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分农民”的基本构想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可行路径。以江汉平原为例,“三分农民”的基本构想是:一“分”农民离土脱农;一“分”农民从事不依赖于土地的高科技农业;一“分”农民从事依赖于土地的大规模、机械化农业。同时,伴随着农村金融、科技、农产品流通等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最终实现农民数量的减少、农民收入的提高和“三农”问题的解决。“三分农民”的构想还可以向湖北省以及全国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地推广。  相似文献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农村关键是把农民推向市场,让农民学会在市场这个大海洋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本领。那么,如何把农民推向市场呢?笔者认为,应从“四引导、一转变”上努力,帮助农民过好市场“关”。 (一)引导农民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惑,大胆地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以来,由于受极“左”思潮和一  相似文献   

3.
近日,记者从上海市政府召开的推进村庄改造现场会获悉,上海规范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力争“十二五”期间在沪郊500个建制村推进村庄改造,受益农户将不少于30万户。上海村庄改造将真正解决农民的“急难愁”问题,做到“农民家园农民建,农民家园农民管”。  相似文献   

4.
《安徽科技报》2000年8月24日载,安徽省临泉县农业局打破送科技下乡的常规,先由各乡镇和农民根据时令上报技术难题,确定“菜单”,再及时安排专家下乡有针对性地为农民解决难题,给农民送去一份精美的“菜肴”。农民“点菜”,专家“做菜”,是送科技下乡的一种新形式。它好就好在增强了送科技下乡的针对性,能让农民及时“吃”上合乎各自“口味”的科技“菜肴”。  相似文献   

5.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农业现代化发展全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首次明确提出。这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将对农民教育培训产生深远影响。让更多高素质农民成为职业农民,既是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在3月20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座谈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张桃林特别强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6.
读书简报     
《农民科技培训》2012,(5):49-49
葫芦岛市农广校推广“农民读书月”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与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结合,引导农民“读一本好书、学一门技术”。以“农民读书月”活动为平台,开展专家讲座、品种推介、技术培训等;以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为载体,开展读书演讲、推荐优秀读物、建立农民读书会等,实现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与“农民读书月”活动互促共进。  相似文献   

7.
农民增收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永恒主题。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发出了“一号文件”。这无疑是党中央、国务院送给9亿农民的一份温暖而厚重的猴年大礼,将极大地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然而,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系统工程,各地应该围绕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一号文件”精神,创新思路,配套运作。一、用资金化的投入增加农民收入资金是目前农民增收的“第一推动力”。在市场经济发展了的今天,农民最需要和最缺乏的是“实打实”的现金流。农民种粮“增产不增收”,不仅对农民带来了直接的伤害,同时使农民因此而不能补偿种粮的资金投入和…  相似文献   

8.
报载,江苏省建湖县高作镇高群村村务公开实行农民“点题”制,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读罢此文,笔者为这一“点题”公开之举拍手叫好。“点题”之举之所以受到农民欢迎,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公开的内容来自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点题”,故能反映农民的呼声,满足农民群体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合乎民意;二是“点题”公开的内容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故能激发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热情;三是“点题”公开能使农民群众对村务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防止暗箱操作等不良现象的出现,真正做到“给村民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从而能更好地促进村干部工…  相似文献   

9.
“农民纯收入”这一综合性统计指标,作为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已被运用得越来越广泛,并屡屡见报。但有的报道中的“农民纯收入”,脱离农村经济实际,有的同出一地区,却数出多门。 造成:“农民纯收入”使用混乱的主要原因,是对“农民纯收入”统计指标涵义不理解。一些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农民纯收入”是农户生产、生活消费之和后的结余;有的则认为纯属农民的现金收入。二是有意识地将本地区农民收入压低,以争取国家补贴。正是这种为争戴“贫困帽”多捞  相似文献   

10.
在农村千方百计地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是从上到下、各行各业、条条块块的一件大事。特别是“涉农”部门更应把“涉农”服务工作与“三农”工作合拍,以关心“三农”、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热情,真正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帮农民之所需,解农民之所难。 江总书记讲:“要真正而不是表面  相似文献   

