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该文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四大特征和房地产价格的决定因素.阐述了房地产价格波动的负面效应价格波动的原因;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干预房地产市场的六大政策手段:土地政策、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价格指导与价格管制、制度建设、住房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2.
住房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价格自然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焦点。近几年,住宅价格的持续高涨,使得人们的生活背上沉重的负担。国家为了控制房价也出台诸多相关政策,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房价过高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基于这一背景,本文着力研究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结构,得出我国房地产市场属于区域寡头垄断市场结论;分析我国住房供应制度,证实了正是这一制度中的缺陷,为高房价推波助澜;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始了结束旧体制的全面改革,许多的居民通过购买产权拥有了自己的住房。然而近年来,房地产价格持续走高,严重影响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与人民生活的安定。全面房改以来,原本为体制因素压抑下的购房需求爆发出来,加之二十世纪末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房地产价格一涨再涨,见表。  相似文献   

4.
2008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出现了明显的趋势性变化,进入了下行通道,商品住房交易量明显下降,价格涨幅有所回落。特别是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观望氛围更浓,交易萎缩程度加深,70个大中城市价格涨幅回落幅度加大。这些情况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了回调期。市场调整不可避免地对当前的房地产投资、地方土地出让、相关税收收入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的价格不断上升,供需缺口日益增大,住房的供给远远无法满足人们住房的需求。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休戚相关,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过高的房价既加重了人们的购房负担,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迫切要求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以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本文以近年出台的关于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新政策进行探讨,介绍我国关于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措施以及这些宏观措施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业是我国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房地产兼具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双重属性,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不仅关系到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今年以来,为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抑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这些调控措施由于在我省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我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罗莹 《中国经贸》2010,(22):142-142
在我国,导致房地产价格畸高、广大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除了供求关系之外还有非市场因素。为了保证能够通过市场保证有条件的居民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政府必须站在民生的角度来宏观调控市场。此外,为了保证改革成果能够得到全体人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共享,政府除了要规范自身行为之外,还要不断加大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力度,从而使困难居民的住房问题在政府非市场化手段的帮助下得到解决。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我国房地产问题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房地产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刘豪 《中国经贸》2009,(6):161-162
自1998年我国实行住房货币化改革以来.房地产业取得飞速发展,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因我国房地产市场体系不完善、相关制度不健全,房地产业的发展极不稳定,房地产业出现了投资过热、价格泡沫、供需失调等严峻问题,这对房地产市场体系、居民生活以及国民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本文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让住房市场价格回归理性,坚决遏制住房投资投机需求,转变住房市场性质不仅成为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短期目标,也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的一项长期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不论是从投资额,还是从房产价格分析,房地产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应将房地产作为宏观调控的监测对象。但房地产的长期需求与短期需求,自住房需求与非自住房需求,当地需求、国内需求与国际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利用数据、统计及某些政策手段,对不同的市场进行分割,分别进行长期跟踪监测。  相似文献   

11.
吴迪  李秀婷  高鹏  董纪昌 《改革与战略》2011,27(3):139-141,135
文章在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走势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时间序列方法,对房地产市场的短期量价变化进行了研究和预测。文章认为,应通过加大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保障城市中低收入居民利益;加强房地产价格调控力度,坚决打击房地产投机行为;拓宽都市圈系统建设范围,促使更多地区推进城市化建设等措施促进房价稳定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与房地产价格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经历了2007年二、三季度的房价大涨,2007年第四季度以来,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涨幅趋缓,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房价开始出现回落,一些房地产企业开始打折销售,市场观望气氛弥漫。2008年3月,央行对北京、上海等七大城市居民购房意愿的调查,均呈全线下跌的态势。这种现象能否说明,我国长期供不应求的住房供需状况是否就此将出现逆转呢?回答将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3.
程帅帅 《中国经贸》2010,(16):135-136
目前中国的房地产价格是备受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通过住房供给结构和需求层次的角度对中国高房价的原因进行相应分析,认为对土地出让金的过度依赖使得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严重不足而且在商品房市场中,开发商瞄准市场中的中高端客户,使得商品性的低端用户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失衡时导致中国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冯晓 《中国经贸》2023,(6):31-33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职工住房消费提供了资金支持。近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房价的不断上涨,住房公积金的使用规模不断扩大,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提取渠道不够顺畅、流动性较差、资金使用率不均衡等。为此,文章分析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对房地产市场和住房消费的影响,提出了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住房公积金制度作用可持续性等相关建议,以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抑制房地产泡沫的政策建议,对提高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水平和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调查研究报告》2007,(132):1-15
受宏观经济持续走强的影响,2007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发展较快,但住房价格仍然居高不下,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更为突出。2007年必须继续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注重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难的问题,稳定房地产价格,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6.
自2009年的三、四月份起,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快速上升,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对大都市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过快现象群起而攻之,新闻媒体甚至出现了“天理不容”的谴责。因此,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以下政策措施:一是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二是增加住房有效供给。三是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人口红利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角度,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长期前景进行了分析,认为房地产高速增长的时代已近尾声,未来我国住房消费真实需求增速将放缓,房地产市场需要适当调整,对今后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金融调控措施调整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住房资产的消费和投资的二重性出发,分析了住房资产市场内在特征,进而揭示了住房市场价格的内生波动特征。本文的结论是:尽管根据一般衡理论,实现住房市场(或更一般地讲整个房地产市场)竞争性的市场均衡价格意味着效率最大,但是,由住房资产及其市场的内生特征破坏了住房价格趋向均衡的过程,因此住房市场价格的内生波动必然偏离均衡状态。这个结论也很容易推演至整个房地产市场。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在监测住房市场价格波动时,必须在充分考虑住房市场内在特征的基础上,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参照系,寻找能够逐渐接近住房市场一般价格均衡的条件和途径,而不是试图实现住房市场的价格均衡。  相似文献   

19.
汪永凤 《中国经贸》2010,(20):78-79
本文通过对青岛市的住房市场现状进行分析,根据主要年份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了青岛市未来住房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对青岛的市区开发面积分区域进行分析,对价格进行了总体预测.同时对青岛市的住房需求等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山东建设》2005,(6):32-33
近期,房地产市场利空不断。刚刚过完年,就遭遇高院关于住房抵押贷款司法解释的当头一棒:刚出炉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把遏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作为今年平抑物价的重点之一。前天,上海市政府开始出台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对于购买期限不足1年的住房转让差额部分征收5%的营业税,同时打击一些操纵市场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