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规划工作应该充分利用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空间,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实现城市边缘区各项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城市边缘区的迅速发展.在城市边缘区规划乡村景观是振兴城市边缘区经济和社会的一个方式,可以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本文在说明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特点,提出了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的要点,为整治城市边缘区资源的基础上挖掘边缘区潜力做出行业内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地位越来越突出,耕地保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问题尤为突出,解决好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问题,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城市边缘区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对城市边缘区规划、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方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城市边缘区及其空间扩散方式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地域实体,是城乡相互渗透,城市化发展迅速,城乡矛盾尖锐,自然、经济和社会特征介于典型的城市与典型的农村之间的城乡过渡地带。城市边缘区又可划分为内部边缘区和外部边缘区。内部边缘区和外部边缘区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特征。 1.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结构类型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圈层形结构模式。其特点是内部边缘区、外部边缘区以主城区为核心,依次环绕  相似文献   

5.
城市边缘区处于城市与农村地区过渡地带,其地价具有复杂性.城市边缘区土地估价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因素,文章详细分析了其中的主要风险因素,如土地估价机构委托风险、土地估价人员执业素质风险及评估方法的选取和参数确定风险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城市边缘区土地估价的风险预控系统,并阐释了该系统的施行机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以期减小评估误差,提升城市边缘区土地资源价格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徐坚 《城市问题》2005,(4):65-69
从城市环境、居住需求、旧城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城市边缘区住宅建设在实际运作中的若干弊端,并提出体现城市发展的城市边缘区住宅可持续性设计观念.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边缘区的理性分期推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于不尽合理的土地管理体制 ,以及认识与重视程度的不足 ,使城市边缘区常常处于“四不管”的蔓延式推移建设状态 ,伴之产生高昂建设改造成本 ,并不断丧失珍贵的自然环境资源与良田 ,阻碍城镇化的健康推进。针对此 ,文章提出在整体环境之中审视城市边缘区 ,致力于城乡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相吻合 ,促进城市边缘区的理性分期推移 :按照不同类型城市边缘区自然资源特定的生态价值与不允许建设的次序 ,进行合理的土地使用与控制 ,使城市边缘区的推移始终处于循序渐进的目标控制之中———分期推移决不是城市边界的分阶段简单外移 ,它的背后是功能角色的相应调整 ,前期边缘的功能“传递”给新的边缘区 ,自身转化为城市腹地 ,在有序的转化过程中实现城镇用地的理性拓展。  相似文献   