11.
巧对无赖     
某农民赶驴进城,遇到某无赖。无赖问农民:“吃饭了没有?”农民说:“吃了!”无赖却说:“我问的是驴!”农民转身对驴就是两耳光,说:“居然给老子不老实!城里有亲戚也不说一声!”  相似文献   

12.
在宁夏的中宁、红寺堡等地的枸杞园中,经常活跃着一支科技服务团队,他们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为农民送去急需的科技知识。由资深专家和学者组织的科技服务团,深入基层,服务企业和农户,并采取“订单”式培训模式,让农民“点餐”,专家“配莱”,根据农民需求,提供香喷喷的“美味大餐”,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一个沉重的话题。他们是“工人中的农民”,他们是“农民中的工人”。他们的前面是工人,他们的后面是农民。当一种制度能积极推动他们加入前面的队伍,而不是让他们后退或处于无奈抉择状态,这种制度就是文明进步的!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阜城县人口33万,其中农村人口29万,下辖10个乡镇,610个行政村,是个典型的农业县。自去年以来,阜城采取有力措施,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通过提“升农民内力”,借助“社会外力”,深“挖农村潜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升农民内力”,培育新型农民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培育新型农民队伍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狠抓了农民素质的提高。一是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以培训农村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重点,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以增“强双带双富”能力为主题的推进科普创新、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双推双促”活…  相似文献   

15.
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一木板,这就是有名的“木桶理论”。将这一理论放之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很能说明一些问题。近些年各级党委、政府转换职能引导农民“调”;涉农部门因时、因地制宜,加大服务力度,支持农民“调”;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南上北下,搞活了农副产品的市场流通;农科技术突飞猛进,增强了调整的吸引力;“农”字号龙头企业带动一方农民致富,拉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可以说,农业结构调整这只“木桶”上的每一块“木板”都在增“长”。相比较而言,一些地方农民自身素质反倒成为“木桶”上那块最短的…  相似文献   

16.
郭建军 《农家之友》2013,(10):25-25
在庐江县泥河镇瓦洋村,有这样一位农民,他初中尚未毕业,却因种菜创业,成为当地农民眼哩的“草根专家”,还获得庐江县首届“农民专家”“十大种菜能手”等荣誉。  相似文献   

17.
农民“点菜” ,专家“做菜” ,是送科技下乡的一种新形式。它好就好在增强了送科技下乡的针对性 ,能让农民及时“吃”上合乎各自“口味”的科技“菜肴”。近年来 ,有些农业和科技部门送科技下乡往往不大研究农时和对象 ,忽视了送科技下乡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 ,送去的科学技术不是暂时用不上 ,就是把张三缺少的技术送给了李四 ,不对路。而农民根据时令和生产实际上报技术难题 ,确定“菜单” ,由农业专家“做菜” ,这样的“菜肴”适合农民的口味 ,农民爱吃 ,到嘴到肚 ,哪有不欢迎的 !农民“点菜” ,专家“做菜” ,增强了下乡科技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仁怀市长岗镇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经过开展“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不但在思想认识上有了一个新飞跃,而且在具体行动上有了一个新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该让农民干什么”向“该帮群众干什么”转变;二是广大农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由“低头看田”向“抬头看市”转变。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农民群众说,主要是干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转变的结果。过去干部要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一是为上级调,二是为政绩调。因此,农民采取各种办法应付。现在是干部为农民增收调,并与农民一道找“病因”寻“良方”,因此农民认真调、积极调。过去是…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十一五”规划都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重要地位。对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界均达成高度一致,即都认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为农民。并且都明确指出这一建设主体不再为传统意义的农民,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肩负着新的时代使命的“新型农民”。于是,“新型农民”成了新时期农民的新称谓。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于什么是新型农民进行一个较为清楚的界定。  相似文献   

20.
解农资买难     
针对农民长期面临的农资“买难”问题,近年来,山东省邮政依托遍布城乡的网络优势,构建“省一市一县一乡一村”五级分销配送网络,开辟农村流通市场,较好满足了农民多元化需求,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又拉动了农村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