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围绕资本集中规律是否客观存在、是否适用于农业,小农历史命运以及怎样正确对待小农等问题逐渐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争论的焦点,以福尔马尔和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公开质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小农理论,恩格斯、考茨基和列宁与他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批判福尔马尔等在改造小农问题上的右倾机会主义观点时,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正确对待农民的原则、方针和政策;针对伯恩斯坦等"小农经济稳固论"者对马克思资本集中规律在农业中作用的否定,考茨基提出并论证了资本集中规律作用于农业的特殊形式;通过对自由主义民粹派以及修正主义分子"小农经济稳固论"的批判,列宁不但创造性地提出了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和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情况来考察农民分化问题的科学方法,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划分农村阶级的基本原则,而且还提出了农业资本主义两种演进类型的理论.这场争论不仅使"小农经济稳固论"彻底破产,也使马克思主义小农理论在争论中得到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
韦伯和马克思均认为,小农家庭经营将被使用自由雇工的农业企业取代,传统乡村社会将瓦解和消亡.本文对华北地区耿店村近15年来社会经济变迁的研究发现,其发展逻辑与上述经典判断有诸多背离.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耿店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农业从粮棉种植转型为温室大棚蔬菜生产.后者在市场上有更高的收益,并且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而与此同时,小农家庭经营并没有被农业企业所取代,反而更加巩固,农户小资产所有者身份也得到加强.伴随着农业转型,村庄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村庄治理从以行政性事务为主转变为以向农户提供经济性服务为主;农户联合成立了一系列合作性经济组织,以稳定销售、协调生产、扩展产业链、实现“纵向一体化”.这些变化使传统的村庄更富凝聚力,而且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小农经营的内在弱点,使其可以更好的应对市场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活动的指导理论。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灌输论的历史发展进程,以科学发展观武装人民,是积极宣传和灌输党的创新理论的需要,也是坚守社会主义阵地的需要,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科学途径,在此过程中,既要注意传统方法的掌握,又要注重灌输内容、形式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4.
文化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承续了马克思对生产力分类阐述的思路,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课题.  相似文献   

5.
小农经济通常被认为是保守的、故步自封的,然而,通过沭阳县潼阳镇后屯村的田野经验,可以看到处于产业边缘的小农是如何进行农业生产的变革以及探索的。经济人类学领域中,"道义经济"与"理性小农"的经典论题对这样的经验有着不同的解释,但事实上,这二者其实并不相互排斥,而且,只有用一种整体性的视角,从当地人的生产实践出发,才能更好理解人类社会、尤其是中国农业社会的运作逻辑。  相似文献   

6.
“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在政策层面有两个核心,一是政府主导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产业链建设,作为农户增收的基础;二是创新性地提出了“户户增收”和“均衡增收”的目标,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民生导向.与之相应的,政府助推增收工程的实践既有宏观层面的“招商引资”、“产业规划”,也表现为微观层面的“户为基础”、“入户帮扶”.值得注意的是,后者显示,政府可以通过微观层面的某些经济介入改善农户的经营环境,提高其经营实力.本文分析了增收工程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户增收的政策和实践.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一些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对话,本文从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农户家庭经营的发展潜力两个方面探讨了万元增收工程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劳动、价值、分配“三论”新解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科技革命的新形势下,作者结合我国改革实践,从劳动论、劳动价值论分配论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再认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8.
国家要富强,农村需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发展下孕育的产物,是解决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同农村社会发展落后之间的矛盾,是运用长远战略眼光对未来“三农”发展正确把握和做出重大决策部署。马克思主义一直是引领我们国家向着繁荣富强前进的思想源泉,充分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指导我国建设、改革和发展,以中国化的方式始终正确导引我们从艰难探索到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和现在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质变,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融合,深层次、多维度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应用与结合。  相似文献   

9.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上海作为超大城市,积极响应国家做强做优数字经济的总体要求,持续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是上海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数字乡村战略的应有之义,也是实施《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及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任务.本文从乡村振兴的大背景出发,旨在系统阐述新时期上海农业...  相似文献   

10.
11.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但它的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视角和产生的深远意义却没有过时,对研究我国社会主义转型期构筑中国梦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因此,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和中国梦的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对构筑中国梦的价值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陈龙 《经济问题》2024,(4):92-98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但在“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下,中国只能走以小农为基础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有其深刻的现实、历史、制度、文化、时代逻辑。从战略方向上看,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统筹小农有序退出、有效成长、有机衔接的多元化道路。从制度属性上看,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推进方式上看,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功能拓展、三产融合、数字赋能的时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阐述其地租理论时,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不合理的农业”生产过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在土地私有制和资本逐利驱动下造成的农业凋敝、生态退化、地力枯竭与浪费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在对“不合理的农业”批判中,马克思建构了关于“合理的农业”的系统性、原则性构想,特别是他关于合理利用地力、农业扩大再生产、发挥科技中介作用、农业生态安全等思想具有深刻批判性、强大的系统性和全面的超越性等理论特质。党的十九大为乡村振兴擘画了美好蓝图,脱贫攻坚的胜利将乡村振兴推向了全面实施,“十四五”时期是乡村振兴展新卷、结硕果的关键期,马克思在《资本论》所论及的“合理的农业”思想,对于我国目前在实践层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现实而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生态文明理论深刻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万运 《新经济》2021,(8):51-55
农业现代化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振兴乡村战略的目标,是路径和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概念,是农业社会主义化、农业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农业社会主义化是制度保障,农业工业化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来发展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则通过塑造与...  相似文献   

17.
18.
北魏国家推行均田制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扩大赋税征收面。通过均田制,北魏国家占有了豪族的一部分经济所得,但均田制在实质上并不排斥豪族的大土地所有制。小农虽然在均田制过程中拥有了小块土地,但在北魏国家高强度的赋役压榨和灾害的打击下,为了维系生产和生活只能与豪族结成债务关系,成为依附豪族的佃农。  相似文献   

19.
贸易自由化一直是世界各国开展国际贸易追求的目标,人们对此进行不懈的努力,即使我们经历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理论论战和世界自由贸易规则的确立,我们仍然无法进入真正自由贸易时代。事实上,只要存在不同国家利益、国际生产力水平的差距、经济周期及国内政治因素影响,那么贸易自由化就不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终结。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