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的M2/GDP过高且逐年成上升趋势,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在借鉴以往分析的基础上,从收入分配差距加大这一角度出发运用相关数据(基尼系数)作出实证分析,证实了收入分配差距加大使我国的M2/GDP增大.  相似文献   

2.
汪思冰 《北方经济》2012,(22):70-71
M2/GDP比值作为衡量货币化与金融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在我国急剧上升,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从金融体系视角对我国过高的M2/GDP进行了分析。认为融资模式结构的不均衡、金融机构结构和金融工具结构的不均衡、金融体系效率低下这三个方面都直接造成了我国过高的M2/GDP,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房价的持续快速上涨引发了人们对房价泡沫的普遍担忧。本文通过我国1998-2009年的统计数据,首先用马歇尔K值(M2/名义GDP)测算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程度,并取其对数值的一阶差分反映M2增速与实际GDP增速的差额,同时,在考虑通货膨胀的条件下,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货币流动性和房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货币流动性与房价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在5%水平下货币流动性是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上涨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4.
张一  张运才 《改革》2016,(4):95-108
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比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创造更多的货币是理解高M2/GDP的关键。中国新兴加转型的经济特征是高投资的原因,高投资是高信贷的原因,高信贷是高M2或者高货币增长的原因。我国较高的"潜在货币"即准货币在信贷综合平衡原则下最终使得信贷与货币增长大于GDP成为现实。根据中国的实际经济运行状况,计量模型显示影响我国M2/GDP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潜在货币率、信贷货币比率与通货膨胀率。在新常态下,随着我国直接融资的增加与外汇占款的下降,除非发生严重通货紧缩与或资产泡沫,我国M2/GDP难以有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5.
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关于自由贸易的争议也变得空前激烈。国际贸易是否有利于全球经济增长?这实际上是长期以来国际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领域颇具争议的问题之一,而在当下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贸易理论对贸易合理性的探究尽管触及了经济增长问题,但在贸易静态收益理论的框架下,国际贸易究竟是否会促进一国经济增长,既取决于各个国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究竟偏向于出口部门还是进口部门,也取决于各种贸易政策对各个部门的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的影响。本文对现有针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所做的实证研究作了系统回顾和分析总结,明确指出了目前各种看似矛盾的实证证据背后的理论和技术根源。在此基础上,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2SLS)和GMM动态面板回归技术,对1960~2006年期间全球各国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组别分别就其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文章发现,上述实证研究证明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相关,但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而言则存在差异,同时进口和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表现也存在差异性。总体来看,对中等收入国家而言,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速之间的关系最强,进出口均有较强带动作用;高收入国家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速之间关系较弱,进口的作用甚至大于出口;低收入国家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速之间的关系最弱,进口甚至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我国1985-2010年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M1与GDP存在双向因果关系,M2与GDP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这一结论表明,通过完善我国"公开市场操作"业务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在货币政策手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文章根据2005~2013年中国能源对外投资与能源进出口贸易数据,构造结构式水平型与垂直型投资引力模型,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GMM),实证检验了中国能源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口贸易效应,并依据模型假设对能源投资的类型予以甄别。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国能源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能源进口贸易,且贸易量与中国及贸易伙伴国的GDP显著正相关,与地理距离显著负相关,与双边GDP之和(市场支付能力)弱负相关,与相对要素禀赋显著正相关;中国对高收入国家进行能源直接投资产生负向进口贸易效应即替代关系,而对非高收入国家产生正向进口贸易效应即互补关系;整体上中国能源对外直接投资表现为垂直分割生产型投资,其中对高收入国家的能源直接投资显著为垂直型投资,对非高收入国家则兼有水平型和垂直型投资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学术界很少论及我国经济增长对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诱导作用这一事实,首先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所具有的诱导效应,得出直接投资是外商的理性选择,并在此基础上选取我国1991-2005年GDP和FDI的统计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平稳性检验、建立回归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我国GDP和FDI之间可能存在的这种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GDP的增长会对FDI产生诱导效应,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GDP的增长贡献愈发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现代计量经济方法,选用辽宁省的税收收入(TAX)以及GDP等数据,通过分析辽宁省税收总量与GDP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一个简易的税收预测模型.同时把税收模型与辽宁省的具体经济发展状况联系起来进行实证研究,从而得出结果: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辽宁TAX与GDP之间不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Grange因果关系检验证实他们二者存在着TAX对GDP的单向因果关系.此外,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文章阐明了影响辽宁省税收增长的主要因素除了GDP之外,还有财政支出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工业总产值等.最后,文章提出一些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焦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的方法验证从2000年第一季度到2006年第二季度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者外生性问题。文章分别选取货币供给量的M0、M1和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因果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供给从2000——2006年具有弱外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外部动因有很多,本文主要着重阐述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所面临的宏观经济因素。选取1990~2008年的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和方程的回归拟合,以中国的人均GDP、外汇储备和出口为解释变量,跨国并购为被解释变量,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外部动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人均GDP、外汇储备和出口都是影响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重要因素,且人均GDP的影响较其他两个因素明显。