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斯·韦伯的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生成关系。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一学说不断受到怀疑和批评。  相似文献   

2.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首先诞生于14、15世纪的意大利的佛罗伦萨。17至18世纪在启蒙运动兴起、专制主义走向灭亡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逐步走向成熟。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探讨了以合理的劳动形式为特征的理性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深刻剖析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紧密联系。他用比较宗教学的方法指出,资本主义精神不是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宗教改革(加尔文教派的世俗禁欲主义)的副产品。与此同时,起源于春秋、兴起于西汉、鼎盛于宋朝的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分别分析了新教伦理与西方资本主义精神、儒学伦理与东方商人精神的关系,并进一步对新教伦理与儒学伦理之间的异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马克斯·韦伯的代表作。在这本书里,韦伯通过对西方宗教改革的考察,发现新教伦理,特别是加尔文改革后所形成的禁欲主义的职业观(天职观念)对近代经济生活的精神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作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基础,使清教徒具有一种合乎理性的组织资本和劳动的精神气质。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新教伦理有助于一种理性的资本主义的产生,"它哺育了近代经济人"。韦伯的研究揭示了与一定的历史的社会现象相关的诸多因素中,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  相似文献   

4.
马克斯·韦伯基于对20世纪初德国官僚政治伦理问题的批判与思考,在资本主义新教伦理的天职观念、康德责任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责任伦理范畴,要求政治实践主体自觉担当自身的伦理责任,实现对责任伦理的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商业伦理与实践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基因。美国的商业精神始终贯穿着美国文化的根基。研究美国商业伦理必须以其文化根脉作为发轫。只有将美国的商业伦理和商业精神放在清教文化整体传统中才能解析美国商业伦理与美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美国商业精神的成功体现在它经济的奇迹般的发展。而支撑其经济成功的核心文化因素则是美国传统文化的血脉——清教思想中的?工作伦理”及“契约观念”与现代“资本主义创业和创新精神”完美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经济伦理通常被从儒家思想的某些原则中引伸出来,就象人们从新教教义中引伸出北欧人的(即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从伊斯兰教中引伸出阿拉伯人的经济伦理.从印度教中引伸出南亚人的经济伦理那样。久而久之,儒家的某些道义原则便普遍地被人们看作是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基本取向准则和外在标志。然而,这种以社会“一般的”意识形态原则规定它的特殊文化层次的演绎方法并不可靠。就中国的情况而言,这种方法总是误导人们对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认识.仿佛我们的先人们是一个崇尚禁欲,安贫自守,漠视物质利益的族类。这与历史事实大相径庭。无庸置疑,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有探切的关联.但我们应当正确地认识这种关系.而不是想当然地把后者作为前者的简单延伸。这对于正确地把握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基本精神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在撕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部著作中,韦伯认为现代理性的扩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但韦伯所要探究的并不是现代理性概念本身,而是理性背后的精神原因,即从神秘的宗教入手,研究西方宗教改革之后,新教教派的教义所产生的人的精神和思想的转变过程,包括这种精神所生产的理性思维和行为,及其相关理性形态的组织.韦伯试图从意识形态、新教伦理的角度探究现代理性起源的内在动因以及其存在发展的合理性,并反思了现代理性膨胀所面临的危机.  相似文献   

8.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新教精神对于资本主义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文明高于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然而150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激速膨胀,借着美洲大陆的发现向外殖民扩张导致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社会经济形态出现。韦伯的观点受到质疑。该文深入挖掘历史现象揭示了被韦伯忽略的一些史实,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发展不是"不可替代"的:人口变迁是资本主义发展、扩张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9.
叶雷 《中国高新区》2011,(2):121-122
马克斯·韦伯在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不仅探究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企业家创业发展背后的文化密码,更总结了至今仍得到公认的企业家精神,即强烈的事业心、理性地追求利润、禁欲主义的生活观、劳动致富,以及诚实公平交易。  相似文献   

10.
李淑敏  杨璐 《魅力中国》2010,(26):298-299
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伦理作为人类对于自己行为模式的反思越来越受到关注。庄子的思想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人与天一”的整体观、“齐万物”的平等观、“法天贵真”的技术观、“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态自由观等,这些思想对今天生态伦理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本时时变动着,充实着的“重庆百科全书”。[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遗址的魅力     
强雯 《今日重庆》2021,(3):88-91
前段时间,三星堆遗址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世界,也让考古再成热门话题。其实巴蜀大地上的古代遗址何其多,除了三星堆遗址,还有泸州宋墓遗址、金沙遗址等,早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遗址背后,一方一土一窟一佛,无不在与古老文明的各种关联中衍射出非凡的意义。故此,近年来,一些考古爱好者、作家,以更为私人的立场、角度走进这些古代密码场,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写作、推广认知。尤其是将考古、遗址、博物馆、文物结合起来,以作家视野来串联、地理情结来铺陈,则具备了旅游、探秘、大众考古、钩沉方志的综合魅力。  相似文献   

13.
2012年7月21日,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国的首都北京,因为一次暴雨,造成77人死亡,城市多个区域交通陷入瘫痪,暴露出城市应急管理能力、防汛能力亟须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4.
Current government policy documents have been concerned with reforming welfare policy, with matching rights with responsibilities, and especially with reducing the numbers of incapacity benefit claimants. This article places these debate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revises the existing historiography on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by 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the 'unemployable' in the period 1880–1940. Up to 1914, unemployability embraced those unable and those unwilling to work, and in the 1920s, similar anxieties were reconstructed in the concept of the 'social problem group'. However, interwar social surveys were concerned more with the effects of long-term unemployment in creating unemployability. There are thus both changes and continuities between historical concerns with unemployability, and contemporary anxieties about incapacity benefit and worklessness.  相似文献   

15.
16.
今年6月5日,远大可建科技仃限公司与长沙市望城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协议,计划用7个月的时间,规划建设一座220层,高838米的综合大楼——天空城市,预计建成后比迪拜塔还高10米,号称世界第一高楼。  相似文献   

17.
城之色彩     
吴颜冰 《今日重庆》2014,(3):116-116
如同人一样,城市也是有面孔的,或温婉,或个性,或柔和,或立体,不同的城市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城市的色彩就体现了城市的面孔,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特有的颜色。一位城市规划专家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面孔,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在追求什么文化。”譬如北京,就像一位睿智聪慧的大家闺秀,她的色彩主要是以复合灰色调为主,青灰色的四合院、老胡同,黑灰色的城墙,凝重中透着一种冷峻,深沉中显出一种威严,其间搭配着朱砂色的宫墙、色彩明快的新楼宇、纵横交错的立交桥,映衬着皇城根儿的独有气质,又体现着政治文化中心的恢弘气势。  相似文献   

18.
峡江的女儿     
  相似文献   

19.
In the last 50 years, population and incomes have increased steadily throughout much of the Sunbelt.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rising productivity, rising demand for Southern amenities, and increases in housing supply to the growth of warm areas, using data on income, housing price, and population growth. Before 1980, economic productivit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warmer areas and drove the population growth in those places. Since 1980, productivity growth has been more modest, but housing supply growth has been enormous. We infer that new construction in warm regions represents a growth in supply, rather than demand, from the fact that prices are generally falling relative to the rest of the country. The relatively slow pace of housing price growth in the Sunbelt, relative to the rest of the country and relative to income growth, also implies that there has been no increase in the willingness to pay for sun-related amenities. As such, it seems that the growth of the Sunbelt has little to do with the sun.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