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价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受到普遍关注,同时也暴露出主流的风险度量方法VAR存在重大缺陷。论文借鉴最新的CoVaR方法以及分位数回归技术,衡量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价,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国有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价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二,无条件风险价值VaR和条件风险价值之间没有必然关联,以VaR为核心指标的现行监管政策不能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溢价;第三,银行的值不仅受金融体系共同风险冲击的影响,还受银行自身特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A股市场4 432只股票从2006—2021年的月度收益率与沪深300指数的对数收益率数据并采用动态CoVaR模型测算的系统性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升高会显著增大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2)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传导路径之一为投资者情绪;(3)金融部门的杠杆率、全社会融资规模、GDP增长率是影响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6.
7.
杨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6):61-66,144
通过构建银行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对中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实证研究表明美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变化较大,风险的积聚与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一致。在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尚在可控范围之内,但也受到多项指标的影响,比如单个银行的市场风险、单个银行的收益率、不良贷款率、存贷款比例、经济增长率等等。因此,我国还应从政策层面上加强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相似文献
8.
10.
基于分位数回归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识别并对其提出更高监管要求是金融危机后的监管重点。文章选取代表不同类型的8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银行,采用CoVaR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技术对2007-2011年实体经济和金融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表明:从流动性方面看,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反而面临更高的流动性风险,其风险溢出效应更容易导致系统性风险的聚集,发生危机时对系统性风险贡献较大;在宏观经济周期逆转时,中小型银行相对大型银行更容易出现风险溢出效应导致系统性风险聚集;因此政策建议:银行业监管当局的监管重点在传统的资产规模庞大的银行,同时也要关注银行业务增长过快的中小银行,这些银行往往也是系统性风险聚集和金融危机爆发的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11.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各界开始反思之前的风险预测和监控机制,金融管理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必须着眼于金融体系的健康状况和稳定性,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加强审慎监管.本文遵循“理论—实证”和“透过现象观察本质”的总体原则,在阐述系统性金融风险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上市金融企业为样本,利用CoVaR模型对我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银证保行业间上市金融机构股价波动的系统性风险传染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跨区域经营监管放松后我国的中小银行能主动调整流动性以应对经营风险吗?当前我国的中小银行面对的宏观经济条件和经营环境与20世纪90年代美国各州银行有诸多相似之处。为此,文章利用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台的IBBEA法案作为准自然实验进行实证研究,探究银行是否会主动调整流动性以应对跨区域经营监管政策的放松。结果表明:(1)当跨区域经营监管放松时,美国各州的银行会主动调整流动性;且这个现象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以及流动性风险应对能力强、网点规模大的银行中更显著。(2)调整速度慢的银行会逃离监管放松地区,且逃走后不会提高流动性调整速度。根据上述结论,结合我国地方中小银行流动性监管的实际情况,文章建议监管机构有选择且渐进地放松跨区域监管,优先从经济强、人口多、息差高的地区实施监管放松;同时,还可以选择在网点多和规模较大的中小银行所在地区实施监管放松。 相似文献
14.
随着学术界对系统性风险研究的逐步深入,"风险溢出效应"1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从中国金融业发展现实出发,采用GARCH-Copula-Co VaR拓展模型测度了银行、保险、证券以及信托四个子市场对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贡献程度以及各子市场之间的风险溢出程度。研究发现:1每个子市场都存在明显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但不同子市场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程度存在差异,银行业是系统性风险的最大爆发源,其次是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的贡献程度较小;2不同子市场之间也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但溢出程度呈非对称性,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远大于其它子市场,但应特别关注混业经营趋势下银行业和信托业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以上结论对动态监测系统性风险的生成和传导,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发生具有实证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经济探讨》2017,(11)
利用中国2003年10月-2016年9月的数据,选取了包括银行、股票以及外汇市场在内的相关指标进行综合化处理,并使用EGARCH-Co Va R模型测算各市场在给定置信水平下的最大损失以及其对整体市场的风险溢出程度。研究结果发现:(1)股票市场在给定置信水平条件下的损失程度最高,其次为外汇市场以及银行市场。(2)根据Co Va R的计算结果,在给定三个市场最大损失的情况下,整体市场的损失程度存在一定的收敛。(3)ΔCo Va R和%Co Va R的计算结果显示,三个市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溢出程度存在一定的趋同特征。但对整体市场损失程度贡献最大的依然是股票市场。在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背景下,监管机构之间要建立更加科学的协调监管机制,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对于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要进行有效的识别,防止风险的过度积累。此外,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引导市场预期,以防投资者出现过度的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17.
18.
流动性周期促使了系统性风险的形成、积累、爆发及传导。具体而言,流动性周期的初始阶段,即流动性创造阶段将使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并降低系统性风险;随着流动性的扩张及过剩,系统性风险将逐步形成并不断积累;若紧缩信号出现,流动性过剩链条将骤然逆转,系统性风险将真正爆发;最后,随着流动性逆转变为紧缩,系统性风险将不断传导和扩散。由此可见,中央银行已无法独立应对流动性周期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此严格控制流动性扩张,加强流动性顺周期的管理,并准确判断和识别货币数量的变化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成为金融监管改革的主流.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出发,以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方面产生的风险为基础,阐述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根源,应对两类风险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未来所面临的挑战,从新的角度为银行业应对系统性风险提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