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从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到扩大内陆沿边开放,中国在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进程中,区域开放战略正朝着更加协调的方向稳步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中国的区域开放平台更加多元,区域开放内容更加丰富,区域开放成效更加凸显,广大内陆沿边地区已经站在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潮头,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从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到扩大内陆沿边开放,中国在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进程中,区域开放战略正朝着更加协调的方向稳步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中国的区域开放平台更加多元,区域开放内容更加丰富,区域开放成效更加凸显,广大内陆沿边地区已经站在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潮头,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3.
协调好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关系,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题中之义.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协同机制,是从区域空间布局和区域产业结构两个层面展开的.文章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结合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的对外开放战略,对产业全球化资源配置活动进行了分析,把区域空间布局调整与产业结构跨国调整...  相似文献   

4.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先后经历有限开放、扩大开放、全面开放和深化开放四个阶段,区域经济格局也从计划平衡发展演变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新发展格局下,原有对外开放模式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亟须开展新一轮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新发展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理念,本文从“更大范围-市场开放-全国统一大市场、更宽领域-贸易开放-产业协同发展、更深层次-制度开放-区域治理模式”三个维度构建新发展格局下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第二十届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年会暨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合作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中国经济地理的理论与方向、区域协调发展重大问题、区域合作途径与模式、经济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区域创新与转型等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为新常态下中国区域创新发展、开放合作、区域协调发展建言献策,反映了"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地理和区域合作的新动态、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跨区域协调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经济转型在压力中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开放性明显增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度将增强,区域经济总效率将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外向性将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趋于优化。要形成这种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在未来的政策方向中,要构建跨区域协调的长效机制,推进区域经济转型的结构性转变,防范区域经济开放过程中的内部冲突和外部风险,关注边缘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活力和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六大都市群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演绎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一条现实路径。随着改革开放深化以及发展模式的转型,特别是面对着新时期中国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挑战,探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主要目标的实现、路径和实现机制,对中国各个区域板块探索创新的区域协调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差距经历了差距拉大—逐渐缩小—缓慢增大—逐渐缩小—维持不变的过程,逐步趋于收敛,其深层原因在于经济发展基础、资本投入、区域要素配置、区域要素使用和制度因素的地区异质性。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不断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资本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开放水平,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完善与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要求相适应的宏观区域政策和区域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9.
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法的立法基础与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法的立法基础是:区域市场逐渐开放,为统一的区域规划和实施奠定了基础;地区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区域发展目标逐渐清晰;已经形成了区域间的合作共识,区域经济管理体制也趋于形成;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区域协调政策以及相关规范越来越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立法原则:一是公平原则;二是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三是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原则;四是可持续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0.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理论研究、实践进展及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经济下一国货币政策会产生溢出效应,因此各国需要通过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来增进共同福利;目前,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实践已形成了几种重要的区域协调模式,并在解决国际经济事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对于我国而言,在新一轮汇率制度改革后,也更加需要通过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来解决与其他国家或经济区的政策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