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盘活农村闲置小院,是解决空心村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当务之急和应有之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相似文献   

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当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建房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农民效益增收成为当前关键问题.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增收,成为当前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一道重要难题.当前中央探索将宅基地使用权、所有权、资格权三权分置的方式来激活宅基地和农村房屋使用权,以...  相似文献   

3.
实施乡村振兴,离不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宅基地管理制度自然是改革的重点。首先深入分析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面临的问题,接着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角度阐述了宅基地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以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宅基地使用权为主线,提出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具体路径,促进城乡各类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法经济学上,土地经营权在资源节约方面的效率效能彰显了 《民法典》 绿色原则.一方面,"三权分置"理论使土地经营权得以成为物权并在制度构建上与绿色原则契合;另一方面,土地经营权大量吸收农地政策和土地流转司法经验,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速度,提高了农村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资源、农地政策资源和司法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了以最小...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和人口空间布局的深度调整,农村宅基地闲置浪费现象愈发严重,加剧了乡村振兴中土地资源供给“紧约束”困境。盘活土地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实行宅基地退出改革是因应农村人口空心化和发挥土地要素潜能的必然举措。前期宅基地改革试点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应在借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政策取向,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宅基地退出模式,畅通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对外开放通道,加强政策工具之间的衔接与组合,建立宅基地退出风险防范机制,以扎实推进新一轮改革。  相似文献   

6.
在动态发展视域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化、维护农民利益的现实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存在法律规制不完善、监管失灵等问题。为应对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定专门的法律,建立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平台,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7.
李敏  魏巍 《上海房地》2022,(9):32-35
宅基地从“两权分离”保障农民的居住功能,以“稳”为主,到“三权分置”的“活”,突破了“两权分离”的局限性,是由保障属性向财产属性的转变。将农村闲置宅基地流转的主体界定为在本行政区域内农村集体经济成员中的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以在限制与突破之间寻求适当平衡,有利于“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所有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权益,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第六十六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作为宅基地所有权的一种权能,也应当在可被收回之列。但是该条同样规定了收回程序中需包含政府部门的批准,导致实践中收回权主体不清,权利主体过于被动,非权利主体参与过多。同时,权利行使程序不明确以及救济规范缺位也阻碍了宅基地收回的进程。明确宅基地使用权收回权的性质、真正的权利主体以及收回条件,有助于使基本处于虚置状态的宅基地收回权更加优化。  相似文献   

9.
现行我国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试点的转权模式和保权模式各具利弊,但都难以解决流转的市场化与行政化的矛盾,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仍处于法律困境。汶川地震灾后,随着农村房地产灾后恢复重建用地方式的转变,都江堰市设计了以联建为主的味江模式。该模式结合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改革,强调宅基地的生存保障功能和宅基地权益的独立性,拓宽了宅基地使用主体范围,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推动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宅基地的权利主体是农民,是指具备宅基地资格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取得用于建造住宅和生活附属设施的集体土地。主要包括宅基地使用权与集体土地所有权两项核心权利,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其中,宅基地使用权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申请人必须是农村集体成员,才能取得宅基地使用权),是为保障农民住房权利而设定。因其涉及到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发展等村庄公共利益,尤其近年来大量分配给农民的宅基地被卷进城市化、工业化的大潮中,作为宅基地核心内容的宅基地使用权及其资源分配,既是内部性的村内活动,又体现出明显的公共性。以管理者视角,在梳理集体土地权能历史演变和北京市具体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产权设置、权利内涵及权能关系等重点与难点问题,试图从还权赋能、完善组织体系和引入市场机制等方面探讨有关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1.
确权促进了宅基地流转吗?——基于温州农户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对温州农户的调查,考察确权颁证如何影响宅基地流转。研究表明,确权能显著促进农户参与宅基地流转。异质性分析发现,确权能显著提升较年轻农户和居住在城郊农村农户的宅基地流转概率,但无法激励年龄较大农户和居住在非城郊农村的农户参与流转。机制分析表明,确权能够有效促进宅基地流转,一方面是因为确权强化了宅基地私有观念,提升了农户流转意愿;另一方面,是因为确权让农户更可能获得农房抵押贷款,拓宽了使用权流转渠道。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对交易标的物进行产权界定能够起到激活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的作用,但在落实这一政策时须考虑农户异质性带来的效果分化,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宅基地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12.
城乡"两栖占地"形成受土地保障功能牵制、土地收益功能吸引、乡情乡愁牵绊、城乡文化差异阻滞等因素影响。城乡"两栖占地"农户宅基地退出存在宅基地所有权主体虚位、使用权权能残缺、宅基地产权与房屋产权分离、使用权登记制度不完善等制度障碍。"百村调查"结论如下:农村"两栖占地"情况严重;农村"两栖占地"者多为经济实力较强的"能人";影响"两栖占地"农户退地的主要因素是"留恋乡情"。促进"两栖占地"农户退地的政策建议为:民主施政,让宅基地制度改革代表最广大农民的利益;科学施政,让宅基地退出政策更加符合农户愿望;精准施政,让政府宅基地退出行为更加人性化;重建信誉,让农户在宅基地退出中更加拥有获得感。  相似文献   

