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相对性是合同债权的决定性特征之一。随着实践的发展,合同相对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被突破,尤其体现在“侵害债权”概念的提出。但如何协调相对性与第三人侵害债权责任的矛盾仍是各国面临的难题。本文着重对二者的关系问题进行讨论,并在理论上对第三入侵害债权责任进行介绍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第三人利益合同是应现代交易自由和效率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合同,作为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一个例外,它并非一种固有的合同类型,而是一种特殊的法律描绘,对现代交易关系的顺利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同相对性原则削足适履的做法,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契约法的封闭化。经过新自然法学和法律现实主义的历次法哲学运动的洗礼,第三人利益合同得到承认并构成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强烈冲击。资本主义两大法系国家的法律都承认一般意义上的第三人利益合同,我国《合同法》第64条未赋予第三人以任何法律地位,并非真正的第三人利益合同,但其也有着独特的法律价值。为适应复杂社会经济生活的多重需要,我国应借鉴国外相关立法规定,建立和完善一般意义上的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  相似文献   

3.
相对性是合同债权的决定性特征之一。随着实践的发展,合同相对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被突破,尤其体现在“侵害债权”概念的提出。但如何协调相对性与第三人侵害债权责任的矛盾仍是各国面临的难题。本文着重对二者的关系问题进行讨论,并在理论上对第三人侵害债权责任进行介绍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利 《财会月刊》2012,(21):85-87
自会计师对第三人责任诞生以来,普通法历史上先后出现三种第三人范围界定标准,即合同相对人标准、已知第三人标准和可预见第三人标准。从我国法律规定、司法实践和国情来看,宜将已知第三人标准作为目前第三人范围的界定标准。  相似文献   

5.
陈哲 《河北企业》2023,(11):137-139
长期以来,挂靠问题一直都是建筑工程领域难以清除的痼疾,严重影响建筑工程行业的市场秩序,也给行业内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经济和法律风险。挂靠关系涉及各方相互之间的法律关系,挂靠人与被挂靠人之间由于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挂靠人与发包人之间则套用“实际施工人”规则,属于对无效合同相对性的突破;被挂靠人与发包人之间名义上的合同关系亦为无效合同,但基于无效合同的相对性弱化和侵权责任原则,被挂靠人应就质量、工期等问题和挂靠人承担连带责任;就挂靠关系中发生的相应法律责任,以质量责任、劳动报酬纠纷责任和人事损害赔偿责任而言,挂靠双方均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6.
现行法律规范尚未对借名买房行为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这导致实务中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分析借名买房关系需认定借名买房合同的效力进而明确物权归属。借名买房合同包括内部借名合同与外部房屋买卖合同,内部借名合同应回归一般合同效力的判断规则,涉案房屋性质不同,借名合同的效力亦有所区别。房屋物权归属应当以外部房屋买卖合同有效为前提,若内部借名合同有效,不涉及第三人时,借名人原则上可以取得房屋所有权,涉及第三人时,出名人对房屋无权处分,善意第三人可依据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房屋所有权,恶意第三人不能取得房屋所有权。若内部借名合同无效,借名人可向出名人主张不当得利返还以获得救济。  相似文献   

7.
债权具有相对性,仅在特定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债的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不负有给付义务。同时,债权也具有不可侵犯性,任何第三人都负有不得侵害的义务。债权的相对性并不排斥第三人的侵权责任,相对性与不可侵犯性进行着有效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使得利他合同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普遍起来,与此趋势相呼应,各国纷纷突破"合同相对性原则",对利他合同制度作出了详尽规定。值得思考的是,不真正利他合同中是否也存在第三人权利?第三人权利的效力是什么?其正当化根据在哪里?这正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合同的相对性,是合同制度的奠基石,也是合同制度与民法中其他制度区别的重要标准。合同相对性原则源自债的相对性,是古典契约模式的一大特点,其含义是指合同仅对缔约方产生效力,除合同当事人以外,任何其他人不得享有合同上的权利,也不承担合同上的责任。但是合同的相对性原则从来都不是绝对的,特别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恪守严格的合同相对性原则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平衡社会利益、实现司法公正的需要,因而各国法律开始承认债的相对性原则的例外。合同的相对性出现了若干突破。  相似文献   

