除死刑的趋势,从我国的现状出发,结合死刑制度的沿革、社会预防功能进行分析,可见我国当前处于死刑废除的过渡时期,应当限制和减少死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阐述死刑的概念和国外死刑制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死刑的存废问题.认为我国应逐步减少死刑的适用,坚持少杀、反对错杀,但不能完全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阐述死刑的概念和国外死刑制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死刑的存废问题。认为我国应逐步减少死刑的适用,坚持少杀、反对错杀,但不能完全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17.
白璐璐 《魅力中国》2010,(35):316-316
作为现代法治社会重要的一种理念,无罪推定是刑事审判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通行的一项重要原则,它的宗旨是按民主的要求确立公民的法律地位和处理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我国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最高权力机关以立法的形式确认无罪假定原则决非偶然,而是符合刑事诉讼的客观规律和现代文明国家司法程序的实际需要,是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8.
无罪推定原则作为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世界上各国立法的趋势。我国刑事诉讼法虽未明确规定无罪推定原则,但在整体上体现了其要求,只是在我国的司法适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文章着重阐述了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陈袆 《魅力中国》2010,(8):105-106
死刑.是现代刑罚体系中最古老的刑罚方法,是几千年人类刑罚史上领衔的主刑,可以说与刑法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本文论述了死刑废止论者与死刑存置论者理论依据,并对死刑的价值进行分析,由此得出死刑在当代中国有保留的必要但会最终废止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韦辉 《魅力中国》2014,(11):285-285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指出:“思想上要进一步强化防范冤假错案的意识,要像防范洪水猛兽一样来防范冤假错案,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错放一个真正的罪犯,天塌不下来,错判一个无辜的公民,特别是错杀了一个人,天就塌下来了。”这段话表明了我国目前正在逐步向无罪推定的思想靠拢,但在实践中我国还存在适用有罪推定的情况。另外,现实中犯罪嫌疑人被长期羁押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利益。我国在实践中应不应该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就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无罪推定”论和“有罪推定”论我们到底该如何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