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拾得遗失物制度是指规制因拾得遗失物所产生的各种法律关系的法律制度的总称。本文通过对我国《物权法》中拾得遗失物制度的探究和评析,浅谈遗失物拾得制度的缺陷并提出了完善拾得遗失物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全国人大公布<物权法(草案)>,并向社会征求意见 新闻内容:2005年7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物权法(草案)>全文向社会公布,征求各界群众意见.已经三审的物权法草案,共5编20章268条.草案明确了物权法的调整范围和原则,并分别对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作了详细的规定,同时还对登记制度、物权的保护、相邻关系、共有、善意取得、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占有等作了规定.  相似文献   

3.
陈学林 《活力》2010,(4):40-40,45
善意取得是现代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为各国立法所普遍采用。《物权法》在我国立法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而且将善意取得从传统的仅适用于动产领域扩大到也适用于不动产交易领域,从而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地发展。但我们也不能借此不加分析地认为善意取得制度可无限地适用于一切无权处分转让财产的行为。由于善意取得属于民法理论中所有权原始取得的一种方式,不依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对善意取得财产所有权的范围应加以必要的限制,否则就将对原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构成损害。遗失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笔者以《物权法》施行为前提,浅论我国《物权法》规定的善意取得制度不适用于遗失物。  相似文献   

4.
陈学林 《活力》2010,(7):40-40,45
善意取得是现代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为各国立法所普遍采用。《物权法》在我国立法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而且将善意取得从传统的仅适用于动产领域扩大到也适用于不动产交易领域,从而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地发展。但我们也不能借此不加分析地认为善意取得制度可无限地适用于一切无权处分转让财产的行为。由于善意取得属于民法理论中所有权原始取得的一种方式,不依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对善意取得财产所有权的范围应加以必要的限制,否则就将对原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构成损害。遗失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笔者以《物权法》施行为前提,浅论我国《物权法》规定的善意取得制度不适用于遗失物。  相似文献   

5.
刘梦晓  蒋玲 《企业导报》2009,(6):126-127
无论从道德上还是法律上,遗失物的拾得人均应当享有获得报酬请求的权利。这样更能体现法律的本质目的,并且大大减少了对遗失物拾得人的负面道德评价的可能,对拾金不昧行为起到更好的鼓励作用。  相似文献   

6.
孙挥 《审计与理财》2006,(11):47-49
一、我国对遗失物拾得的民事立法现状(一)遗失物的界定。遗失物是动产的所有人、占有人因主观上疏忽或自然原因致失落它处而失去控制的物品。遗失物须满足下列条件:(1)须为动产。不动产如土地即使时间久远致边界不清也不构成遗失物。除一般动产外,有价证券、银行存折及各种证书  相似文献   

7.
明确《物权法》中新规定的预告登记制度的概念、价值,并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在借鉴国内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预告登记制度可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8.
覃怡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0):156-157,161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专设一编对担保物权进行规制,对《担保法》的许多内容进行了修正,就实务中担保物权纠纷的处理而言,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然而,《物权法》第178条规定:“担保法与本法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本法。”因此,对于《物权法》未作出规定的内容,《担保法》仍有适用的空间。鉴于此,文章只讨论《物权法》第187条与《担保法》第41条之间的变化,着重阐述这一立法变动的理论基础——物权行为理论的基本价值,以及对担保实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已经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对国土资源管理影响重大。国土资源是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物”,规定土地产权和矿权保护及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物权法》最重要的内容。《物权法》全面肯定了《士地管理法》确定的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肯定了近年来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所形成的一些重要的土地管理成果。同时,《物权法》确定的不动产登记、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工业用地招标拍卖、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等新的制度,  相似文献   

10.
邹雨妙 《企业导报》2011,(15):163-164
不动产登记制度是物权变动规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权法的重要内容,是对土地、地上建筑物的所有权及他项权利按照法定程序在专门簿册上进行记载确认的制度。《物权法》的出台是我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一大进步,但是随着《物权法》的实行,不动产登记制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从《物权法》出发,结合我国国情,通过对不动产登记的效力、不动产登记机关、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进而提出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及时全面地学习、理解、掌握《物权法》的基本内容,提高领导干部应对新形势的能力,组织贯彻实施好《物权法》,4月6日-7日,由湖南省建设厅《物权法》学习研讨班在长沙举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物权法》对不动产登记制度专门设立了一个章节。由于登记制度是一种程序性制度,它确认、保护物权,并确认物权流转秩序,是物权法制度设计的核心和基础,因此《物权法》的实施必将对现行不动产登记制度带来一定的影响。房屋是最主要的不动产,作为房屋权属登记部门,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透彻掌握《物权法》的相关精神,正确应对《物权法》对房屋权属登记带来的影响和考验。  相似文献   

13.
建立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是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的基础,《物权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法律。目前《物权法》的制定中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其中有观点认为《物权法》草案是一个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如果现在通过,它将成为侵吞国有财产者的漂白工具,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得更严重。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确实严重,但归责于《物权法》却有点牵强,不仅阻碍《物权法》的制定,还给《物权法》的制定内容出了难题,让一部法律承担了它不应当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早在2002年《物权法》起草阶段,居住权制度就已经成为我国法律界的热门问题,其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该制度在《物权法》定稿中遗憾缺席。2020年《民法典》出台,居住权终在我国正式确立。《民法典》第三百六十六条对居住权进行了定义,该条文的概括性表达为解释论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居住权的立法沿革、法律性质、内容及实践存在显著的探讨意义。  相似文献   

15.
《物权法》的颁布与实施,对定分止争和给予市场经济主体的财产权利平等保护有重大意义。尤其是作为市场经济中基本主体之企业,物权法的颁布将为其健康发展带来制度和法律上的保障。然而,物权法的实施也会给企业带来一些挑战。本文对物权法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资源的合理利用,矿业权是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法律制度。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明确了矿业权用益物权的权利属性,从物的基本权利归属出发对矿业权作出简要规定,为矿产资源管理和保护矿业开发主体权益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本文将从《物权法》的立法精神出发,着重分析了我国矿业权诸多权利内容存在的争议,在前述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矿产资源法修改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将对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母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任何法律都由宪法产生,不得与宪法相冲突。《物权法》作为宪法的"子法",其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以及有关物权的具体规定等,都来源于宪法,体现了宪法精神。  相似文献   

18.
《物权法》作为规范财产归属和利用关系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农村集体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等农民的一系列权利,同时在集体土地征收制度中对农民权益的保护做了详细的规定。《物权法》的制定和实施,将会对农民权益的保护、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岚 《企业导报》2011,(22):119-120
《物权法》确立了我国的预告登记制度,预售商品房预告登记是我国预告登记制度的重要内容。商品房预告登记制确立,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的存在失去了意义,建议废除。  相似文献   

20.
《物权法》第106条明确规定善意取得的标的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从而结束了理论界关于不动产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争议。结合《物权法》第106条阐述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分析该制度的不足并对其完善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