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融资难问题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解决融资难对中小企业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以及确保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突出的贡献。困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本文通过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给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和融资特征造成的影响分析,从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融资基础、融资平台等视角,提出了破解信息不对称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并分析了如何从企业、银行和政府三方面进行破解。  相似文献   

2.
融资难问题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解决融资难对中小企业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以及确保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突出的贡献。困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本文通过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给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和融资特征造成的影响分析,从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融资基础、融资平台等视角,提出了破解信息不对称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并分析了如何从企业、银行和政府三方面进行破解。  相似文献   

3.
洪应链金融是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的重点业务,因采用核心企业信用捆绑、引入动产质押和债权让渡等多种信用增级方式,降低了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受到银企双方的青睐。历经十来年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公司业务领域的重要业务,也成为金融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融资难问题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文章通过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分析,从中小企业的融资境、融资基础、融资平台以及融资渠道等视角,提出了破解信息不对称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在央行货币政策趋紧的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中小企业密集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倒闭潮,其生存状况甚至比金融危机的时候还要艰难。针对该情况,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分析了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与商业银行、中介机构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与民间资本这四重信息不对称关系,借助海英纳模型,得出解决信息不对称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环节,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尽管我国各级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都做出了巨大努力,但"融资难、融资贵"始终难以得到有效缓解。除中小企业违约概率较高、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等客观因素外,"融资难"与"融资贵"两个问题未能清晰界定也是重要原因。本文针对上述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期间,中央明确要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中小企业政策倾斜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且随着商业银行竞争同质化、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等影响,各商业银行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小企业客户,并逐步改变经营策略,中小企业经济将面临巨大发展机遇。但受金融机构利益导向、企业融资渠道匮乏、信息不对称等制约,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本文在分析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出大型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问题仍然是"融资难".为此,本文借助于"金融缺口"理论再次考察中小企业信贷约束困境,并从信息不对称视角,深层分析了信贷约束的原因,最后,为化解我国中小企业信贷约束,探讨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中小企业失信于商业银行是造成如今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源,而使得中小企业贷前隐藏信息,贷后偏离合约规定,发生违约行为又是取决于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分别从贷款发生前和贷款发生后的两个方面,研究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博弈,并提出创建全面的信息网络、提高违约惩罚成本以及引入物流金融做贷款担保等方式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促成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共赢。  相似文献   

10.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的中小企业,在出口创汇、繁荣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面和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国民经济的国际化和市场化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一个最普遍和关键的制约因素就是融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创新商业银行与专业担保机构合作的模式和发展,利用关系型贷款进行担保的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是消除信息不对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有着较高经济效率和发展速度的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却面临着融资困境问题。信息经济学的动态序列博弈分析揭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和投资者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交易成本激增。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应当以“减轻信息不对称,创新融资渠道”为突破口,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间接和直接融资市场体系,健全融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2.
信用问题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信用角度出发,建立博弈模型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分析。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交易的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并存,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因此,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解决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虽然可以部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其自身也存在着许多弊端。所以,本文认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增强企业的诚信观念,对失信企业实行惩罚机制。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银行"惜贷"主要源于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金融危机加剧了这种信息不对称,因此应从健全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入手,减少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本文在对我国中小企业征信体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构建中小企业征信体系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介绍了国内外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贷流程的现状,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流程存在的业务流程长、审批环节多、各条线分割、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出了优化中小企业信贷流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贷款,但目前商业银行贷款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对融资的需求.存在着严重的融资缺口。造成银行对中小企业放款存在融资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自身信用不足.而融资信息不对称是贷款融资难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小企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推动力量,中小企业金融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成本高、风险大等三大瓶颈的制约,中小企业融资步履艰难。而突破瓶颈的关键在于创新发展思路。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深,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的形势下,商业银行谁能率先解放思想,科学定位,开拓创新,与中小企业同心同行,相伴成长,谁就能在助推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赢得银行自身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中小企业受信息不对称和信用意识淡漠等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日益突出。近年来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通过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培育和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来推动和改善中小企业的信用环境,进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翠玲 《中国外资》2009,(12):102-103
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支持,“融资难”日益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不对称”,由此带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降低了它们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用观念薄弱,偿债和抵押担保能力差的问题。因此,本文从我国金融环境,商业银行信贷机制以及担保体系的构建等三方面着眼并进行讨论,力图打破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解决其贷款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中小企业受信息不对称和信用意识淡漠等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日益突出。近年来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通过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培育和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来推动和改善中小企业的信用环境,进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融资难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本文着重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并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可行的建议以期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