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政府职能逐步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公共支出作为政府政策取向的实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也必然发生转型.本文考察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支出规模与结构的现实调整,并着重对影响我国公共支出转型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与经验检验.研究结论:(1)我国公共支出事实上已经由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2)经济总量、体制因素、收入不平等状况、财政供养人口和转移支付规模是影响公共支出转型程度的主要因素,但其影响程度是不均衡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动态系统的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绩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时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以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为主要目标,即要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近年来政府收入增长很快,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然而由于公共财政支出的结构不尽合理,还存在如行政成本过高等问题.本文通过建立微分方程组对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进行实证分析,为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我国公共支出的绩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转型时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为主要目标,即要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近年来政府收入增加很快,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然而由于公共财政支出的结构不尽合理,还存在行政成本过高等问题。通过建立微分方程组对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进行实证分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我国公共支出的绩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笔者从政府职能转型的视角,基于协整理论和VECM,运用中部六省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中部地区公共支出调整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三个维度之间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部地区增加政府公共支出规模、调整公共支出结构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在长期内能够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加、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中部地区短期内公共支出规模调整和结构转型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不存在均衡关系,因此中部地区政府公共支出的规模调整和结构转型不是经济发展的短期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就关于公共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的说法不一。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我国现阶段主要公共支出和其他投资支出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通过对变量系数的研究结果,政府就能相应控制公共支出规模的幅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提供一个有效公共支出结构的调整方案,将会为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公共支出规模与结构调整考察的基础上,采用中国内地30个省1998-200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共支出规模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公共支出已经由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公共支出总量对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不断下降,但经济建设性支出对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是正向的;公共服务支出总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协调发展效应.据此,本文给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政府职能转变视角,考察了公共支出转型中规模与结构变化,并对其经济发展效应进行了协整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公共支出已经由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预算内经济建设支出的名义GDP占比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预算内公共服务支出的名义GDP占比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负相关;预算内支出的名义GDP占比与经济发展水平为反向变动关系;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长期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对碳排放问题日益重视,逐年加大政府公共支出对碳排放管理的监督力度。文章选择2011—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在分析公共支出与碳排放的相互影响下,基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联立方程模型,将公共支出作为变量纳入模型中,通过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对公共支出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公共支出不仅仅对碳排放具有负向直接影响,能够实现减排目标,还能通过经济发展来发挥间接影响作用,并进一步总结得出各变量对碳排放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对各地公共支出政策制定提供相关建议,制定具有差异化的政策,从而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笔者基于政府职能转变视角,考察了公共支出转型中的规模与结构变化,并对其经济发展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公共支出已经由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2)公共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率和社会不公平指数正相关;(3)经济建设性支出占总支出比重与经济增长率负相关,与社会不公平指数正相关;(4)公共服务性支出占总支出比重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与社会不公平指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行政腐败的宏观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杨灿明  赵福军 《经济研究》2004,39(9):101-109
本文在增长模型中引入行政腐败和由行政腐败而引起的调整成本 ,考察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模型分析得出 ,当政府公共支出的边际生产率比较高 ,税率比较低以及由腐败引致的调整成本比较高时 ,行政腐败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占主导地位。通过对我国行政腐败与公共支出、经济增长率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 :在我国市场化过程中 ,行政腐败降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率 ;在我国公共支出领域 ,行政腐败行为的发生浪费了大量的公共支出。不论以受贿金额占GDP的比重 ,还是以腐败涉及县处以上官员的变动作为衡量行政腐败的指标 ,行政腐败与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都呈现正相关关系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存在着大量的预算外支出。预算外支出为腐败行为的发生提供了便利。而且 ,预算外支出由地方或政府官员控制 ,由此引起围绕公共支出的调整成本上升。这表明 ,预算外支出就整体而言阻碍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财政透明化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变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财政透明度是民主社会中更为广泛的公众知情权和政府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财政透明度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甚至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本文通过对财政透明度的基础理论分析,认为财政透明化作为政府治理变革的核心,对于政府治理效率的提高有积极性影响。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在更多领域内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就必须规范政府行为,实现政府治理再造,  相似文献   

12.
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失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充当了一个积极的角色,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以及现行农业政策安排的偏颇,政府失灵严重的影响着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如何有效的防范政府失灵,成为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统筹养老金适度调整指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伟  穆怀中 《财经研究》2007,33(4):74-84
作为公共养老金制度的一部分,养老金调整指数适度与否会对养老金计划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以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标准为适度调整指数的理论标准,以穆怀中提出的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理论为检验依据,通过目标定位、计量分析和精算预测得出结论为:对“老人”保障由统筹养老金提供的食品相对消费水平不降低,对“新人”仅保障基础养老金绝对购买力水平不降低的最低调整指数方案,是中国现行养老金计划的适度调整指数方案。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分析了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阐释了知识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要素的重要地位,进而探讨了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陈晴 《现代财经》2007,27(7):71-77
财政收支划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收支划分立法有利于政府职能的履行和公共财政的运行,是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丛然要求.完整的财政收支划分法律制度应当由财政级次划分、财政收支分类、财政支出划分和财政收入划分等制度构成.  相似文献   

16.
安强身 《财经研究》2008,34(4):4-15
在我国渐进式的转轨经济过程中,在政府强控制金融与高额储蓄条件下,体制内经济体发生金融漏损并由体制外经济顺守,修正了金融初次配置效率,形成了金融低效率与经济高增长并存的结果。理论与实践表明,体制内金融的外向漏损间接支持了体制外经济的成长发展,形成了"反哺效应",构成了一个非正规的经济增长良性循环模式。文章从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角度分析了我国转轨过程中的金融漏损、效率修正与经济增长,对我国转轨经济中金融低效率与经济高增长现象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应通过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产权改革、加快民间金融发展等措施改进与提高我国的金融效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债务融资的国民负担进行描述的基础上,给出了含有非排挤性投资的政府跨时预算约束,从而证明了政府非排挤性投资的积极作用。同时,根据多马的研究范式,进一步给出了含有税收增长率的最大可承受国债规模的决定条件,并对我国目前的财政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并没有使我国的国债规模与赤字规模超出国民经济可承受范围,我国的财政政策仍然有相当宽余的实际运作空间。  相似文献   

18.
It is examined whether the six countries comprising the 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GCC) are sufficiently compatible to form a viabl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block in the Gulf region. Despite long and numerous governmental attempts since the mid 1980s, and in spite of public pressures to expedite the process, these countries have thus far failed to achieve ful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integr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is apparent failure is unlikely the outcome of economic or financial incompatibility among the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The results imply that more efforts should be directed at resolving possible sociopolitical differences that may have hampered real progress toward the emergence of a genuine and effective bloc in the Gulf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