8.
<正>昆明作为云南省省会,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首批公布的国家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进入90年代以来,昆明市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经济、用地等指标均突破了原总体规划到2000年的目标。其中昆明城市边缘区的发展非常迅猛,但对昆明城市边缘区的研究相对较弱,本文主要针对昆明城市边缘区,研究其新兴产业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以期为制定昆明城市边缘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和策略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与乡村的交界地带,是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区域。在识别杭州市城市边缘区范围的基础上,从人群活力和空间活力两个视角,探讨杭州城市边缘区活力水平。结果表明:(1)基于POI核密度分析的范围识别以及土地利用信息熵的结果验证,最终筛选出43个杭州城市边缘区镇街。(2)通过对百度热力图以及人口密度的量化分析,杭州市边缘区人群活力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圈层式由内向外递减的特点。(3)边缘区GDP水平、服务设施密度、用地功能多样性、交通可达性、开发强度等指标在空间上有较为明显的集聚核心,总体上内边界空间活力水平高于外边界。(4)从功能适应、生态整合、产业升级、文脉传承四个方面为杭州城市边缘区活力营造、资源配置和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边缘区的人地系统矛盾日益凸显,其复杂的空间演变机制对传统规划范式产生巨大冲击。通过类比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构建解释和干预城市边缘区空间演进过程的理论框架。首先,阐明城市边缘区生态困境的外因和内因分别来自城乡双向胁迫和空间内生矛盾。其次,基于复杂科学中的扰沌模型理论构建城市边缘区生态适应性演进的“属性—时间—尺度”三维解释框架,提出生态衰退与复杂干扰叠加影响下的规划响应机制。最后,协调底线思维与增长主义发展逻辑,提出城市边缘区的生态适应性规划转型路径,包括生态网络功能培育、关键生态服务优化、土地资源精细配置与跨尺度的规划传导,以期为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城市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亟须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边缘区是位于城市建成区与乡村地域之间,受城市辐射影响的过渡地带,是多数城市的主要扩展地,其土地开发利用活动异常活跃.一些城市由于采取了不合理的土地生产与管理方式,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在城市边缘区逐渐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发展问题.因此,加紧开展城市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制度创新研究,对缓解边缘区用地矛盾、优化边缘区用地结构、提高边缘区土地质量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环境空间和农村环境空间过渡地带,是城市外延的发展用地区,更是城市中最活跃、变化最为迅速的地区.对于城市边缘区来说,要面对特殊的土地利用环境,土地利用规划模式的创新研究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乡村规划模式采用自上而下的空间规划与功能产业布局,忽视了城市边缘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复杂性,出现了居民点盲目迁并、劳动力析出与就业供给错位、设施配给与实际需求不符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以湘潭城市边缘区——昭山示范区为例,行中索知,通过调研不同村庄农作类型、劳动力析出水平、土地流转条件、居民发展意愿等内容,分析城市边缘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知行耦合,针对性地提出居民点空间建设、就业岗位设置、土地流转模式的分类发展策略,并建立多元实施保障机制,为探索内生需求导向的城市边缘区乡村发展模式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系统构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探讨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系统的构建方法。提出通过重整边缘区绿色空间内现有资源的布局,连接和整合各个生态要素,包括绿地、水体、交通、文化景观等方面,形成一个复合的生态网络。强调了空间的曲度形式,将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通过生态廊道的形式,与城市内部绿色空间相联系,将自然引入城市。在边缘区内创建具有弹性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发展框架,为城市发展预留更多的弹性空间。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城市边缘聚落的城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珠三角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边缘聚落的形态类别、一般演进过程和发展趋势,提出其分阶段城市化演进的范型,试图揭示制度变迁与城市边缘区形态的互动关系,并从城市规划角度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边缘区居住用地的空间演替过程是在乡村土地利用的基质上,叠加城市扰动力的作用,形成了城市边缘区居住用地的特殊空间构型,其空间演替与其基质层面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很大关系。根据各类型的特点分别设计规划模式对其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促进整个城市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在城市空间外延扩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建设性破坏",同时因纳入中心城区范围带来"复兴"的机遇,如何处理好保护诉求及与城市共同发展是目前的迫切问题。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应采取主动协同城市发展的模式,借助外部政策、资金的支持,充分挖掘和利用内生资源,由被动保护向积极的发展性保护转变,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以陕西省富平县莲湖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实践为例,从城市化协同发展、自然景观环境保护、风貌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旅游产业引入等方面探索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城市边缘区在快速城市化条件下面临土地、资金和劳动力重构的挑战.本文以佛山市顺德区马岗片区为例,探讨即将城市边缘区农村城市化和谐发展的模式,提出把土地开发经营方式、农村管理体制、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作为一个整体系统,通过"政府-开发商-村民"的合作模式和土地使用权股份的形式,维护各方利益和社会公正,有步骤地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市边缘区——它的概念、空间演变机制和发展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伴随着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近十年来,我国实行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城郊的空间结构、土地利用形式、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城乡过渡地带的城市边缘区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最敏感地带.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化发展的第一圈层,既是乡村城市化的先导,又是城市发展、扩散及蔓延的特殊  相似文献   

20.
土地、经济、人口、社会和景观犹如几个巨大的齿轮相互契合着,形成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和重要的权衡要素,是研究中国乡村城市化问题的共同关注要素。在城市边缘区这个同时兼具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城市和乡村激烈碰撞的空间地带里,乡村旅游以一种新兴的姿态切入其中,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经济线索将土地、经济和人口社会等要素串联成一部拉动乡村发展的巨大机器。本文以成都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旅游地三圣花乡为对象,通过观察其发展历程中的土地、经济、人口和景观变革来透视旅游经济作用下的乡村城市化进程。变革的结果表明,在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带发生的乡村旅游并非是乡村抵御城市的有力防线,而是通过一种非工业化的路径创建了乡村向城市过渡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