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发展史,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存在纵向与横向的差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物质财富最大限度的增长为中心的一维发展观曾经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被称为传统发展观。传统的“以GDP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正是依据这种发展观确立起来的。随着这种战略的推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愈演愈烈,不仅威胁到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甚至威胁到人类生存。面临挑战,人们开始对发展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这推动了发展观的转变,逐步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三维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一定的发展观是与之相应的发展理论的内核所在。二战以来,发展观经历了几个演变阶段:"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经济增长+反思变革"的发展观、"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社会综合发展"的发展观。从50多年来发展观演变的逻辑轨迹可以看出,人类对发展观的认识越来越拓展、深化,实现了从注重物到注重人的转变,人的发展已成为发展的中轴目标。  相似文献   

3.
从二十世纪中叶算起,人类曾经出现过新旧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发展观。旧发展观强调整个社会的发展要以物为中心,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由于其物本性、片面性、短见性和极端功利主义的缺陷,使人类社会在这种观念指导下造成了自然环境恶化、资源锐减、生态失衡的严重后果,也加剧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纷争和对抗,从而走向社会危机。鉴于旧发展观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恶劣后果,到七八十年代它就被后来形成的新发展观所取代。新发展观强调社会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中心,通过物的发展来实现社会和人的发展,它是先进的正确的社会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什么是发展及怎样发展的系统看法。发展观的确立与生产力水平直接相关,同时更离不开社会的根本属性。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观经历了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历程。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要实现科学发展观从观念到实践的转变,既需要观念内化,更需要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5.
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发展观,指出正确的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观,衡量标准决不能以单纯GNP,面应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财富不仅指机器,工厂,各种人造资产,还应包括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本。结合云南民族地区的条件和特点,提出:避开工业发展老路,将生态,经济,文化融为一体,走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并分析其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赵文强 《经济论坛》2012,(4):172-174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的发展观从自由的视角对发展问题进行阐述,并以更宽的范围、更丰富的信息对自由的概念做出了全新的诠释.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发展的主要手段.森的发展观把发展的目的和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就是以人为中心.阿马蒂亚·森的发展现为我们看待发展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这种新的发展观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落实国家和省社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提高全省社会发展工作人员的理论素质和政策水平,省计委和吉林大学联合举办了社会发展理论研讨班。现将研讨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一、关于社会发展的内涵问题。省计委副主任、研究员刘润璞同志认为,社会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其主要内容是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以商品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观向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的转化。吉林大学教授邴正同志认为,社会发展指的是社会有目的的、有一定方向的、由人为调控的进步趋势,它具有目的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二、关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吉林  相似文献   

8.
发展现经过了从GDP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再到科学发展观的不断完善的演进过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则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发展观,明确突出创新、协调、共享,把创新放在首位,清楚指出“以人为本”的“人”,不是少数人,而是全体人民,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不仅弥补了原有发展观的不足,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更符合当前的世界和中国的实际,具有更大的国际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充实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9.
效益论与发展观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 ,人类发展观的演进过程就是人类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人类发展观先后出现了“经济增长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才可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0.
林翊  吴新星 《经济师》2014,(5):41-42
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蕴涵着丰富的素质教育思想,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应该以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地位、基本要求、发展方向、核心内容以及根本途径等对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发展及其发展观在其演化进程中不断赋予了新的内容与形式,从最先的古典主义的发展观、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直至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的演进,是发展理念的丰富和上升过程,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启迪,我国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及发展观理念的推进。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欣 《技术经济》2003,22(3):17-18
<正> 一、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特征,以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核心,以兼顾人类当前利益与未来利益为途径的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产生危害,使人类生存发展持续到永远,并生活的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3.
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昱 《经济师》2010,(1):35-37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有什么样的发展实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迄今为止,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前,出现了经济增长型发展观、社会变革型发展观、代际视野型发展观和人本纬度型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为我们建构一种新型的发展观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土壤,而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则是在这种土壤上成长出来的一枝绚丽的理论花朵。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的价值思想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它贯穿过去、现在和将来,融合经济、政治和文化,关注人态、物态与生态,表现为一种系统发展伦理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伦理的坚定继承和卓越创新。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功利主义的发展观既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也造成了很多负面后果。在实现中国梦的背景下,需要对功利主义的发展观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个替代范式。在所有可能的替代框架中,阿玛蒂亚·森的能力方法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始终坚持从以人为中心的立场批判功利主义,从而最符合实现中国梦的要求。能力方法的启示在于:第一,有助于转变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走上一条可持续的道路;第二,强调人在精神层面的能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第三,主张通过对话协商促进人们的共识,从而可以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人本发展观是经过我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探索而逐渐形成和完善的。邓小平奠定了中国特色人本发展观的理论基石。在此基础上,江泽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人本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赋予人的全面发展以全新的含义,提出“以人为本”,并使之成为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主线。  相似文献   

16.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当前的国内外实际而作出的论断、提出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三新”发展观,“三新”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践行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均具有重大作用,如以“三新”发展观引领共同富裕是遵循中国共产党在建党百年中形成的经济发展观、财富共享观和政治经济学创新的人民观等理论逻辑,这就决定了其实践必然能够助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而且其也具有引领共同富裕的优势,如其具有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优势、新发展理念的思想引领优势和新发展格局的任务引领优势。基于此,应在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实践方案:以新发展阶段的方位优势促进共同富裕;以新发展理念的思想引领优势促进共同富裕;以新发展格局的目标任务优势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刘奇 《江南论坛》2008,(11):4-6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改革,应突出“统筹协调”和“以人为本”两个关键 人类社会对发展观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经济发展观,即发展=经济增长。二是综合发展观,即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观,即发展=今天的发展+明天的发展。四是科学发展观,即发展=今天的发展+明天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对发展观认识的最高境界。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深化农村改革的灵魂。其中,特别要贯彻好统筹兼顾和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8.
张蕾 《经济论坛》2003,(14):9-10
一、全面小康:多因素的整合发展趋向全面小康观念从提出到逐步成熟完善体现了多种因素的整合发展,它强调和倡导的不是单一因素的一枝独秀,而是众多发展因素的百花齐放。(一)目标整合以人为本,实现以发展的客体为中心到以发展的主体为中心的转变,这是全面小康理念对传统发展观的升华。经济不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经济、社会、环境的三位一体只是作为发展手段体现自身存在的社会意义,围绕人的价值的实现或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互动才是全面小康的终极发展目标,这种人类本身的整合发展充分体现了发展目标的整合。按照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因为这一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考验,在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时候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科学发展观不仅明确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陈国印 《经济师》2005,2(10):31-32
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几十年的艰辛探索为实践基础,吸取和总结世界上其它国家及我国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逐步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和谐社会发展观。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作为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观历史进程,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深化,同三代领导人的发展观一脉相承,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也是中国和平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发展战略。研究解析其历史进程,对我们全面认识,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