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商信用制度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燕红忠  刘建生 《经济问题》2007,339(11):126-128
晋商以重道义、尚信誉而著称于世,但其讲诚信、重信用并非单纯的道德教化,而是有着一系列的制度保证.晋商信用制度安排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建立在乡土网络基础之上的自我实施与集体主义惩戒机制,这一机制保证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晋商信用约束的硬性化,即承诺的可信性、约束和实施的有效性.无论是从晋商的信用均衡、信用制度的实施机制还是从信用制度变迁方面而言,它都可以为我国当前的信用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整顿市场秩序的一项核心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而信用制度是对信用关系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称.良好的信用制度体系在于其相互信用关系能够得以长期维系或向其他均衡点过渡.显然,构建和完善信用制度的关键在于对相互信用关系内在机理的深刻把握.运用博弈论模型对明清晋商股份制中相互信用关系内在机理进行探讨,指出我国现代信用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不仅要充分发挥政府作为第三方实施仲裁、监督、管理以及对商业纠纷的判决等职能,还要重视中介组织以及良好的商业习惯对于维护社会信用秩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蔺雁 《生产力研究》2007,(15):75-76,102
文章基于我国现代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从晋商研究入手,剖析了晋商信用体系的基本构成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构想,认为中国现代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应该继承晋商时代确立起来的商业诚信文化,同时要重视法治建设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提出构建现代企业信用体系,商业诚信文化的培植是基础,信用制度的建设是关键,健全法治是保障,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4.
文章形象地描述并总结了晋商连锁经营的几种外在模式及其特点,分析了晋商连锁经营成功的内部高效管理机制,认为晋商之所以会形成这样内外巧妙结合的连锁经营模式,唯一的秘诀在于他们生活在一个"市场"的环境中,是"市场"教会了他们如此出众的生存本领。  相似文献   

5.
茶叶贸易是18世纪亚欧通商的主要商品,晋商是这一时期中国从事国内外茶叶贸易的重要力量。分析晋商对俄茶叶贸易的兴衰历程,对今日商业经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将明清晋商对俄茶叶贸易历程划分为兴起、发展和衰亡三个阶段,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分析,从客观环境、商业精神、资本积累、技术准备等方面探寻了晋商对俄茶叶贸易成败的原因,提出了有助于现代商业经营健康发展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6.
侯丁冉  郝平 《经济问题》2023,(1):122-129
晋商对于一定时期内的中国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过深刻影响,并引发了国内外学者持续的关注,其中,日本学者所提供的他者视野是晋商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收集与整理,认为晋商研究要走向跨学科研究,形成逻辑通路;要发掘、整理、利用新史料,丰富和发展晋商研究;要运用比较法,寻求异同,发现规律与特征。进一步提出以票号为中心形成的商贸网络、金融体系应当成为新的研究重点。通过研究晋商兴衰对近代金融体系所产生的影响,合理审视票号与近代社会转型,同时将视野由近代国内拓展到当时全球市场的变动,可以使晋商研究更加具备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信用制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为今天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和成熟的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具体分析美国消费信用制度的发展现状及其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认为中国信用制度的建立要本着"拿来主义"的原则,在充分结合国情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在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前提下加快中国个人消费信用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明清晋商的成功与其有效的制度安排是紧密相关的.在当时的外部制度环境和山西特定的地缘文化背景下,晋商选择了一种以地缘乡土社会网络为基础的自我实施与集体主义惩戒机制.该机制内涵于晋商经营管理与商业发展的各个层面,构成了其制度模式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征.文章认为面对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诸多违约和信用问题,建立一种多元化的治理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经济理论在经济史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于提供描述的概念体系和分析的基本逻辑框架.前现代经济史中集中产权制度的缺失,使现代经济理论不适合作为其研究工具.历史制度分析框架,采用新古典"理性经济人"假设,将约束条件扩大到价格和收入之外,是对传统经济史研究的重要理论创新.<晋商信用制度及其变迁研究>一书正是运用此方法解决了中国传统社会产权制度环境与理论假设相左的困难.该书作为运用此理论方法的成功范例,采用从具体历史情境中给出效率评价的公理性假设的方式,解决了这一理论缺乏制度效率评价的缺陷,具有很高的逻辑一致性和经验一致性,推进了经济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博弈论原理构建信誉的重复博弈模型,结合明清晋商的商业实践,指出我国现代信用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不仅要充分发挥政府作为第三方实施仲裁、监督、管理以及对商业纠纷的判决等职能,还要重视中介组织以及良好的商业习惯对于维护社会信用秩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晋商和气生财的方法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商成功的经验中集中表现出了诚实、信誉、艰苦、团结和以义制利的晋商精神,而"和为贵"和气生财"则是晋商精神的精髓和前提。怎样以史为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扬晋商理念和经验,这就对现代经营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传统文化晋商乡土观念,宗族观念对其经营管理机制影响的分析,阐述了晋商创造的一系列经营管理机制对现代经营管理的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晋商为什么衰落?——产权保护视角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商资本之雄厚,经营项目之多,活动区域之广,活跃时间之长,在世界商业史上都属罕见,完全可与威尼斯商人、犹太商人等相媲美。但是,曾经如此辉煌的晋商却在清末民初整体性衰落了。本文认为,晋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私有产权保护制度。在外国列强侵略与国内武装起义等外部冲击下,晚清政府陷入财政危机与破产边缘,其日益加速的掠夺迫使晋商采取了"结托政府"以及偏好变现性较差的资产等低效率的产权自我保护形式。这一方面导致晋商的经营利润受损,一方面使晋商失去了应对经营波动的必要资本,在两者的综合作用下,晋商赖以崛起与成长的企业家创新日渐消失,并最终在清末民初整体性衰落。  相似文献   

