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文竹 《农机市场》2021,(3):20-22
2021年,注定不凡。2021年,不仅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小康社会全面达成之年,而且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2020年国内疫情大爆发全面遏制的后疫情时期第一年,可谓空前绝后,意义重大。2021年,持续趋稳。2021年,应对持续增加的国际经济下行压力,可以预见,我国的发展总基调仍将是“稳中求进”,也可以断定,中国商业社会将势不可挡地冒出许多耀眼的“小火苗”,令人惊喜。  相似文献   

2.
《四川物价》2007,(8):1-1
继5月央行打出调控组合拳后,如今财政与货币两大调控政策又联手打出“加息+减税”双拳。看来,稳定价格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宏观调控的重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明年中国经济谋求“稳中求进”的发展基调。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这一点可以成为明年“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和促和谐”等多项政策目标的有机结合点,也能成为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琳 《光彩》2023,(3):22-23
<正>对中国企业而言,2023年最大的发展优势在于迎来一个相对正常的外部环境,全国两会鼓励支持个私经济发展的信息也将成为企业家的底气在2023年的头两个月,不少人的感受是,在全国各地的景区、博物馆、商场、饭店,“熙熙攘攘”“人山人海”的景象又回来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稳经济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经济运行整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而全国两会的召开,更是掀开了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品牌》2013,(9)
9月10日,在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的前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前来与会的全球企业家代表,并向他们阐述了中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思路。李克强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候,有一种选择就是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增加赤字、放松货币,这可能会起到短期效果,但是对未来未必有利。我们选择的是另外一种--就是保持定力,沉着应对,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特别是突出释放改革最大的红利,激发市场的活力,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使它们和稳增长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被外界认为是本届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中坚决以质换速的又一次经典表述。今年7月以来,“李克强经济学”迅速成为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它指以李克强为首的新一届中国政府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其核心内容是: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和结构性改革,以短痛换取长期的益处。事实上,中央近期不会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已经成为各方共识。有分析指出,尽管今年以来经济形势面临下行压力,但新一届政府顶住了走过去老路靠出台新的加大投资刺激经济措施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欧元区的诞生及成功运作,激励了其他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可能加剧全球的货币集团化趋势;欧元经验,也将成为各区域内货币机制的建立,以及未来组建国际关键货币目标汇率区的最好借鉴,这就是“欧元示范效应”。21世纪上半叶,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将呈区域性→洲域性块状稳定结构,出现“两极主导”或“两强一弱”的局面;目标汇率区将可能实现,国际汇率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国外信用体系的发展经验信用在辞典中的含义是指“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西方国家通常将信用分为三大类:公共信用、企业信用和消费者个人信用。公共信用是指一个国家各级政府举债的能力。企业信用指一个企业法人授予另一个企业法人的信用,其本质是卖方企业对买方企业的货币借贷。消费者信用是指消费者以对未来偿付的承诺为条件的商品或劳务的交易关系。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其信用制度形成的历史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信用管理体系模式。从发达国家征信体系的建立过程来看,西方国家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可以分为政府或中央银行…  相似文献   

8.
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疫情蔓延引发市场恐慌,美国股市多次熔断,VIX指标已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高点。从PMI和先行指标来看,2月全球数据明显回落。分国别看,美国经济显露走弱迹象,美联储两次紧急降息并重启QE;欧洲疫情快速蔓延,生产端和需求端均显疲软,英央行突袭式降息50个基点,欧央行加码QE;日本经济前景暗淡,或将陷入技术性衰退,货币财政刺激加码;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表现弱于预期,政策或进一步宽松。  相似文献   

