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算生产性服务贸易网络特征:中心性、联系强度和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60个国家和地区7年的数据,以Koopman等提出的价值链位置指数和制造业增加值率作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测度指标,实证考察了生产性服务贸易网络特征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网络异质性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显著正相关,网络中心性和网络联系强度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无显著相关关系.这意味着生产性服务贸易来源多元化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进口的作用更为明显.这一结论主要存在于高收入经济体样本中,发展中经济体在生产性服务贸易网络中获得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能力很弱.  相似文献   

2.
如何通过全球生产网络实现产业升级,从而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是近年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关注的问题。传统的关于产业升级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品价值链的延伸,忽视生产网络组织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本文将产品价值链和组织结构统一于一个框架,讨论全球生产网络的组织结构升级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艺  文淑惠 《经济学家》2023,(10):43-52
RCEP是东亚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基于改进的贸易联系强度指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2007—2021年RCEP制造业贸易网络与各成员国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的演变趋势,并对贸易网络演化对GVC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RCEP制造业整体贸易联系强度明显增强,中国成为贸易网络的中心,但在全球价值链上仍处于中低端位置。第二,网络中心度和贸易联系强度对成员国的GVC分工地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聚类系数与GVC分工地位负相关。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高技术制造业的聚类系数对GVC分工地位有正向影响。RCEP成员国均能从区域贸易网络发展中受益,但发达国家GVC分工地位提升更显著。第三,技术溢出、产业转移和产业链韧性三种中介机制的效应具有较大差异。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机制实现GVC分工地位提升。而对于发达国家,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产业转移的中介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全球价值链的思想和方法广泛地渗透到多个经济研究领域,成为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和国际贸易的热点。全球价值链的测度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条线索: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宏观测度、基于企业与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的微观测度。首先,本文沿着这两条线索对全球价值链测度理论和方法的演变历程、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总结;其次,对全球价值链测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如宏观和微观层面测度的融合和一致性是未来的研究趋势;最后,对这些测度指标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情况和进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总体看,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有了很大攀升,但在高科技产业方面仍未形成竞争优势。中国应在巩固中、低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和技术含量的基础上,重视高科技产业发展,利用中国高速增长的市场空间提升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期未来在全球价值链上进一步攀升。  相似文献   

6.
7.
8.
当前,全球贸易摩擦有愈演愈烈之势,极大阻碍了全球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这一困境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滞后存在一定关系。传统经济学理论指出,贸易盈余有利于一国经济增长,而贸易赤字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实践中鼓励贸易保护主义容易引起国际贸易纷争。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则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贸易的利益,消除传统理论所造成的误判,有利于打破贸易保护主义,促进国际分工合作的深化。对中国而言,基于传统理论的外贸模式已经面临增长瓶颈,极大地制约了发展空间。所以,应该加大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的力度,并根据全球价值链理论调整产业和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合作并推动经济增长,探索外贸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当代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离不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大背景。20国集团(G20)中的11个发展中国家(简称为E11)是新兴经济体的重要代表。通过对OECD和WTO附加值贸易库的数据整合分析发现:E11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并呈现出后向价值链和前向价值链两种分工参与模式;从贸易总量上看,E11各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国际贸易地位和利益在不断提升;从行业利益结构上看,E11各国可归纳为四种价值链分工的行业嵌入模式,而且各国行业贸易利益和贸易地位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特点;总体上看,E11在行业竞争上还停留在初级要素的利用阶段,其未来贸易利益的获取还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相似文献   

10.
近二十年来,中国遥遥领先的增长态势,形成全球电子产业生产制造向中国集中的独特格局。中国依靠要素优势、规模经济和国内市场的支撑,以及产业配套体系的快速完善,实现了一枝独秀的产业增长,主导了全球电子产业生产向中国的转移集中,并形成全球价值链的生产中心;第二是美国,依靠核心技术持续创新升级及技术垄断力量,获取不断提高的超额收益,并保持全球第二大产业规模,形成全球价值链的利益中心。这种类似于"双寡头"的价值链格局,已经因为生产体系的规模经济优势、核心技术的垄断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等,混凝成一种体系性因素,远远超出单一产业要素优劣的范畴,大规模调整的可能性不大。从中长期看,如果电子产业全球价值链重新建构,考虑到中国在核心技术方面逐步突破的可能,美国所获取的超额收益将可能被不可逆地平均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突破现有研究多是从产业或产品层面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传统思路,采用兼顾出口与进口的净贸易指数,比较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22个细分行业进出口贸易结构及其在价值链中不同生产环节的竞争力.结果显示,传统的出口总量统计法高估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存在出口与实际竞争力相背离的“统计假象”.在价值链环节,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而零部件等高端环节存在较高的进口依赖度,呈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  相似文献   

12.
全球研发网络、吸收能力与创新价值链动态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发展吸收能力的角度,首先通过一个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拓展框架,分析了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全球化的动因。然后,结合创新价值链理论,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并在此框架下解释了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活动网络化的问题。最后,根据吸收能力的因果累积效应,分析了全球研发网络对我国创新价值链动态升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模块生产网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全球价值链的主要治理模式之一的模块生产网络,在其价值链环节中存在许多的结点,结点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明示的知识信息连接在一起的,而结点内部是通过隐性知识组织生产的,这样,模块生产网络具有许多优越性,使得它日益成为各个国家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公司内贸易和中间投入品贸易已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且二者往往基于全球价值链交迭发生.本文用以中间投入品进口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估计了公司内进口在中间投入品进口中的绝对和相对重要性,阐释了中间投入品贸易的决定因素,并探讨了公司内贸易和中间投入品贸易的交集及其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周习 《经济师》2009,(6):33-34
全球价值链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价值链相关理论。除了管理学界对价值链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外,经济学家们也试图从经济学成本面的角度来对此作出解释和分析。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全球价值链的概念逐渐浮出水面,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7.
18.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看,加工贸易成为一种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一种重要方式.加工贸易的价值链能够展现价值增值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 加工生产、 运输仓储、 以及销售各个环节.我国的加工贸易就是通过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嵌入全球价值链发展起来的.本文主要介绍了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分析,为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Koopman等提出的全球价值链(GVC)地位指数为基础,测算中国制造业总体和具体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动态变化,并与发达国家和与中国发展阶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横向国际比较.研究表明,用制造业总体的GVC地位指数很难准确反映一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分行业测算效果更佳;中国制造业正受到发达国家从高端和更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从低端的双重挤压,因而应加快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攀升和制造业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20.
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投资活跃度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全球价值链重构趋势明显.首先,通过刻画1995-2019年全球价值链的变化趋势,本文发现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价值链的上升趋势停滞,甚至出现萎缩的态势,中美两国对此贡献约30%.其次,对比不同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贸易增速,本文进一步剖析全球价值链对全球贸易的结构性影响.最后,结合新冠疫情对中间品供给和消费需求的冲击,本文对全球价值链未来发展和重构趋势做出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