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库频道     
数字化工作流程在华联印刷的应用 在当今印刷生产领域内,数字化信息处理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已广泛深入。联系印前、印刷和印后的整体概念——“数字化工程流程”是以数字化的生产控制信息将上述3个不同的过程整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使数字化的图文信息完整、准确地传递,并最终加工制作成印刷成品。  相似文献   

2.
随着计算机、网络等高新科技在印刷领域的应用,印刷工程研究、应用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印前流程技术和工艺,在短短的10多年内,不仅印前图文信息内容全部实现数字化处理,而且印前流程控制也逐步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从而实现印刷计算机集成管理.这种变化对高校印前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要求印前教学内容必须改革,以适应印前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技术人才.本文以印前领域的技术变革为导向,以数字化印前信息的采集、处理、输出流程为线索,探讨数字印前课程内容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数字印前课程的核心教学知识点.  相似文献   

3.
爱克发公司于1996年1月收购了德国Hoest公司的印版部门,其Ozasol印版冠名AGFA销售。Ozasol印版以其悠久的历史、卓越的品质闻名于欧美印刷业,相信国内印刷界同仁对它也不会感到陌生。 感光预制版(PS版)已广泛应用于平版印刷领域,我们知道印前及印刷都是图文信息加工、处理及传递的过程,所不同的是印前工序是将图文信息进行加工并将结果传递到单一载体上(如胶片或印版),而印刷是将印版上的图文大量复制到其它载体上(如纸张),所以印版在这个图文信息传递过程中是桥梁,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版材的主要特性是在印前制版时可以方便快速地晒制出高质量图文的印版,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大量复制的要求,同时印版与其它印刷要素(油墨、橡皮布、润版液、印刷机等)有良好的适性。  相似文献   

4.
凹版印刷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凹版印刷在印前、印刷及印后技术以及印刷车间投资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其中有一些是突破性进展。 (一) 数字网络技术贯穿于凹版印刷的几乎所有环节。首先,它使得印前工艺过程以超乎想象的可靠性和精度传输至印刷区域。数据获取由客户完成。图文设计室、图像处理公司和数字化油墨已经开始取代传统的印前部门。产品以数据形式提供,具有广泛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10年中,美国北部的包装业界一直对“柔性版印刷采用CTP制版技术有无实际价值”的问题争论不休。尽管采用CTP技术能提高印版的质量和使用性能,但是最初使用CTP工作流程时,工作效率低,操作复杂,即使经过一段时间使用,熟练掌握CTP技术后,在柔性版印刷中使用CTP,其设备及与之相配套的数字化生产流程与传统制版流程相比,成本更高。因此,柔性版印刷商使用CTP技术的积极性不高。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工作流程,旨在帮助印刷业解决传统生产流程无法克服的种种问题,提高品质效率,完善管理、拓展网络业务,推动印刷行业的新应用发展。方正畅流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数字化流程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7.
日前,中国包装网上发表了一篇未署名文章,该文列举了未来印刷市场的13个技术应用趋势。这13个技术应用趋势是: 1.面向印前、印刷及印后的商业化的数字生产流程系统将连接到印刷厂的全数字化、网络化的生产系统中。 2.发展以数字化的方法控  相似文献   

8.
CTP与数字化 在印前数字化革命的带动下,中国印刷业自上世纪90年代末就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个将颠覆传统印刷生产方式的数字化概念发展至今早已遍及印刷工业的各个领域.在这场被喻为"改变中国印刷命运的风暴"中,印前制版领域以先行官的身份被推到了数字革命的风口浪尖,并因此成为各种新兴技术及生产理念和各类新型设备的最佳亮相和竞争舞台.  相似文献   

9.
CTP技术包括计算机→纸、计算机→版、计算机→印刷机三种形式,即直接打样机、直接制版机、数字印刷机(包括在机直接制版印刷机)等。其中,直接制版机淘汰了胶片显影、定影等冲洗处理工艺和人工拼版工艺,将计算机数字图文信息直接“复制”到印版上,实现了计算机排版与高速制版的完美结合,使桌面出版系统(DTP)的快捷和高速涵盖到整个印前系统,为制版工艺带来了第二次技术革命,为建立现代印刷从原稿设计→制版→印刷→印后加工的全面数字化工作流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定位系统是印刷过程中控制图文在承印物上相对位置的一套器材和规则。 平版印刷是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通过中间载体传递到承印物上进行大量复制的工艺技术,包括制版和印刷两个阶段。在制版阶段,通过分色(电子分色或照相分色)、文字录入、拼版、拷贝等工序或通过拼版软件将图文信息根据客户设计的版式要求的位置成像于感光材料上,得到软片版。印刷时将软片版上的图文信息通过对金属版基上预先涂布了感光胶层的印版(即PS版)曝光,在PS版上形成一层牢固的图文,成为印刷用版,此PS版装到印刷机后,通过印刷机对印版表面供应油墨,使印版表面图文信息吸附、传递油墨,用油墨将图文再现到承印物上,完成复制工作。从以上过程分析不难看出,在制版、印刷两个阶段的每道工序中,就图文信息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印刷工程的学科特点及行业需求的基础上,根据笔者以往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经验,从印前图形图像处理、印刷流程控制和数字出版三个研究方向出发,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印前方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了详细探讨,为保证学位论文水平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印刷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印前生成的油墨预置信息常存储在JDF文件中,并随JDF文件在数字化上作流程中传递。为使不具有CIP4油墨信息接口的印刷机能够使用JDF文件中的油墨预置信息,本文研究了JDF文件中油墨预置信息的存放形式,给出了相应的JDF文件解析方法。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方法町以正确地解析出JDF文件中的油墨预置信息,也可以生成含有油墨预置信息的JDF文件。  相似文献   