14.
晋商接班人选择及其启示——解读晋商东掌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商开创了人身顶身股制度,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上,晋商的推行极为彻底。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解析晋商东掌制度,探寻晋商接班人选择的根源及其存在的问题,反思晋商接班人选择对我国家族企业接班人选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正>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太原市涌现了无数的新晋商,为本地区的改革事业、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天我们又站在新的起点,时代对新晋商又有新的期望。同时,太原组织这次新晋商新形象塑造工程,顺应了这种要求,非常适时。"晋商"这一富有商业历史内涵的称号,近几年在强力宣传之后,更是如火如荼,每每谈到山西近代史,无不称赞晋商的精神和业绩。然而,新晋商面对历史晋商的时候,又有更多的惭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山西商人以其固有的诚信耐劳的淳朴作风,独具特色的商业管理机制,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在商界独领风骚,创造了驰骋疆海十万里,纵横商界五百年,执中国商业、金融之牛耳的辉煌业绩。然而学者对晋商的关注则更多地倾向于其在金融、管理、用人制度等方面,笔者从晋商的发迹着手,有很大的惊喜:晋商的营销策略早已走在了现代人的前面,这才是晋商成功的"杀手锏"。文章对晋商的营销策略作了粗浅探讨,以求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学而优则仕"是隋唐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理所当然的价值诉求。然而,明清晋商却断然提出"秀才学生意——改邪归正",令"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学而优则贾"的价值取向促进了知识与经济的内在结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契合统一,使得明清晋商能够"用儒意以通积贮之理",最终执商界之牛耳,在获得道德肯定的同时创造了商业奇迹。  相似文献   

18.
曲玥 《经济经纬》2007,(2):144-147
信用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一大痛疾正是社会信用的缺失。本文首先从制度的角度来解释信用,然后分析了文化传统与信用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了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对信用制度建设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构建适合我国文化传统与国情的完善的社会信用机制的策略,这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信用经济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晋商研究有着太多的成果。毋庸讳言,许多的所谓成果,实际上是人云亦云,重复劳动者甚多。如果在众多研究中取得突破,这才是今后开展晋商研究所必须探索的方向。由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的《明清晋商制度变迁研究》一书,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值得肯定。本书是刘建生教授及其所领导的团队继《山西近代经济史》、《晋商研究》出版后的又一力作。作者试图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对晋商进行制度分析,描述晋商变迁轨迹,归纳其制度安排并阐明内在关联性和规律性,读后令人耳目一新。该书共12章,约40万字,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  相似文献   

20.
晋商是中国明清时期"十大商帮"之首,曾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晋商在经营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思想,其中商业伦理、用人管理和制度创新方面仍值得现代企业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