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郭荣朝  苗长虹 《经济地理》2007,27(1):104-107,92
生态空间结构合理有序将会促进城市群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利用生态学原理深入分析了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机制,构建了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对全球尺度、国家尺度、省级尺度和地区尺度等不同层次上的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为:①城市群范围内城市规模大小合理、密度适宜,空间组合有序,生态空间结构优化高效,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互利共生、协同进化;②“廊道组团网络化模式”是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必然趋势;③“廊道组团网络化模式”下形成的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区域生态环境容量,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辽宁省人口和经济发展地域分异的现状,从经济增长的要素着手,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人口与经济互动机理,对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作出评估,以期拓展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3.
区域资源结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协调机制初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区域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是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间缺乏协调的结果。探索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结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间的协调机制,对解决区域资源与环境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资源、资源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与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朱政  郑伯红  贺清云 《经济地理》2011,31(3):404-408
1980年代以来,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经济中心。通过对珠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体系、空间结构演化历程的研究,指出其空间结构为多中心模式,即主次中心城市带动组团城市发展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该空间结构模式的成因以及其对于城市扩张、制造业发展、产业升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认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多中心模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控制城市规模、促进制造业发展、缓解城市问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则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与区域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协调的因素,顾此失彼的现象较为突出。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城市和区域发展问题、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因此,文章提出了促进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和功能的分工与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整治的区域化、制度与政策的一体化安排、区域空间结构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区域社会文化的交融与整合等对策,为促进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具有工业比重大,大中城市多,城镇人口所占比重高的特点。据统计,1982年全省13个大、中、小城市和93个建制镇,城镇非农业人口高达1,227.7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4.18%。现有的城市中,除沈阳、大连、鞍山和抚顺为特大城市外,还有本溪、阜新、锦州三个大城市及丹东、辽阳、营口三个中等城市与铁岭、朝阳、铁法三个小城市。大城市之多和城镇人口比重之高皆居全国各省区的首位。三十多年来,辽宁各大中小城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工业和人口高度集中,也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其中,尤以辽宁中部城市群地区最为突出。因此,从工业和城镇合理布  相似文献   

8.
通过综合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城市经济统计数据,构建2000—2020年可比较的长时序面板数据集,分析中国城市群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一定黏性,但也呈现出普遍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阶段较高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多中心程度要显著高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性都市圈。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制定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极,已经纳入国家重点规划行列。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间的集聚效应是影响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经济引力模型来测度城市群集聚机理并揭示其空间结构。首先,对长江中游四省各城市的中心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4个"核心—边缘"结构的城市圈组成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然后,通过经济引力模型对4个城市圈的经济引力范围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画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包络线,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引力的范围,揭示了群内的空间结构。从经济质量、经济距离和经济引力等三个层面,探寻城市群内部集聚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关系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宝玲 《经济问题》2007,332(4):109-111
发展区域经济,有利于提高区域专业化水平;协调区域经济,有利于逐步消除由于非平衡战略所带来的区域不平衡发展,加强区域联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差异表现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探讨了在现有的经济形式下,从政策与体制等方面的分析,通过环境改善、政府职能转换及相应配套措施的实施,来缩小区域差异,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回顾阐释都市区的概念、界定指标,确定浙江省内杭州、温州、宁波和金义四大都市区范围,并对比分析2006-2010年间各都市区GDP产值、人均收入、首位度及产业结构等指标,总体揭示其经济发展状况.进一步的,为分析各都市区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分工,计算其十八行业区位商值,发现四大都市区在五年间因产业的发展不同,所承担的职能分工有较大程度的变动.最后,探讨四大都市区建设对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集聚扩散效应,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更加快速.但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的差距也有逐步加大的趋势,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单一方面,而且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本文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视角,运用SPSS分析方法对中东西部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形成这些差异的因素分析,提出了西部地区缩短区域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14.
京津唐地区的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经济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京津唐地区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之所在,为我国三个最大的工业基地和城市集聚地区之一,也是对整个华北地区及部份西北地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核心区,集中了全国近10%的工业生产和6.1%的城市人口。解放以来,京津唐地区是我国重点开发建设的地区之一。1950~1979年三十年间国家在该地区的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约300亿元,占全国4.3%左右。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生产获得了相当高的增长速度。就产品产量占全  相似文献   

15.
在综合测评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研发产业发展水平与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区位理论与产业发展理论,进一步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研发产业发展的创新环境因素,归纳推动研发产业发展的积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研发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区域差异明显,研发产业发展与区域创新环境存在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保定市经济区域差异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军  梁红莲  张红菊 《经济地理》2002,22(5):569-573
本文运用统计学定量分析方法中的变差系数(CV)、标准差(S)和综合差异指标(TZ),分析从1965-1999年间,保定市所属各县市经济区域差异的现状和变化状况,指出了90年代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变化趋势,在分析了形成原因后,进而对保定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下列建议:优先中轴、带动西部战略;环京津外向型战略;发达县产业结构升级,县域特色经济集聚;构筑京津保经济联合体,形成纵向分工体系;加速城市化;区域倾斜与补偿相结合,建立预警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经济区对于我们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每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区域建设以及发展都有差异,本文对针对保定市经济区域差异及区域协调发展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研究来确定更好的发展方针.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空间结构与区域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平宇 《经济地理》1997,17(2):16-21
持续发展为地理学传统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空间结构理论向可持续空间结构理论转变是区域持续发展的必然。区域持续发展发生于可持续空间结构之上、井有一定的空间存在形式。本文提出了可持续空间结构研究的5个方而.并初步探讨了可持续空间结构的特点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9.
双核空间结构模式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海鑫  马丽 《经济师》2005,(4):27-28
双核空间结构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一种空间结构模式 ,文章对成都 -重庆双核空间结构进行了实践探索分析 ,并在借鉴美国最大的双核空间结构模式芝加哥 -纽约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了打造双核空间结构的理论准备 :空间磁镜原理和区域空间一体化理论。  相似文献   

20.
城市群经济、多城市群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内部失衡在空间上表现为东、中、西"三大部"以及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而中西部地区缺乏足以与东部三大城市群相抗衡的集聚中心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失衡。从"城市群经济"内涵辨析出发,阐释了城市群、多城市群体系形成机理,并以"区域协调发展"概念三个基本维度为依据,探寻了多城市群分工合作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产业转移为桥梁、城市群化为载体、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三位一体"区域协调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