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法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极具历史性、普遍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从法的价值、法的要素、法的发展进程、法的运行四个角度来探析法与道德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法与道德虽然有很大区别,但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统一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因此,我们应走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路线,争取早日实现真正的法治,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人治现象的法经济学解释——重庆打黑事件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打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治的续存。对人治续存进行文化解释已经难以令人信服,而采用经济学方法加以解释能够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能够说明人治续存并发生作用的制度原因,而成本收益理论则能够说明法治在当下“难产”的原因。从法经济学角度对人治与法治进行分析,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对法治建设更为有益的智识与贡献。  相似文献   

3.
软法是伴随着硬法立法滞后、协商民主思维兴起而发展起来。它在公共治理中起着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与促进社会自治、填补硬法的不足,降低立法与执法成本、防止公权力滥用的积极作用。但软法还有可能产生对法治期待误读、影响法的安定性、异化为侵犯公民权利的工具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把软法的制定主体、制定权限、制定程序和实施监督纳入到法治的轨道,通过法治原则来规范软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具有严重缺陷,与法治理念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基于法治理念,应当对赔偿的发生领域、归责原则、赔偿项目和赔偿程序等重要方面加以修改。  相似文献   

5.
“抱法处势则治”——法家管理哲学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它以主张“法治”为特征。关于法家的形成.国内学者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法家的先驱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其早期代表为战国中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和慎到;而战国末期的韩非则是先秦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6.
法的精神直接决定于体现在法中的意志,表现为人治或者法治。人治是传统中国法的根本精神;而法治是西方法的传统精神。差异的原因,从根本上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不同;二是文化传统不同。  相似文献   

7.
法的运作主要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四个环节。邓小平的法治思想宝库中对其论述尤为精 辟,这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的法的价值论的研究并用来指导我国的法治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法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法,应以普遍的人性为本、以自由为本、以权利为本、以个体为本。在此意义上说,法治的道德起点和最终归宿就是人本身,因此法治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制度,法治的历史便是人类对自己本身认识的历史,是追求人类自我解放和人的价值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一次经济和政治改革。顺乎时势,利于百姓。促进生产,是商鞅变法进步性的主要表现,也是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同时,政策措施的坚定性,则是商鞅变法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商鞅变法这些成功的经验,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依法执政是法治国家对政党的基本宪政要求。现代宪政所包含的民主、法治和人权基本价值原则和理念,体现于依法执政的各个领域。民主作为依法执政的制度前提,要求依法执政必须是民主执政;法治作为依法执政的机制保障,要求执政党的一切活动不偏离法治轨道;人权作为依法执政的价值追求,则要求执政党切实做到执政为民,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相似文献   

11.
运用网络外部性原理分析与之在理论或司法实践上有密切联系的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法、公司法和合同法的结果表明:将网络外部性应用于反垄断分析的关键在于判断其对网络产业市场结构与经济效率的影响;对于具有网络外部性的知识产品,可以减少保护范围和降低保护程度。网络外部性理论可以合理解释部分合同法和公司法中的现象,甚至还能推翻相关基本理论,但是对网络外部性的强度测度存在困难,也使其应用和结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论国际私法上法律规避的效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规避是一种违法行为。关于国际私法上法律规避的效力,理论和实践主要有以下4种情形:肯定规避外国法的效力;仅仅否定规避内国法的效力;所有的法律规避行为都无效;规避内国法无效,规避外国法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分析提出,规避内国法是无效的行为,而对于规避外国法,一般情况下也是无效的,但如果有关的外国法违反了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法强行规则或者违反了世界各国公认的民法基本原则,这种规避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法律信仰的语境与定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律信仰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蕴。我国学术界在提出这一概念时并未注意到法律信仰的语境差异,因而存在概念定义和使用上的诸多问题。构建法律信仰概念不仅要考虑中国的法律语境,而且还要切合中国人的信仰生活,遵循概念定义和逻辑规则。  相似文献   

14.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三位一体"性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和普遍的制度实践中,反不正当竞争法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维度。在早期,法律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相妥协,衍生出道德化的“一般条款”,整部法律呈现出泛伦理化的色彩。在知识成为竞争的核心要素和手段的当代社会,反不正当竞争法通过禁止食人而肥、搭人便车和不劳而获,为知识创造者和资源累积者提供了边缘性保护,成为衡量竞争者是否有限度、合理地利用既有知识的法律调控准则,。随着竞争乱象对法律规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反不正当竞争法通过自身司法技术的应对,在复杂的利益纠葛中巧妙地寻求平衡,实现了对市场竞争行为的有效控制。历史沉淀下的这三个维度,在各国的现实法律制度中都有反映,也各有实践功能和制度价值,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三位一体”的独特属性。  相似文献   

15.
在河南洛阳玉米种子案中,中国现阶段的民主、法治与宪政之间的张力暴露无疑,其实三者之间关系并非只有冲突与抵牾。首先,民主与法治是互为内容与形式的,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法治与宪政之间属于上下位的关系,宪政是对法治缺陷的修正,最后,民主与宪政关系表现在:宪政不仅是对法治的制约,而且也是对民主缺陷的修正,二者是形式上(主观上)的冲突、而实质上(客观上)的相互制约但同时具有彼此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司法能动的边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传统三段论式的裁判方法走向极端演变成为机械司法时,其对法治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因而能动司法必然步入人们的视野,而以实质法治论为导向的能动司法却又可能瓦解法治的基本宗旨。因此,司法能动应该有一个边界:能动性的裁判方法固然重要,但传统的逻辑涵摄为特点的三段论式裁判方法应是法官判案时的首选;同时,鉴于法律原则体现了现代法治社会公认的基本价值,应该以其作为司法能动的边界。  相似文献   

17.
经济法理论研究是我国法学研究重要领域,在我国已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深入的情况下,经济法理论研究亟需转型,应由一贯的功能论摆脱出来。考察德国和日本经济法理论学说之演变,无疑有助于这一进程。笔者通过德、日经济法理论学说之演进,说明当前经济法理论已趋于实雾化,特别是德国的经济宪法和经济行政法角度对经济法研究,是十分值得我国借鉴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体系由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构成,公平责任原则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不应上升为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但我国民法的公平原则在侵权行为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中,以及在损害后果的具体分担上,都充分体现着公平原则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 ,上升到法制层面 ,就是要构建失业保险法律体系 ,其中更重要的是实现失业保险法制创新。传统观点认为 ,失业保险法制的价值中心是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但文章认为失业保险法制的核心内容应当兼顾公平与效率 ,并以促进就业功能为主导。与此相应 ,就构建我国失业保险法律体系的具体构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何伟明 《嘉兴学院学报》2006,18(Z1):229-232
重点探讨了劳动争议案件在劳动合同法律关系定性基础上适用私法原则和具体条文的若干问题,澄清了在法律实务中应当以肯定的观点来回答劳动争议是否适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问题.此外,本文还提及人员借调和劳动合同概括转让所产生劳动争议的法律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