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沸水青蛙     
《中外企业文化》2009,(5):93-93
有这样一个众人皆知的实验:把一只青蛙扔到沸水里,在顷刻的强烈刺激下,青蛙能够迅捷地跳出去,死里逃生。但是,如果把青蛙放到温水中慢慢煮,等到发现危险来临时,它已经无力逃脱了……  相似文献   

2.
爱我所爱 《经营者》2008,(17):103-103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把一只青蛙扔到沸水里,在顷刻的强烈刺激下,青蛙能够快速地跳出去,死里逃生。但是,如果把青蛙放到温水中慢慢煮,等到发现危险来临时。它已经无力逃脱了……  相似文献   

3.
<正> 19世纪的文盲是不会识字,20世纪的文言是不会电脑,而21世纪的文盲则是不会学习。当今世界,人才和资讯决定着企业未来,而人才、资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习能力的竞争。1990年,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博士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践》一书中,强调未来组织所应具备的最根本的品质是学习,而且把研究带出了纯理论性与概念性的探索,进入了可操作化的实践领域,从而使其影响力大增。彼得·圣吉认为,未来有生命力的企业应当是  相似文献   

4.
管理心得     
《中外管理》2009,(9):11-11
《彼得&#183;圣吉:1升可乐消耗250升水,能不革命吗?》——2009年8月刊 彼得&#183;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影响了一批处于青春期的中国企业。至今,做一个学习型组织,仍然是很多企业对自己的基本要求之一。  相似文献   

5.
前GE总裁杰克·韦尔奇曾打过一个比喻:把一只青蛙扔进100度的沸水中,它会迅猛跳出水面逃生。如果把同样的这只青蛙放进冷水,慢慢升温加热,青蛙会觉得不危险,安于现状;但当温度上升到100度时,青蛙将会被烫死,而觉得不痛苦。这个例子生动而又深刻地表现了GE的忧患文化,同时也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相似文献   

6.
孙迎宾 《企业文化》2003,(10):15-17
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出版后,在中国成为了学习型组织的代名词。在书中,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标志:个人熟练(Personal  相似文献   

7.
马树林 《企业文化》2002,(10):16-17
四、学习型组织普通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彼得·圣吉写了一本书《第五项修炼》,讲一个企业要想在当今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就要不断学习,随时了解全球各方面的新信息,学习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8.
曹仓 《企业研究》2001,(8):47-48
一、问题的提出 对学习型组织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众多管理学家和企业管理者的瞩目,大批理论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人预言:21世纪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指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促进人们不断发现自己如何造成目前的处境,以及如何能够加以改变的地方。由此可见,学习型组织是一个非常有利于个人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因此,人都希望自己的组织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不仅有助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它对其他组织的创新与发展也有启示。人们可以运用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去开发各自所置身的组…  相似文献   

9.
学习型组织理论由彼得·圣吉提出后,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许多企业争相学习.文章认为,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所提出的是一种理念,一种软管理,一种企业文化.通过对学习型组织和传统企业两种文化的对比研究,探寻一种合适的方式将学习型组织文化融入到现代企业当中,以提高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彼得·圣吉为了解决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企业早衰”问题,创立了“学习型组织”理论。随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引入,我国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追捧热潮,许多企业纷纷着手建立学习型组织,而真正符合学习型组织标准的企业极为罕见,大多是贴上学习型组织的标签,流于形式。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目前我国企业还不具备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条件。把学习型组织当作企业的目标、理想而非手段实为企业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1.
彼德.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了系统思考这个观点,它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思维天空,引导人们由看片段到重新观照整体,由看事件到看变化背后的结构以及由静态的分析变因到看见其间的互动,进而寻得一种动态的平衡。用系统思考这一方式来综观基层事业单位职工队伍建设,将会有利于我们用更科学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对现状作出被动反应转为创造未来。有一则煮青蛙的寓言故事: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进沸水中,它会立刻试着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进温水中,不去惊吓他,他将呆着不动。现在,如果你慢慢加温,当温度从华氏70度升到80度,青蛙仍…  相似文献   

12.
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经济,今天的经济是明天的效益。21世纪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切都会消亡,唯有文化生生不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员工素质的竞争,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才能有高素质的企业。而员工的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竞争的实质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企业竞争惟一的优势是来自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博士在他的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十多年以来,圣吉博士的理论得…  相似文献   

13.
建立和发展学习型企业的方法之五是系统思考。系统思考要求人们运用 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它引导人们看局部到纵观整体,从看事件的表面到洞察其变化背后的本质,以及从静态的分析到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进而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彼得&;#183;圣吉认为系统思考这种方法最重要,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事业成败都与能否进行系统思考有关。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是基础;自我超越和共同愿景是向上的力量。系统思考好比是火箭的发动机,是核心。如果把五种方法比作待发的火箭,火箭没有基础,不能发射,没有发动机产生的推力不能升空,所以前四种方法都离不开系统思考。拿海尔来说,它不满足于国内为第一,在世界家电企业的大系统中建立了企业的共同愿景-进入世界500强。正因为放在大系统中考虑,海尔能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创新,坚持国际标准。现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作为世界500强必须是跨国经营、增强竞争力,这是大势所趋。海尔既然在世界家电企业大系统中运作必须转变改善,改善心智模式,从而形成了海尔的经营意识。  相似文献   

14.
牧易 《经营者》2007,(17):118-119
<正>彼得·圣吉因推动学习型组织而闻名于世,但他并非"学习型组织"的发明者,而是一个集大成者。在日益复杂、混沌的环境中,彼得·圣吉全面的观察、系统性的思考,常常一句话就敲中企业的盲点。也因此,他的重要理论"学习型组织",到现在历久不衰。  相似文献   

15.
学习型组织理论由彼得·圣吉提出后,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许多企业争相学习。文章认为,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所提出的是一种理念,一种软管理,一种企业文化。通过对学习型组织和传统企业两种文化的对比研究,探寻一种合适的方式将学习型组织文化融入到现代企业当中,以提高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正>进入21世纪,市场环境变化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和个人都必须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讲到,美国排名前25家企业中的80%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改造自己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的文盲是不会识字,20世纪的文言是不会电脑,而21世纪的文盲则是不会学习。当今世界,人才和资讯决定着企业未来,而人才、资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习能力的竞争。1990年,麻省理工学院彼得&;#183;圣吉博士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践》一书中,强调未来组织所应具备的最根本的品质是学习,而且把研究带出了纯理论性与概念性的探索,进入了可操作化的实践领域,从而使其影响力大增。  相似文献   

18.
1990年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彼得&#183;圣吉(Peter M Senge)教授出版了《第五项修炼一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掀起了组织学习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热潮。本文介绍了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和探讨了创建学习型组织对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大环境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从亚当·斯密的分工论,到泰勒的科学管理;从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到梅奥的霍桑试验;从二战后产生的管理决策论、权变理论、系统管理论到管理理论丛林;从德鲁克的《巨大变迁时代的管理》中关于知识是形成竞争力的关键;到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中提到的经营者要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树立团队精神和建立学习型组织;再到查尔斯·M·萨维奇的《第五代管理》提出的突破工业时代严格的等级制和例行程序,实现”知识网络化”管理。这不仅仅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20.
拷问企业“学习型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彼得·圣吉为了解决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企业早衰”问题,创立了“学习型组织”理论。随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引入,我国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追捧热潮,许多企业纷纷着手建立学习型组织,而真正符合学习型组织标准的企业极为罕见,大多是贴上学习型组织的标签,流于形式。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目前我国企业还不具备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条件。作者认为,把学习型组织当作企业的目标、理想而非手段实为企业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