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建设生态西藏、美丽西藏必须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努力建设生态文明。要尊重和挖掘藏族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合理内核;以藏族生态文化为依托,促进生态保护法治化建设,培育现代生态公民,建设美丽西藏。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化是一种致力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是以人类为中心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取向的文化,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生态文明是一种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的形成有赖于生态文化建设的推进,缺乏生态文化的支撑,生态也就难以成为一种文明.文章以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新精神、新要求,对建设西藏特色的生态文化、推进西藏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建设途径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发展,鹤文化逐步地渗透到经济建设诸多领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研究鹤文化、打造鹤文化、弘扬鹤文化,就成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对此,我们应该鹤文化研究的理念转变、强化鹤文化研究的品牌特色、加快鹤文化建设中的立法步伐、拓展我市鹤文化在省外、国外的宣传力度、重视鹤文化的民间性等方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鹤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全新的文明,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而达到的一种全新的文明建设形式,更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本文通过对公民生态文明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构建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生态承载力模型,依据衡阳市相关数据分析,探讨衡阳市生态承载力现状,基于同全球人均生态足迹对比,判断其所处生态盈亏状况,继而从主体生态意识、系统自我调节、生态压力缓解等三个方面对衡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每一次文明的进步和飞跃都是建立在科技文化进步和生产力极大提高的基础上。作为一种比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建立在科技文化进步的基础上,依赖于科技文化的重要功能支撑。通过对科技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的认识论功能,方法论功能和生产力功能做深入研究,旨在解决我国现如今所面临的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新中国。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态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而生态教育是生态文明理念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显现。伴随着治理全球生态危机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声,生态教育必须具备全新的观念和内容:重视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培养;构建生态教育课程体系;树立"生态人"的培养目标。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为了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生态教育必将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屈虹 《北方经济》2012,(15):42-44
正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由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的历史转变。面对这一深刻的变革,人类需要团结起来,超越工业文明时代的狭隘观念,一致行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草原生态文化以其生态性为突出特点,凝结着草原上生活的人们的智慧光芒,生动地体现了人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巨大的价值。传承草原生态文化,必将对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发挥重要作用。一、草原生态文化的内涵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  相似文献   

9.
文章概述了生态文明观的内涵,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意。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在全社会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健全完善政府生态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丹 《理论观察》2014,(7):70-72
"中原兴则中华兴",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将是从根本上体现中国整体发展的一个标志,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原经济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生态意识薄弱、经济粗放增长、科技相对落后、区域法制不健全等问题。为了推动中原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现代生态价值观、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同时促进生态科技发展、加强生态制度建设,为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确价值导向、良好经济基础、有力科技支撑及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2.
影响生态文明教育的因素颇多,主要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全面分析这些影响生态文明教育的制约因素,可以为当前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借鉴已有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评价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模型对中国31个省区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基于因子得分及排名做出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各区域不同省份生态文明建设差异较大,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相对较好的省份大多位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相对较弱的省份大多位于西北部地区和部分南部地区。最后为推进中国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对盐城市产业结构现状和生态文明水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关联分析的方法找出生态文明水平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而提出生态文明视角下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依靠社会变革与社会自我调节两条实现途径。前一条途径是打破社会生产关系对人的束缚,带来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前提。后一条途径是改进人的社会行为,其集中表现就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社会变革的宏伟理想是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上一个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则是社会调节的宏伟理想。马克思主义应当且只有她才能科学地将生态文明概念纳入其理论体系,生态文明可与共产主义成为相对称的两个概念,成为两面指引人类走向未来的旗帜。生态文明从五个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1)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2)唤起和不断满足人的生态需要;(3)改进社会消费方式、为人类的身心健康提供保证;(4)改进社会生产方式,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和谐的劳动生活;(5)改变了人的物质价值观,彰显了人生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生态文明伦理观下生态农庄规划创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庆涛 《乡镇经济》2008,24(5):46-49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系统工程中,生态农庄旅游模式是一种能够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和满足身心愉悦的新型旅游方式,而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对生态农庄景观的科学规划和设计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硬件保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全球变暖、生态危机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层出不穷。生态危机与其说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打破倒不如说是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因此,我们有必要理清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脉络,去回首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学思想,目睹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的发展,践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工来文明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能源危机。人类不得不寻求建立一种人与自然互惠共生、协调发展的新文明-生态文明;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区域经济增长合理规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江  方发龙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2):85-88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要求全社会对经济发展的追求,必须与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区域作为区域经济子系统和自然生态子系统构成的复合多维系统,不仅在空间上承载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支撑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人造资本与自然资本的反向增长,其引发区域经济子系统扩张的同时也造成了区域自然资本的减少,并可能进一步引发区域自然生态子系统在空间或功能上的损失,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成本。在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区域的发展不能单纯考虑经济子系统产出的量的增加,而应关注区域系统的整体收益,控制经济增长于合理规模之内,建立区域经济子系统与自然生态子系统之间的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20.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关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的讨论日益普遍。同时关于人的发展的经济学也日益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但是,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与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关系问题的研究还有待大力开展。更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动机尚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文章正是希望通过分析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