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怀玉 《活力》2009,(4):14-15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我区被确定为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生态功能区,这既增强了我们保护生态的信心和决心,又为我们加快生态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条主线不放松,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推动我县(局)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森林和生态环境在人类生存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直接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建设情况,森林绿化、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三者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在注重森林绿化、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还应做好生态天环境保护工作。本文先简单分析森林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后研究了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森林绿化、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王爱文 《活力》2008,(9):8-9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是新形势下林区深化改革的新任务。作为地处小兴安岭腹地国有重点林区的伊春市,在生态建设上责任重大,使命艰巨。我们从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出发,用深化林区改革的新思路谋划林区的新发展,以生态建设为统领,按照建设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定位,立足区域条件提出走森林生态生产力发展之路,其宗旨就是在深化改革、保护生态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4.
北京——张家口区域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口与北京市具有高度的生态关联性.近年在张家口投几十亿巨资进行的防沙固沙、流域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态退化,但难以根本解决这一区域的生态问题.张家口生态敏感区内大量低层次产业结构和贫困带的存在,使生态治理成效容易出现反弹,成为影响生态环境最主要的原因.所以,这一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根本改变,需要北京与张家口在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方面积极合作,北京帮助张家口发展新兴产业,推进城镇化发展,实现生态敏感区的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5.
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对比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思想起源于工业化初期的城市发展,但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建设却一直没有融合于传统城市的发展之中,从而使城市形态远离生态健康.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在我国出现了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与评价、城市生态化研究与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及生态城市发展研究和评价等研究热点,并衍生出不同部门、不同侧重点且带有行业特色的诸多生态城市概念,形成生态城市研究的多元化格局,也出现了生态城市管理的混乱现象.鉴于此,在对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及其评价体系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立足城市整体人类生态系统,以实现生态城市综合功能为目标,提出生产功能、服务功能、聚居功能、健康安全、管理与影响5个层面共15个指标的生态城市评价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还将继续,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空气污染防治依然面临巨大挑战.“生态赤字”倒逼经济战略转型已刻不容缓,走一条“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十八大”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也为我国大气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就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我们常见的堤防工程而言,其在建设中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堤防工程也从原来的传统建设模式进入到生态建设当中。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对于生态设计要求也提出了新要求、新认识。本文就当前生态堤防设计的背景、建设必要性、指导思想以及设计原则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例阐述了其在设计中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8.
闫亮京 《民营科技》2011,(8):102-102
对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树立正确的林业发展观、推进林业生态建设、通过经济手段建立生态建设动态机制、加强宏观调控等内容,以期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乡空间生态规划实施制度环境分析及应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章以我国城市规划实施情况为背景,探析了城乡空间生态规划实施的客观困难和与现行制度环境的关系,并认为只有采用相应制度创新手段,才能确实地保障这一规划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周爱兰  王定华 《民营科技》2012,(11):248+247
生态乡镇的建设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国家加大乡镇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凭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契机,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水平的活动载体,扎实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瑞昌市乡镇生态建设的工作开展情况,对创建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立足生态修复的相关概述,分析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常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并提出提升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效果的措施。分析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影响因素比较多,建设难度大。合理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可降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难度,提升水土保持的效果,而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也利于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值得大范围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而与之带来的却是生态环境在不断地遭受侵蚀,城镇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因而走城镇化与生态建设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发展的现状问题,探讨城镇化与生态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创建生态宜居城镇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保障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性具有重要意义,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要重点解决观念、规划、科技创新、发展与保护、机制和投入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保障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有序、健康、有效地推进。  相似文献   

14.
生态城市化,是与新兴工业化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化,是新常态下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建设郑州生态型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以强化环境保护为手段,以振兴生态产业为核心,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通过完善立法执法、持续投入生态建设、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文明生活方式,实现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生态建设同步、城市现代化和城市生态化并进。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宏伟工程。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是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本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一个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加剧,破解这一难题必须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而构建生态资本运营和生态补偿耦合机制是一条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生态补偿机制能为生态资本运营提供各类资源与运营条件,尤其是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生态环境状况较好的欠发达地区而言,通过生态补偿可以获得生态资本运营的启动资金,使得生态资本运营成为可能。生态资本运营不仅可以实现生态资本的经济价值,还可以实现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提高生态效益。这种获得的生态效益又能为生态补偿提供长期保障并促进生态补偿的落实。因此,通过构建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耦合机制可以促进"生态资本-生态效益-生态资本积累-更好的生态效益"良性循环,达到整个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未来20年,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快速推进将成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件。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应该研究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确定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任务,遵循城市功能和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要求,合理发展城市工业;科学规划、合理引导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完善规划指标体系,推行规划环评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以全方位的可持续交通系统引导城市高效节能运转,构建可持续城市交通系统;研究推广节能技术,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为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推进体制创新,改革财税体制和考核体系,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营造制度环境,改革城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转变和优化城市政府职能,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实施生态绿化,促进重庆外环高速公路的路域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几种绿化的深入分析,提出了生态绿化包括了近自然绿化、去人工化植被恢复和抗污染的生态绿化等三种类型.以外环高速路域生态环境为据,论述重庆外环高速公路路域生态建设需要以推行降低污染的生态绿化为主进行绿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工业文明的驱动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有限承载之间的矛盾不断显现,生态问题已经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造成我国生态状况总体恶化趋势的原因.要想树立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国民生态意识的塑和培育是刻不容缓的.本文将从生态环境的危害、 风险评价、 减缓措施和其他国家生态建设的启示等方面对城市环境风险与城市环境建设和生态现代化发展等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灾后重建生态城市纲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汶川地震以后的重建与生态城市建设这两个课题,一个令人感到责任的沉重,另一个使人充满创新的激动.我们所要求的目标,就是震后所建设的城市和城镇应该成为生态城市,把地震灾后的城市建设得更加舒适、更加生态、更具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