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纵观我国的财政史,在三十年的改革浪潮中,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国家与企业之间通过税收明确了分配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建立了初步的分税财政体制:政府与市场之间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与企业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市场之间尚有许多不完善、不协调之处。  相似文献   

2.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赋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营商环境优化也能发挥显著作用。基于以现代信息技术与营商环境优化之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从政府、企业和技术3个维度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协同、技术保障”三位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驱动营商环境优化的总体实施体系,从技术层面对省市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边界进行重新界定,打破已有边界的阻碍,实现业务流程的高效对接以及信息的充分共享。针对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需要政府在制度建设、组织机构调整、平台规范建设等方面做工作,以确保整个实施体系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转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s)可解释为政府之间、政府与居民(家庭)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财政资源转移,财政转移支付主要用来描述财政资源在政府间的流动,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财政以各种形式用于公共服务的财政资金数量稳步扩大,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越来越占据显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是建设汽车强国的关键驱动力量,而政府补贴是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2015-2020年A股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然后将高管技术背景视为一种重要的调节因素,分析高管技术背景在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发挥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府补贴能够激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高管技术背景能够强化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最后提出政府应加强财政补贴力度、完善补贴评价机制和企业聘任技术高管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对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在实施绿色治理物流负外部性的过程中的博弈行为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谋行为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政府规制前提下,为了激励企业实施绿色物流,政府应尽量减少监督检查成本,并对负外部性比较严重的企业加以重罚,对实施绿色物流的企业给予补贴,以提高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的积极性;另外,在进行政府规制的过程中,必须制定严格的监督机制、奖惩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增加企业寻租的成本和风险,尽量避免企业和政府合谋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选取2012~2017年沪深A股2467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政府补贴、融资约束与民营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总体看,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之间显著正相关,且政府补贴对民营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之间显著负相关,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面临更高的融资约束;进一步研究表明,融资约束会阻碍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的发挥,且这一问题在民营企业中更加严重。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政府与市场两个维度提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与营造公平环境加大市场竞争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财政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方荷生一、财政体制的内涵与实质财政体制是国家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同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在财政管理方面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分配的根本制度。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从管理内容上分,通常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投...  相似文献   

8.
财政管理体制体现和反映政府间财政关系。从财政分配的角度看,政府与经济主体(或者说企业)的关系是第一层次的:政府与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是第二层次的。政府与经济主体之间关系制约着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处理方式。政府间财政关系处理方式也影响政府与经济主体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无论政府与经济主体的关系如何,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处理都要做到公其服务的效益分享者与成本分担者相对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分析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企业与政府就如社会交换的双方,企业的政治联系就如一种隐性契约.双方通过这种隐性契约,建立了一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陈建华 《中国金融》1998,(11):22-23
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般说来,中央银行的管理体制是中央银行与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和社会公众,以及其内部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国人民银行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与分支行之间、中国人民银行与金融企业之间、中国人民银行与各级政府之间的...  相似文献   

11.
肖文 《上海金融》2001,(4):42-44
一、美国新型个人支付方式的现状 一国的支付体系指一国经济内付出和接受货币价值的各方以及货币价值的转移所依靠的方式的总和.1999年在美国的支付体系中,政府、企业、个人之间共发生了共计6500亿笔总值22万亿美元的支付,其中个人对个人、企业、政府的支付即个人支付(也称消费者支付)共计918亿笔总值4.3万亿美元.与个人支付相对应,是企业与企业、个人、政府进行的企业支付和政府对个人、企业进行的政府支付.  相似文献   

12.
洪创基 《广东财政》2003,(12):64-65
财政管理体制,是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国家和部门、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财政管理权限的一项根本性制度。其核心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经济单位之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做有限而理性的政府。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我国政府的职能必须与时俱进,改计划经济时代的全能政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限而理性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要真正赋予企业自主权,尽快彻底剥离企业与其原有主管部门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彻底解放企业,遵循市场经济法则,让各种经济成分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转轨时期中国的制度背景,本文对我国企业多元化与政府资金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政府对企业的资金支持能够增加企业的现金资源,并且体现了政府的支持态度与政策倾斜,因此能有效提升企业进行行业多元化与地域多元化的动机。此外,本文还分析了企业行业多元化与地域多元化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第一.财税政策的设计和改革需要处理好几大关系。一是政府之间的关系包括各个层级,上下级横向间的关系要处理好;二是政府与预算单位之间的关系.这个涉及到预算支出的结构优化调整:三要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因为涉及到裁员的基础。一定要相对稳定,这样改善民生才有比较好的资金保障;四是政府要处理好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要通过政府政策、经济杠杆等工具.处理好收入分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企业、银行和政府在经济基础、根本利益和发展目标上是统一的,因此,企业、银行和政府,特别是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各级政府之间应规范运作、统一协调、共同发展。企业方面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和主体。在目前的经济生活中,部分企业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为避免不良企业行为的发生,企业重点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1-增强信用观念。恢复和建立企业之间的信用观念,改变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严重的局面;恢复和建立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用观…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为建行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建行向商业银行转化除按照商业银行原则经营外,在外部关系上要处理好与政府、企业、同行之间关系;在经营思想上要自觉地树立起效益、竞争、服务意识。处理好三大关系,树立起三种意识,是寓于建行商业化发展中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唯有这样,建行商业化发展才能加快。 处理好建行与政府、企业、同行之间的关系,是建行商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首先要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的中介行业得到迅猛发展,诸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所、律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中介组织的迅猛发展,在沟通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公众、企业与市场之间发挥了纽带  相似文献   

19.
我国税收流失原因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税款的严重流失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国税收理论与实务界的一大难题,它首先是侵蚀了国家财政的稳固性,而且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造成了不同纳税人之间的不公平竞争.本文拟从政府与税务机关、政府与纳税企业、税务机关与纳税企业之间的关系入手,力图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揭示出产生这一问题的制度原因,而且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做好的三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20.
近期的研究支持了转型经济条件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但却少有研究关注政府公共治理效力对微观企业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以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度为对象,将政府公共治理因素纳入到企业行为的分析中,观察其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本文发现,与央企和民企相比,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度的增加更有助于提高地方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度的增加对地方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政府公共治理影响企业价值的经验证据,丰富了转型经济条件下政府——企业的行为分析框架。并且本文对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责任型政府建设,亦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