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模糊综合评价在投资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静  张在旭 《经济管理》2005,(16):39-43
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投资环境进行科学评价,并以阜新地区为例对其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价,得出阜新地区适合投资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投资项目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尚友  郑垂勇 《经济师》2002,(11):24-25
投资项目综合评价的研究成果中 ,研究某种具体综合评价方法、理论的应用很多 ,而就各类方法比较、创新的综合性研究却不多见。文章旨在通过分析投资项目综合评价的核心 ,分析各类方法的适用性 ,并指出项目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趋势 ,为各类投资项目综合评价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地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地区投资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原理进行指标权重确定和专家打分的数学处理,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定量化研究方法,为各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项目投资环境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财务金融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物质基础环境,法律环境等6个方面建立项目投资环境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讨论了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定量化研究方法,为投资者进行项目投资环境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灌注桩属于地下隐蔽工程,施工要求较高,施工时稍有不慎极易出现断桩等多种形态复杂的质量缺陷,影响桩身的完整性和桩的承载能力,从而直接影响上部结构的安全,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混凝土灌注桩桩身完整性多种检测方法的综合运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投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根据房地产投资环境构成要素,从经济环境、房地产市场环境、基础设施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五个方面选取了24个指标,运用均方差决策法,构建房地产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并以银川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及改善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俞勇军  陆玉麒 《经济地理》2004,24(3):395-398,411
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济开发区)作为吸引外资的特殊区域,投资环境是其竞争力最直接的体现。投资环境包含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经营成本、人力资源、社会及环境、技术等6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结果的分析,寻找改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北京开发区)投资环境的突破点。并对改善北京开发区投资环境提出了6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投资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峰 《当代财经》1992,(5):25-27
  相似文献   

9.
论投资环境评价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谦 《生产力研究》2006,(3):15-16,28
近年来,关于投资环境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但是,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统一、评价基础不确定等原因使得目前投资环境评价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其中评价基础不确定是主要原因。文章认为,投资环境评价的基础是企业,即投资环境评价要面向企业,以企业的经营效果为起点,同时也把企业的经营效果作为终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陕西省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具体评价包括“软”、“硬”指标26个,数据处理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陕西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的良好趋势,但较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交通瓶颈和软环境障碍等方面,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居环境既是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理空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山地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类型之一,它在各个自然因素基础上综合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山地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植被、土地资源,构成有别于其它不同类型的人居环境。文章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能力和叠置技术,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通过五大山地自然要素进行定量分析与综合分析,以达到科学评价山地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制造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吴小月  高阳  王坚强 《经济地理》2008,28(2):330-333
通过分析湖南省制造业投资环境因素,在现有投资环境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大量问卷调查和相关分析,力图建立一套完整的湖南省制造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为投资环境优化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3.
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潜力综合评价——以宁夏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余晓霞  米文宝 《经济地理》2008,28(4):612-616
社会经济发展潜力作为主体功能分区的主要研究面,是划分功能区的重要基础.在研究过程中为了对其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可避免受区域内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结果模糊.文章以宁夏19个县市为例,选取社会、经济、资源三大类多项指标,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中的生态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各因子载荷、各县市综合得分及排名,再利用聚类分析及ARCVIEw软件确定类型区并对结果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14.
发展经济学结构转型分析方法的演进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在探讨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转型问题时,所使用的结构分析方法,被认为是持这一思路的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经济学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结构分析方法的演进过程中,传统的统计方法和投入—产出法,由于存在无法刻画产业间关联或因假设产业间关联呈刚性等缺陷,而逐渐被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所取代。鉴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拥有更加适合于分析那些实行市场导向改革的发展中国家等优势,因而该模型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部六省旅游发展综合评价及空间结构系统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在利用AHP分析法以及嫡技术对中部六省旅游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认为河南省、湖北省为中部地区旅游发展的龙头,中部六省旅游发展各具特色,中部六省旅游合作的关键是构建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系统.在进一步探讨中部六省旅游合作的空间基础后,根据中部六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状况及旅游特色,提出中部地区旅游合作空间结构系统的构建应以7个旅游中心城市为一级发展极核,以八大跨区旅游圈为基本旅游延伸面,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长江旅游带等跨区域的旅游经济带,形成由点及面,层层推进的多极化、多层次、多方位的圈层结构.  相似文献   

16.
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模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本文提出了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的两大基础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 -经济-社会耦合理论”,构建了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量化模型。  相似文献   

17.
西部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综合评价与地域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大开发10年来的工作重点以"打基础"为主,对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重视不够。造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西部地区内部发展差异较为显著。特别是仍有部分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其发展存在特殊困难。现有研究缺乏西部内部小尺度的比较分析和综合评判,也缺乏综合地域划分。文章选用改进熵值法对西部171个地级行政单位进行综合发展评价,依据地理空间一致性对特殊困难地区进行地域划分,得到七个集中连片地区。分析显示,各片区致贫落后诱因相对一致。并探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的一般思路。  相似文献   

18.
容丽  熊康宁 《经济地理》2005,25(1):16-21,32
采用实地抽样调查数据,从地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的角度,运用模糊数学上的综合评价方法,将喀斯特环境与贵州西南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当地居民的心理意识及行为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来认识人地相互关系,将喀斯特石山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特殊性与心理意识相结合并进行数理分析、相关对比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整体性进行综合定性与定量研究,从人的数量,更重要的是从人的质量(素质)和行为效应与预测的角度,揭示了喀斯特地区民族心理意识与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土地资源永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贵成 《经济地理》2000,20(5):80-83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永续利用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土地资源的基本属性、土地资源永续开发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土地资源永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组建的必要性、基本原则、总体框架和衡量参数。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在华直接投资额呈迅速上升趋势,中美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两国的贸易差额也逐年增大,双边贸易的不平衡加剧了贸易摩擦。本文首先从美国在华投资对中美贸易差额所产生的各种效应阐述了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然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美国在华直接投资与中美贸易顺差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的结论,即美国在华直接投资是导致中美贸易顺差的决定性因素。最后提出缓解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