13.
印刷过程中的墨量检测与控制是数字化印刷工作流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考虑到光在纸张内部的多重内反射效应,本文以修正的Clapper—Yule光谱反射预测模型为基础,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测量数据,求出印刷品的理论墨层厚度,进而得到印刷放墨量的校正参数,为印刷品的在线质量控制和全数字化印刷流程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覆膜是印刷品表面整饰加工的重要方法之一,但覆膜对印刷品颜色会产生一定影响,使覆膜前后印刷品的颜色产生一定差别,给印刷过程中颜色控制带来困难。本研究的目的是寻找覆膜对印刷颜色影响的定量规律,以便在印前图像处理和印刷过程中对印刷颜色进行事先控制和修正,使印刷品覆膜后的颜色达到最终的颜色要求。通过对印刷品进行亮光膜和亚光膜的覆膜实验,测量覆膜前后的颜色值,考察颜色变化规律,找出了用CIE XYZ三刺激值进行颜色修正的方法。该修正方法简单易行,可以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合国内外印刷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对当前采用的印刷过程控制技术进行了综合论述。由于颜色测量技术的发展以及图像采集和处理技术不断成熟,这些技术可以应用在印刷机上进行印刷过程控制。通过图像采集技术实现印刷过程中印刷状态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处理,并将信息反馈给印刷机控制机构实现印刷过程的闭环控制,有望代替目前印刷机已经沿用几十年的CPC墨色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6.
印刷滚筒采用斜齿轮传动是现代印刷机的基本要求,该传动过程中必然在轴线方向产生一个分力,这个分力会使滚筒在轴向方向上产生一个较小的位移,即轴向串动。印刷过程中,滚筒的轴向位移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印刷品产生不良影响,滚筒的轴向串动量成为鉴定印刷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在高速运转情况下,有效地掌握和控制滚筒轴向串动量,本实验采用激光多普勒测振仪,以某四色印刷机作为测试对象,通过合理地在滚筒上选定测点,采集了橡皮滚筒、压印滚筒及传纸滚筒的轴向振动信号,并通过求积分,得到各滚筒在不同速度下的轴向串动量,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印刷速度越高,同种滚筒的轴向串动量越大,表明串动量的大小跟印刷速度有关。在相同速度下,橡皮滚筒与压印滚筒、传纸滚筒的串动量差距较大,表明滚筒串动量大小跟滚筒的装配结构有关。测试结果与滚筒实际结构和装配情况一致,可作为控制滚筒串动量大小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融合,当今印刷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印刷专业人才的培养被提升至新的高度。顺应数字时代与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建立符合我国印刷产业发展现状的印刷高等教育,是数字时代赋予印刷行业的重要命题。本文从印刷学科归属、学位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资源五个方面对美国和我国的印刷高等教育现状作系统化分析与比较,提出我国印刷学科归属急需调整、印刷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启发式与实践性教学、倡导开放式办学理念等观点。  相似文献   

18.
目前,胶印已被广泛应用于报纸、杂志及商业印刷,因其具有印刷质量优异且成本低廉的优势,也用于除纸张之外的其他承印材料(如薄纸板)的印刷。由于胶印工艺较复杂,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印品质量,在印刷业中需要一种智能自动化系统来保证印品质量满足要求。虽然目前整个印刷工艺过程自动化程度已经很高,但在印品质量评价和控制方面仍以手工作业居多。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彩色胶印中印品质量评价和控制的智能化技术,其他印刷方式的相关例子也有提及。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成为现实生产要素的企业实现机制:产品创新视角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数字经济的崛起,使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但现有研究对数据成为现实生产要素的企业实现过程缺乏理论剖析与实证研究。鉴于产品创新是企业活动中各种生产要素最具集成特征的一环,本文从产品创新视角,构建“大数据资源—企业能力—产品创新绩效”链式中介模型开展实证研究,探讨大数据从可能的生产要素成为企业现实生产要素的实现机制。基于特征映射逻辑,将大数据分析、组织学习、惯例更新、行业竞争压力、行业信息技术使用强度分别视为劳动、知识、管理、资本、技术的替代变量,将企业的产品创新实现机制映射为数据与其他五个生产要素相结合成为现实生产要素的实现路径模型,提出数据是将现有生产要素进一步联系起来的桥梁型生产要素的观点,形成对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新认知。本文结论为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思想提供了企业产品创新视角的理论解释,也为企业大数据创新实践提供了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