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区域协同发展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但在"整体主义"与"核心城市"导向的区域协同发展进程中,存在对"配角城市"关注不足的问题。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唐山为例,梳理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对唐山在区域协同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分析,探讨了区域协同发展进程中区域、城市之间的冲突与调适。研究提出,新常态下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唐山在经济增长压力下更倾向于延续(强化)既有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受到影响。基于此,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区域整体的转型发展,应避免"问题和矛盾"的转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北京应在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与技术构成的全面转变上发挥主要作用,承担更多区域责任。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作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中国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区域的京津冀地区迅速崛起,并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扶持,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的重大战略。而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要靠人才,该区域尤其是京津的人才优势必然会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京津冀三地毗连的地理位置、相通的民俗文化、相融的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洁  王艳  刘晓 《价值工程》2009,28(4):35-37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京津冀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充分发挥各地产业优势,实现三地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阐明了三地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4.
<正>"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应该加强协调合作,全力做好落实工作。下面,笔者将就京津冀经济圈的整体及内部的状况进行具体分析,表明京津冀一体化实施的必要性及发展定位。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区域合作在体制与机制上存在严重的缺陷,缺陷引致诸如"廊坊分歧"以及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难以实现等诸多问题。因此,首都经济圈规划的启动需要京津冀两市一省区域合作体制与机制的顶层设计。河北省作为首都经济圈的重要区域,应积极探索首都经济圈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基于此,本文从健全区域管治机制、创新区域发展政策和提高规划实施效能三个层面,提出河北省融合首都经济圈区域一体化转型与体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双 《经济界》2014,(4):91-96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环渤海经济圈具有海洋经济协同发展的天然条件,具备海洋经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应进一步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合理配置环渤海经济圈海洋资源,充分利用区域之间的各种联系与便利条件,加强区域内部海洋经济合作与联系,提升圈内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探索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经济区域协同发展路径,形成区域海洋经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积极局面,实现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经济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分析,重点研究了京津冀经济区的发展,指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从京津冀地区概况、经济发展基础以及联合发展内容等方面入手,提出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6项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新战略加快实施,在更高层次上呈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新特点,即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新格局、区域平衡发展新趋势、对外开放新路径、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新格局从一般经济学意义上讲,区域内部通过优势互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内容。上述方针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格局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它标志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点是实施"三大战  相似文献   

10.
保定市位于京津冀经济圈的中心,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后,京津冀经济圈正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京津冀经济圈,长期以来主要以北京和天津两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唐山、保定为两翼,共同推进经济圈的发展,可以称为中国的"双子星座"式的经济圈.  相似文献   

11.
保定市有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机遇。应借助国际班列的开通,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推动区域优势产品走出国门、走进中亚及欧洲,推动保定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深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大开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政策的目的在于提高京津冀地区一体化水平和经济发展协同性水平,为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结构性保障.本文选取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通过合成控制法建立模型,研究一系列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对河北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河北的经济增长并不理想,一系列京津冀协同政策并未对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起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伴随国家发展战略重心北移,以京津冀都市圈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将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三极"。特别是首钢落户曹妃甸、天津滨海新区建立、黄骅港的运营与发展、唐山南堡油田的发现等等,都为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发挥这些优势,促进该都市圈经济的协同发展,金融支持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笔者认为应建立金融协调机制,加强地区间的金融合作,实施区域金融一体化战略,是其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十三五"以至更长一些的时期内,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国性战略部署中,除涉及国际战略的"一带一路"外,国内战略主要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两个重点。在制定这两个区域发展规划时所确立的新思维和新要务,标志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和新时代,也显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新空间。在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编  相似文献   

15.
邓水兰  刘雪斌 《企业经济》2012,(12):131-136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借助城市经济实现区域的快速协调发展。中国也不例外,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经济圈的实践,已表明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为此,根据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应采取打破体制障碍、加强立法保障、深化产业分工、强化地区协作、拓展对外合作、完善城市体系、培育副级城市等措施来整合"汉昌沙"城市群经济圈,以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统筹协调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雄安新区与京津冀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成立雄安新区之前,政府对它们的支持力度不均衡。京津冀融合发展遇到瓶颈,缺乏新力量的带动。促进京津冀区域融合发展将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京津冀应以雄安新区的建设为契机,促成三地融合发展新的增长极,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从而带动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打造区域"城市群"协同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北方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担负着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的重要任务,发展循环经济也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近年来,京津冀省市循环经济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忽略区域分工、缺乏持久合作力等因素制约了协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京津冀三地现实情况出发,面向循环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关建议。从而提高经济要素组合利用水平,提升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8.
物联网产业作为"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为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平台。相应地,京津冀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成为助推京津冀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分析近年来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梳理京津冀地区物联网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对推动京津冀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京津冀协同创新是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三地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而京津冀区域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又是促进三地协同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本文试图通过对区域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索京津冀区域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总体思路,京津冀区域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促进京津冀区域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措施和基本途径,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沈琳  王强 《河北企业》2014,(2):72-73
<正>步入"十二五"时期,为打造河北省新经济增长点的环首都经济圈、沿海经济,其区域协同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发展使得对人才合作的需求更为突出。因此,研究探讨京津冀三地通过加强人才合作,达到整合人力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以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意义深远。一、我国区域人才合作的主要模式区域间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其他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存在,使得不同区域人才供给不平衡。而解决该问题最为有效的途径即加强区域间的人才开发合作,整合人力资源,达到在更大区域内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