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已成为西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瓶颈”;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差异是由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基础、制度支持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比较东西部地区,自然禀赋条件差距很大,在西部,蒙古高原东南边缘风蚀沙化地区、黄土高原沟壑水土严重流失区、秦巴山区、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区、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西部沙漠高寒山原区等六大自然条件恶劣地区面积占了西部总面积的50%以上。这些不适宜人类居住地区同时也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高、贫困结构最复杂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库兹涅茨的统计分析模型,从人均收入水平、产业结构演变、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四个方面,选取数据对照模型标准进行测度,分析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研究得出,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已经处于库兹涅茨统计意义上的"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的第二阶段。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全国农民收入水平不断降低,而西部地区情况尤为严重。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不断降低的原因除了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外,还有城市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改造缓慢,农民负担过重等因素。本文在对制约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促进该地区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宇宙世界的本然是自组织的,自组织规律是宇宙世界的本然演化规律。因而我们要遵循自组织规律,以自组织理论为指导,探求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特征——自组织环境特征,主要有生态屏障性、地理广阔性、地形复杂性、民族多样性、民居特殊性、民用水资源缺乏性等,同样,我们也就要以自组织理论为理论指导,进行符合宇宙世界本质规律的西部地区特色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部城市化发展历史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曼 《改革与战略》2011,27(3):128-131
文章对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两个历史发展阶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西部地区城市化滞后性、差异性和封闭性现状进行了描述和剖析,从而进一步阐明西部地区城市化可持续协调发展所面临两个层次的挑战:自然环境条件恶劣、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交通通信基础设备落后等浅层次挑战;城市化动力机制不明晰、生态环境承受压力大、生态环境质量低等深层次挑战。  相似文献   

6.
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综合水平测度研究——以广西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在综合考虑城市化内涵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特征基础上,从人口、经济、景观、生活方式、环境质等五个方面构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综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引入因子分析方法,以广西为例对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通聚类分析将广西城市化综合水平划分为四个水平梯度类型,城市化综合水平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7.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的最西部,也是最偏避落后的盟。由于该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差,致使农牧业经济发展缓慢,工业化程度低,且大企业少,产品附加值低,商业基本民营化。如何走出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分析了城市化与加工贸易之间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建议根据比较优势重构山东省加工贸易地理布局,将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转移到西部农村地区,为东部承接高新技术加工贸易腾出空间。从而使东、西部城市化水平得以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带动下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谢鹏 《特区经济》2012,(3):207-208
西部地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受限,分为了西南和西北两个地域。西北部地区由于其地理特征和气候特点,严重阻碍了其发展。而西三角经济圈的庞大产业链,能够很快地向像西北部地区辐射,带动西北部地区的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上,以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来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这种新思维、新思路是适合西部大开发的整体发展方向的。  相似文献   

10.
由于西部民族地区有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历史传统、区域特点、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路径上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平台;协调各方利益是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内在动力;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是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基本途径;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1.
吴会林 《发展》2003,(6):24-25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地域,如何对待处理西部大开发中的城市化、城市发展问题是关系西部大开发成败的关键之一。城市化是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关键。研究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城市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西部最大的短缺是“城市短缺”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过程。由于灵活、开放的政策和良好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较好的工业基础等因素,东部地区城市化已处于较高层次的分散型发展过程中,而西部地区城市化仍处于初级阶段,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西部地区“城市短缺”还表现为城市结构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2.
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疆域辽阔,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7%,少数民族人口比重高,是我国重要的工业资源聚集区、战略资源储备区。当前,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势头强劲,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然而,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大大落后于全国的城镇化平均水平,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梯度差距十分明显,而城镇化的梯度差距更为突出。因此,按照城市化发展规律,研究和实施科学高效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对西部地区经济和城市化加快发展、全国城市化格局的优化以及加快全国现代化的进程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在西部地区逐渐突显,并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协调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如何推进西部地区城市化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以作为西部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采用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建立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测度模型,对广西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农业工业化是现代工业化的重要方面,是传统农业融入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农业转型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根本性战略举措。农业工业化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农业与城市工业联系更为紧密,推进产业集聚,实现农村城市化。广大的老少边穷地区,长期受制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缓慢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发展缓慢,因此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农业工业化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通过分析和探究西部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找出在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和瓶颈,为制定和完善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提供政策建议.其中所述的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区、市).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地方高校"两课"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比东、中部地区高校尤为严重。虽然教学投入、教学条件、生源质量、办学水平等都相对落后是其重要原因,但"两课"教师教学态度欠佳、整体素质偏低、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是影响"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性因素,提高"两课"的实效性,应抓住教师这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从马克思主义决定论的角度来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具有某种因果关系,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是由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所决定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要实现跨越性发展,就必须依赖于马克思主义决定论所提供的方法,充分把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必然性规律,才能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并且能充分改造现有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综合性政策,才能健康持续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是经济和文化双重发展的产物。本文在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就我国西部地区要建设什么样的城镇,提出了西部小城镇建设应坚持的价值取向,目前所必须重点研究的中心和焦点,即:坚持以人为本,适宜人居的建镇理念,结合各自的总体特征、人文景观、历史背景、传统习俗和自然风貌,制定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合理规划。避免千城一面、贪大攀比的弊端。  相似文献   

19.
<正> 城市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必然出现的普遍趋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之一,就是实现工业化。而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和经济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向城市空间集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发展既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西部地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增长极。本文在系统考察西部地区城市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协调城乡关系,进一步发挥城市在西部发展和开发中的作用进行一些探讨。一、西部城市化状况的考察西部地区是我国黄河、长江、珠江等主要流域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在中国古代,先后有十几个王朝在西部的陕西、四川、宁夏等建都,故而在西部形成了一些都市和城镇,成为当时西部甚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公元前11  相似文献   

20.
晨曦 《中国西部》2012,(28):61-65,60
中国西部地区的农业,一直以来主要以传统作业方式为主,生产效率低下。相对地讲,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已处于比较发达状态,而西部地区无论是在经济增长的总量上,还是经济发展的质量上,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发展,优化西部农业结构,促进资源配置,对于推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基础薄弱,西部农业之痛中国西部地区,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农业发展处于低水平阶段,机械化作业、高科技农业形态比较缺乏,许多地方的农业发展甚至仍然处于手工作业阶段,不利于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农业效率的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后凯认为,“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对西部特色农业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应立足实际、内外兼修。既然国内大规模产业西移尚未出现,那么西部地区在产业发展中就应立足实际,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培育和壮大自身的传统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走出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农业发展遭路。”发展农业的首要条件是优良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这可以被看作农业发展的先天因素,倘若没有这个条件,就需要具备现代化的科技基础。然而,中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举步维艰,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