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原型批评理论视角对《僧侣———罗曼记》进行研读,可发现小说在对《圣经》原型的置换和移植中展现了扣人心弦的善恶冲突和丰富的宗教内涵。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学经典的《圣经》,几乎对所有的西方文学作品都有影响,其情节或被重述、续写;或被移植、异化。本文将主要分析《等待戈多》对圣经中情节的异化,以伊甸园和上帝为例,阐述贝克特通过将《圣经》中大家熟悉的意象异化与颠覆,描写现代世界的荒谬和人性的分裂,并且呼吁基督教精神的复归,同时希望在西方传统文明的废墟上重建秩序。  相似文献   

3.
西方《圣经》汉译者的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时期西方《圣经》汉译者的译作及译论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他们在翻译忠实观、"归化""异化"观、文化观、语言观、读者观和主体性意识上的变化。这对宗教经典或其他精典文献翻译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卡斯特桥市长>这部作品进行了分析和阐释,认为决定亨查德悲剧命运的不仅仅是传统观点所支持的 "性格命运"说, 而且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冲突, 人深深陷在社会新旧交替冲突之中, 不能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最终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在创作中大量引用、再现圣经原型,将圣经原型作为一个参照系,影射人与社会存在的问题,使悲剧的根源和小说主旨一目了然。福克纳独具匠心地运用圣经原型,以更好地刻画人物,更好地描写人物与自己、与社会的冲突,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还将小说上升到神话的高度,使作品获得超越时空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6.
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的《魔戒》是奇幻文学代表作,在英美学术界的研究已相当成熟,其研究领域涵盖宗教、哲学、神话学、语文学和比较文学等。论文从《魔戒》与基督教《圣经》之间的关系入手,重点分析其叙事模式。《魔戒》巧妙而显明地运用了源自《圣经》的U型叙事模式,主要表现在正面人物起伏的命运上,同时反面人物命运则通过对U型叙事模式的魔怪式模仿来表现,即倒U型叙事模式,通过对比描写揭示出善恶冲突观,恶终究会被压制,善是万物最终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马丁·路德孜孜不倦地从事《圣经》翻译工作。他的德文《圣经》版本最终成为权威性版本。路德的德译 《圣经》工作,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在德语的统一规范乃至德意志民族的统一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红字》是19世纪美国杰出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人物、场景、结构、情节与传统的神话原型是一一对应的。这种对应更鲜明地向读者展示了小说善与恶,罪与罚等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9.
<圣经>是宗教经典,是一部经书,同时因它对世界各国的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它又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艺术珍品.<圣经>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语言简洁,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10.
《圣经》具有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写作时间、不同作者、写作地点、不同文字等;其次表现为翻译版本多、发行量大;其三表现在经久不衰和不断遭受改动上。《圣经》的文字价值有四:第一,文字的准确性堪称楷模;第二,问题的多样性灿烂夺目;第三,对其它文献的影响历史深远;第四,对英语学习者拓展背景知识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1.
弗兰纳里.奥康纳在《好人难寻》小说中通过对《圣经》中人物形象的置换和逆转,用相反的人物形象体现相同的内涵特征。借助源自《圣经》的叙事模式勾勒出故事中两个关键人物的人生曲线,实现了叙事模式和主题寓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2.
弗兰纳里·奥康纳在《好人难寻》小说中通过对《圣经》中人物形象的置换和逆转,用相反的人物形象体现相同的内涵特征。借助源自《圣经》的叙事模式勾勒出故事中两个关键人物的人生曲线,实现了叙事模式和主题寓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3.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其丰富的生态思想内涵,被视为生态文学的经典之作。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审视这部作品,对其中所体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分别进行解读,我们可以体会作者流露在作品中的具有前瞻性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圣经>是亚伯拉罕诸教的宗教经典,由<旧约>和<新约>组成.它不是文学书,但其文笔的独特和优美是举世公认的,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的题材直接来源于<圣经>,其典故常被人引用,因此学习和了解一定的<圣经>文化知识将会对我们的外语学习和教学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圣经》是西方文学创作的一个源泉,也是康拉德写作的灵感来源。《吉姆爷》一书中,康拉德从原罪主题、赎罪主题以及新生主题三个方面对圣经原型进行了阐释和创新。通过重现圣经的原罪故事,康拉德展示了人类的罪恶也突出了他对人性的关注和理解,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接收惩罚这个层面上,而是把主题上升到勇于接受苦难,积极面对生活的精神层面,认...  相似文献   

17.
受西方女性主义影响,《圣经》英译表现出对语言性别政治的关注,出现了性别中性化翻译的新实践。译者们对《圣经》原文中的、或传统译本中的用于泛指的阳性词语予以系统的中性化处理,使新译本呈现出独特的文本形态,但也由此引发了激烈的论争,性别中性化翻译是否适用于《圣经》、中性语言能否准确地表达原意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前,<圣经>汉译经历了唐、明和清三个阶段.译者主要采用了文本内翻译策略和文本外翻译策略.文本内翻译策略包括政治适应性、翻译并行性、文学趋向性和翻译渐进性;文本外翻译策略包括增译、减译、替代、注释、音译、直译.这些翻译策略对<圣经>文化的传播、读者的培养和后来<圣经>汉译有着巨大的推动和借鉴意义.<圣经>汉译不仅推动了中国与信仰基督教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翻译本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圣经·创世纪》开篇讲述了上帝造人以及始祖立意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的过程,这可认定为人从动物状态戍长为人的重要标志就在于人是否拥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当然,人的自我意识的膨胀又可能使人变为非人,在这意义上,有了上帝的制约,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保障。最后,人如果像亚伯拉罕、约伯能遭际信仰和道德的双重考验,也许最终才能证成上帝眼中的真理。  相似文献   

20.
开创美国严肃悲剧先河的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世界级大师,他的中期作品《榆树下的欲望》处处渗透着圣经文化的浓厚气息。剧中主要人物凯勃特正如令人敬畏的上帝一样无所不能,主宰着一切;伊本正如纯真的亚当,禁不住爱碧的诱惑而痴情于她;爱碧个性鲜明,无所畏惧,为了悄然降临的爱情不顾一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