10.
<正>从合同之债的历史发展看,为周全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债的效力范围一直呈扩大趋势,这不仅表现为债的效力突破相对性扩及到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而且在当事人之间债的内容也不断扩张。在当代各国合同法中,当事人不仅在合同生效后,在合同生效前的缔约磋商阶段就开始负担义务,即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债权之间的相对性已经开始不再局限于合同的双方当事人,而是出现越来越多第三人导致合同侵权与违约的情况。反观我国《合同法》,亦只有其中的第121条是关于第三人侵权的归责原则,而这一规定使债务人承担了排除所有外界原因的债务,显然在处于大发展和大变革的我国,这种不区分具体情形的归责原则在无形中恰恰也违反了立法者们所追求的契约精神。因而正值我国民法典编纂之际,对第三人承担违约责任这一制度构建的研究与学习,将进一步推动其在我国《合同法》中的规范化和法定化。  相似文献   

12.
第三人侵害债权绝对权与相对权竞合时,侵害绝对权应吸收侵害相对权.在范畴界定上,不应仅限于侵害合同,可以作扩大的解释.当第三人构成侵害合同债权时,对合同法上财产责任的扩张应扩及到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3.
物权制度与债权制度是民法学的两大支柱与基石.马克思曾经说过商品经济的前提是交易双方对商品的排他性的独占权,也就是财产所有权,所以物权制度尤为重要.市场交易过程中,常常会发生物权变动,而这过程中往往涉及第三人利益问题,尤其是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对此种市场交易主体安全的保护方法,民法上有两种理论:一是善意取得制度;二是物权无因性原则,对这两种市场交易的民法保护方法唯有取其长,避其短,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地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李鹏 《物流科技》2012,(1):40-45
20世纪末,第三方物流迅速发展,由传统第三方物流逐渐向现代整合性第三方物流过渡,相应的,第三方物流合同也逐渐从传统的运输、仓储合同向类型结合型的第三方物流合同转化。这种类型结合型的第三方物流合同系无名合同,其裁判依据包括双方之间订立的第三方物流合同本身(包括补充协议、体系解释、交易习惯)和民事法律规范。从双方之间订立的第三方物流合同角度而言,其违约责任多采用的是严格责任归责原则。从民事法律规范的角度来说,基于个案中能否确认货损发生的区间,第三方物流合同适用不同的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或适用《合同法》总则的严格责任原则,或适用损失确认区间适用法律的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15.
黄威 《活力》2012,(12):68-68
一、公示公信原则与善意取得之冲突 1.善意取得的含义 善意取得亦称即时取得,是指无处分权人转让标的物给善意第三人时,善意第三人一般可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所有权人不得请求善意第三人返还原物。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善意取得不限于所有权,其他物权也可以善意取得。善意取得制度.已成为近代以来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民法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它涉及民法财产权静的安全与财产交易动的安全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介绍了合同漏洞的涵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依照诚实信用原则,填补当事人达成补充协议,按合同有关条款或交易习惯,依合同法第62条确定的规则这几方面来填补合同漏洞的规则。  相似文献   

17.
《财务与会计》2014,(1):29-29
并存债务承担是指债务人并不脱离合同关系,雨由第三人加入到合同关系当中,与债务人共同承担合同义务的债务承担方式。并存债务承担的特征:(1)以原已存在的有效债务为前提,且第三人所承担的债务仅限于原债务范围,不因债务的转移而增加或减少;(2)第三人承担债务原则上不需取得债权人的同意,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发出债务承担的通知即可;  相似文献   

18.
袁捷 《活力》2005,(6):167-167
行纪,在我国古代称牙行。传统的行纪合同是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进行财产交易的经济活动,委托人给付行纪费的合同。我国《合同法》第414条规定:“行纪合同是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从事贸易活动,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行纪合同的双方主体是委托人和行纪人。行纪人可以是办理营业登记的委托行、商店、经纪人等经营者,也可以是其他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办理事务并直接对第三人承受权利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相似文献   

19.
在缔约过程中,因一方或双方的缔约过失行为,致相对方损害,该损害中哪些应该得到法律的救济,首先应明确缔约过失责任的保护对象,然后根据该保护对象的特点,结合侵害的可能程度及受侵害利益的性质等因素,从而确定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缔约过失责任赔偿的范围一般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间接损失较难判断,尤其是对于"丧失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的机会"应严格把握,并个案考察后具体确认.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并没有对专利权转让合同中的受让人进行充分保护.相反,<专利法>第47条的规定排除了专利权转让人的瑕疵担保责任,并且在<专利法>第45条中对于专利权转让人的禁止反言也开了绿灯.该两条的规定,对于受让人是极不公平的,且有违法律基本原则.因此,为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促进专利交易、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从法律规范上切实保护专利权转让合同中专利权受让人的权利并规范转让人的义务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