9.
“稳增长”的政策组合,正在一步一步操作和实施。但是,当前随着沪深股市大牛行情的持续挺进,这些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所释放的资金,是否按照政策目标支持了实体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已成了下半年经济能否保持平稳增长的最大考验。如果大量资金持续流入股市,可能会改变我国整体的资金环境,或还真会制造出经济下行压力的“增量”。那样的话,难保下半年的投资增长不出现不正常的下滑,这对“稳增长”将是非常不利的。在提供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货币需求增长,且货币供应量也增长的同时,要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而不要变成股市非理性上涨的推手,需要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10.
中美关系的缓冲只是暂时的,美国的霸权主义思维不会改变。2021年,中美关系最大的“缓冲剂”就是拜登的正式就职。在拜登政府上任后,美国的疫情控制、经济重启,将成为其首要任务。从当前的各项预测来看,拜登政府更倾向于回归传统政策思路,重视多边主义,重构盟友关系,利用现有国际组织推动其政治诉求。多数机构预测,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基调将转向保持遏制以及有限合作。  相似文献   

1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之后,不少人都在研判2013年中国货币政策走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之后,不少人都在研判2013年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宏观货币政策上,强调"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保持贷款的适度增加,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在"宽财政"的主基调下,2013年的货币政策很可能会稳中偏松。或在"宽财政、紧货币"政策组合下,  相似文献   

12.
张诗雨 《商业科技》2014,(21):147-148
2014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维持流动性平稳适度,对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本文将从稳健货币政策对于债券市场发展造成的影响入手,分析发展高收益债券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作用,并提出在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基调下,高收益债券在未来的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猜想一:“双稳健”基调己确定股市外部环境偏暖当前市场普遍认为,今、明两年是资本市场的转型阶段,2005年、2006年将是大发展阶段;也就是说,2005年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中国资本市场如何发展,诸多悬念有待破解。“双稳健”是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可能再次上调等虽将对股市形成一定压力,但从多空双方的比较来看,多方稍占优势,宏观政策“双稳健”基调对股市的影响较2004年偏暖,宏观调控对股市的影响将减弱。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将对明年股市“转折发展”构成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一、有力发挥应对疫情冲击稳定器作用2020年是新中国交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服务抗击疫情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困难面前,交通行业坚决贯彻中央“六稳”“六保”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交通运输生产建设,有力保障了人员和物资运输,实现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逆势增长,开工和建成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实现多项运输指标飘红向好,体现了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运行的交通担当。  相似文献   

15.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信用方式进行销售。赊销已成为很多行业的惯例,这表明中国正在进入信用经济时代。信用经济最突出的特点是:“信用”取代“货币”成为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支付方式,它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商品相对于购买力过剩,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08年经济工作的8项主要任务,指出以“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作为2008年宏观调控的基调。为深入理解会议内容,本刊对会议的主要议题进行了归纳,并对相关的政策要点进行简要解读。  相似文献   

17.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信用方式进行销售,赊销已成为很多行业的惯例,这表明中国正在进入信用经济时代。信用经济最突出的特点是:“信用”取代“货币”成为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支付方式,它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商品相对于购买力过剩,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城市疫情监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成为一种常态化工作,以"健康码"为代表的空间数据成为当前研究疫情发展过程和辅助发现预测可能疫情的重要战略资源.对空间数据的加权聚类提取为解决空间数据挖掘所遭遇的海量、多源和高维挑战提供了新途径.对准确发现疫情可能爆发或具有高传播性的关键区域,准确获取疫情可能爆发的重点区域或感染区域的空间分布,满足于具有大数据特征的空间数据挖掘分析都具有更好的支持作用,驱动了城市疫情监测常态化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9.
日本也加息了,这个信号对于全球经济来说实在是太刺激了。日本的零利率政策已经维持了6年,并且陷入了深深的“流动性陷阱”而无法自拔,大量货币释出后如泥牛入海,根本无法刺激产出。日本的零利率现象让不少人对“流动性陷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利率过低将失去了杠杆作用。  相似文献   

20.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法定存款准备金起初只是用于防范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到1935年美联储首次获得了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权利存款准备金制度才真正成为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信用规模和信用能力的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直接从数量上对货币供给量产生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