13.
出租屋是农民工在打工地的主要居住方式。其基本特征是:大多数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建在宅基地上;运作成本低廉,成为出租屋主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显著不同于国外的贫民窟;获得农民工较高的满意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对出租屋的规划管理具有滞后性;在法律上还没有承认出租屋的合法地位;对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关的政策建议是:高度重视出租屋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对农民工居住的出租屋的研究,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科学制定城镇规划;加快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步伐;保持"以屋管人"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耿彩云 《价值工程》2012,31(9):49-50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高效流转,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存在制度缺陷、经济波动、政治干预、社会问题等外源性风险因素和流转客体条件不优、流转主体组织结构不健全等内源性风险因素,可能引发阻碍农村土地流转的风险事件的发生。本文深入分析了这些风险因素,并提出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防范风险发生的措施,以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顺畅流转。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也有利于预防土地腐败,促进社会和谐。在具体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农村集体土地的确权工作,规范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实行城乡土地同价同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并要有效地解决征收制度对农村土地市场秩序的威胁,进一步完善土地补偿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通过影响农业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投入要素进而影响农业内生发展。本文利用调研数据对其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代表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土地确权和土地转入显著提高了农户的农业投资及贷款意愿,提升了其农业科技使用意愿,并增强了其农业人力资本提升意愿;而代表"三权分置"改革的土地转出对三者的影响均为负。由此表明,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对农业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内生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进而推动农业内生发展。建议深化"三权分置"改革,推进确权成果应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借助大数据建立网络化土地流转平台,以土地为杠杆撬动农业其他生产要素投入。  相似文献   

17.
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重庆市农民新村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贯彻落实重庆市委三九会议关于建成2500个农民新村的决议,科学合理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缩小三个差距。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法、资料分析法。研究结果:重庆市农村目前贫困人口、贫困村仍较多,城乡差距较大,有必要通过城乡统筹的农民新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重庆市农村居民点布局较零散、规模小、基础设施差、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在新村建设中应探寻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重庆在农民新村建设上已有大量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后续农民新村建设应积极吸取以前新村建设的良好经验;重庆农民新村建设还面临新村选址、资金保障、农民入住、农民退地等方面的问题。研究结论:为有效解决重庆市农民新村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切实推进农民新村建设,可以开展新农村选址适宜性评价、构建以"地票"交易资金为主体的多渠道融资平台、加大农民新村建设及退地宣传力度,建立完善促进农民入住新村相关办法及退出原有宅基地补偿机制、在新村建设之前与农民签订新村入住协议及退出宅基地复垦协议。  相似文献   

18.
土地发展权跨区域流转的现实与前景——一个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发展权虽未作为一项正式的制度设置,但事实上作为地方政府进行"制度创新"的重要工具,为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扩张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同时,这种颇具中国特色的土地发展权流转机制具有渐进性特征,正深刻影响中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进程。本文在总结我国土地发展权跨区域流转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基础上,对土地发展权跨区域流转的前景进行了一个框架性的拓展分析。研究发现,因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异质性,土地发展权跨区域流转将存在迥异的发生机制。国有土地发展权可围绕"建设用地节余指标"这一具象载体进行跨区域流转,农村土地发展权则可围绕特定的"发展权标准单位"这一虚拟载体进行跨区域流转。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改革方案、机制设计、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吴兆明 《物流技术》2012,(9):77-78,205
对随着"家电下乡"政策的逐渐结束给农村家电市场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初步构建了以第三方物流为核心的农村家电销售物流配送模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自2003年开始,我国各地开始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按“同地、同价、同权”的原则,纳入统一的土地市场。这一举措将有利于盘活农村原有的建设用地,从而大大减轻对新增建设用地需求的压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却很难实现“同地、同价、同权”。因此,从多个方面分析这种现象产生原因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