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礼彬 《特区经济》2008,(4):131-132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民工退出土地进城安居,本文对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与总体思路,对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与政策措施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究,本研究成果对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当前众多有关农民工管理的思路都有意无意将看眼点瞄向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进而将改革路径导入传统思维框架之中.因此,有必要构建农民工进城的基本体制,以解除"户籍"给农民工造成的困境.本文从就业、教育和培训、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论述了当前农民工进城面临的基本体制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民进城务工现象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后,一些农民离开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社会上被称之为“农民工”。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工的农民身份与其所从事的工作相背离,产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人们称之为农民工问题。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真研究解决农民工问题,这不仅有利于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问题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突破口之一,而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能否适应城乡统筹发展,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目前部分省市试行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封闭性和过渡性.为此,文章拟先以城乡统筹为背景对现有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进行分析,然后在精算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重庆与世界》2011,(16):20-23
从2010年8月开始,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市以解决农民工城镇户口为突破口,开始全面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力争到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这意味着,在10年内,将有1000万农民转户进城成为"新市民"。  相似文献   

6.
张艳 《北方经济》2008,(8):92-94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探索如何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怎样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成为需要认真研讨的内容。本文正是以此为线索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城市就业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立农民工与城镇下岗职工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讨论了农民工进城与城镇职工下岗这两种并存的社会现象,认为城镇职工下岗与农民工进城没有必然和联系。章分析了政府为解决城镇职工下岗问题而实施的“腾笼换鸟”政策。提出应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协调城乡就业关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产业》2007,(4):23-23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者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如何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十分关注的问题。在2007年全国“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就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政治地位、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9.
目前,农民工问题主要面临四个“难”:一是进城难;二是讨薪难;三是保障难;四是子女读书难。 农民工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2006年初,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这是我国第一个全面研究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切实解决农民工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以城乡统筹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智慧 《特区经济》2009,(5):133-135
农民工是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在为城市繁荣和农村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本文从城乡统筹的视角,考察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深入剖析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的原因,并提出在城乡统筹背景下,重新构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立的二元社会保障结构,着力于建立全国统一、覆盖城乡居民、城乡和地区保障待遇有所差别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此一并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城市群走向组合城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刚 《特区经济》2006,(12):12-1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一些地域相近的城市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但由于行政性障碍存在,城市间相互间合作困难重重。为此,本文提出行政上相互独立、地域上相连组合城市设想,并就组合城市的内涵、机制、体制、类型、作用及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王瑛  ;汪明林 《特区经济》2009,(7):201-203
正确确定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方向,对于充分利用城市资源、促进城市与旅游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作为国内外游客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的乐山市更应如此。本文分析了决定乐山国际旅游城市发展方向的旅游主体吸引物、区位条件、城市经济与文化背景等主要影响因素,遵循现状与发展相结合、突出特色、国际化原则,提出了乐山国际旅游发展方向为以世界遗产旅游、山水文化体验旅游为依托的,观光与休闲并举的区域性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13.
厦门作为我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是福建经济发展的龙头.厦门的经济辐射范围主要是漳州市、泉州市和龙岩市,因其经济总量偏小,必须尽快扩大城市规模,争取在2010年扩大到200万人.  相似文献   

14.
论城市旅游形象与城市营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雅静 《特区经济》2005,(12):143-14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城市旅游形象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城市营销在城市经济建设中渐显锋芒。如何设计城市旅游形象,营销城市,把城市推向市场,成为当今城市管理者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的更新和消费意识的增强,旅游已成  相似文献   

15.
数字城市     
《走向世界》2008,(19):14-14
市政 备受关注的济南大明湖扩建工程确定了八大景区,主要依据历代诗词典故和历史记载划分.  相似文献   

16.
数字城市     
《走向世界》2008,(22):12-12
22.6亿 "十一"7天假期,济南市共接待游客293.8万人次,同比增长37.5%;实现旅游总收入22.6亿元,同比增长27.7%.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泉水游、生态游、文化游、休闲娱乐游等火爆.其中,泉水游继续"领跑"旅游市场,趵突泉公园门票收入303.3万元,同比增长37%.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城市竞争与城市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城市竞争的影响。1.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城市体系的形成。“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概念,是由国际经合组织(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西班牙的l、奥斯特雷1990年首先提出,它主要指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和高速度的流动。从其起源来看,则可追溯到15世纪,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国际间的商业活动还极其有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还十分微弱。  相似文献   

18.
淄博市旅游城市品牌的塑造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佩群 《特区经济》2006,(5):163-164
21世纪,中国旅游市场进入到品牌竞争时代,城市旅游已由过去单纯的服务质量竞争转向品牌之间的竞争,由传统的个别旅游景点间的竞争上升为整体的区域旅游系统之间的竞争,淄博市是一座具有特殊地域文化的新兴旅游城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城市市场争夺战中生存与发展,塑造城市旅游品牌正是淄博市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淄博市塑造旅游品牌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指出其城市旅游品牌塑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现实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城市理论的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态城市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热点问题,审视和分析国外在生态城市实践上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分别介绍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方法及其取得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将中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进行对比,指出我国生态城市实践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为我国生态城市的继续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South Africa's apartheid‐induced cities are on the threshold of a critical restructuring in the changing South Africa of the 1990s. The reform and planning of an effective post‐apartheid city require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possible international similarities and links. This article seeks to provid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are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cities; what are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 African city; and where do our cities fit in this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South African city corresponds to a multi‐faceted international profile of First World prosperity. Second World central intervention and Third World deprivation. While the South African city displays numerous similarities to international city form, it has obtained a unique character as a result of the legal enforcement of apartheid. Restructuring the post‐apartheid city will have to take account of the reality that the present South African city is intrinsically a deviant version of the colonial Third World city and that it is likely to revert increasingly to that city form as legal apartheid disapp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