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local government-led construction land supply (LGCLS) strategies on urban innovation. It uses data related to 265 citie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19 for empirical analysis. Its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or development stage differences, the impact of LGCLS strategies on urban innovation exhibited an inverted U shape with economic growth. The inflection point occurred when the per capita GDP equaled approximately RMB23,101 in 2008. For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inflection point in eastern China is higher and earlier than that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before the inflection point, the positive influence was more obviou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whereas after the inflection point, the negative influence was more obvious in the eastern region. For the eastern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the northwestern resource-based urban agglomerations with relatively high per capita GDP, the negative impact of LGCLS strategies on urban innovation occurred earlier and showed spatial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双缺口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拆模型去寻找影响私人部门储蓄-投资缺口进而影响我国经常账户余额的因素。并且对人均GDP、政府部门的财政余额、对私人部门投放的信贷余额、一国的实际利率以及抚养比率这五项指标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并建立VAR模型,分析其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结果。实证结果揭示了以上因素对我国经常项目余额的长期影响方向和短期变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关于公共产品的研究集中在供给方面,对公共产品需求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作者从需求角度,通过可行的计量分析,利用横截面数据,研究了人均教育支出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关于公共产品的研究集中在供给方面,对公共产品需求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作者从需求角度,通过可行的计量分析,利用横截面数据,研究了人均教育支出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1997-2011年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估计了地区收入水平、经济总量、教育存量以及政府教育投入对该地区教育获得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时间趋势和难以观测的地区特征的影响后,人均收入的增加会扩大教育差距,而经济总量的增长以及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支出的增加都有利于降低教育不平等。此外,文章还发现,教育存量与教育不平等之间存在U型关系,即当平均受教育水平低于10年时,教育差距会随着平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减少,但超过这一临界水平后,教育差距就会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扩大。研究结果为政府制定提高教育公平的政策提供了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世界产业结构升级与国际分工体系的不断深化,新兴市场国家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论文运用2004-2013年的数据,选取服务业GDP、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开放度、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国家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和外国直接投资六个因素,实证分析这些因素对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及对其中的印度和中国两国的服务贸易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中、印两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的差异,最后提出提升新兴市场国家整体贸易竞争力及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隐性资本流入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资本账户尚未开放的情形下,贸易伪报、FDI等构成国际金融资本流入中国的重要渠道。隐性资本的持续大规模流入,对我国央行宏观调控及经济正常发展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因此,理解隐性资本流入的决定因素具有现实意义。实证结果表明,宏观经济基本变量等内部因素是吸引隐性资本流入的主要"拉动"力,而日美经济增长速度则是"推动"隐性资本流入的重要变量。为此,我国应从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强化经济增长质量,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同时逐步有序开放资本账户,降低隐性资本流动规模。  相似文献   

19.
汤清  何月冰 《改革与战略》2011,27(5):25-27,49
文章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出发,得出我国GDP增加额主要流向企业和政府,居民的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造成我国投资过剩,内需不足;而不断扩大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降低了我国的消费率,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从对居民在城乡、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方面的收入分配差距分析,得出农村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女性的边际消费率较高,年龄介于35-44岁的居民具有高收入高学历的特征。文章认为,为拉动内需而转变发展方式应从增加居民的货币收入、抑制高房价、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女性就业率和加大社保与教育投入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China's gains of participat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 (GVCs) in terms of GDP in exports (DVA - domestic value added)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China's gains. The paper decomposes the gross exports of China so as to get the components that make up total GDP in the exports of the country, namely the value-added exports and DVA that are returned from abroad. Then the two components are measured to obtain the scale of GDP in China's exports both on country and sector lev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 both value-added exports and the GDP in China's exports are less than the traditional gross trade statistics, indicating that there is a gap of real trade gains under GVCs. Secondly, comparing whether the proportion of DVA in total exports, the proportion of DVA in exports of manufactures or the proportion of RDV in total DVA, the gaps between China and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and Japan do exist. Especially, considering the RDV of China, the proportion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indicating that China lags far behind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capabilities of supplying high value-added intermediate goods. Lastly, the empir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DVA in China's exports has progressively increased in response to the productivity enhancem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inputs and capital formation, and the synergies between R&D and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ffect China's DVA growth in exports posi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