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率平价理论直接给出了汇率与利率的关系式,是分析人民币汇率与利率相关性的理论基础.通过对1994年至今人民币利率、美元利率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年度数据的实证分析,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出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失灵的结论,并试图对此结论进行分析,进而揭露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不适用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浅析利率平价模型在中国的演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薛宏立 《财经研究》2002,28(2):14-19
在充分有效的金融市场条件下,利率、汇率与国际资本流动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一种自平衡机制,而利率平价模型就是该种机制的抽象体现。对于经济和金融都处在转型期的我国来说,这种自平衡机制尚未生成,三者之间是一种不协调的关系。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自平衡机制将会逐步在我国确立。本文在分析利率平价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基础上,引入制度摩擦系数,导出适合于我国国怀的利率平价模型,并且用该公式的演化过程来对自平衡机制的逐步建立过程给以表述。同时在分析我国制度环境的基础上,对利率、汇率、国际资本流动三者之间不协调的关系作出理论分析,对人民币汇率的升(贬)值压力予以预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美两国为例,从利率平价的视角探讨中美长期利率之间的关系,实证表明修正的利率平价模型可以解释中美长期利率的变化.美元汇率周期波动会通过利率平价使央行货币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缺乏独立性,未来中国将面临钱荒与经济下行的风险.最后,针对美国长期利率上涨带动中国长期利率上涨,并由此给中国带来的高经济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一直在进行资本和金融项目的渐进改革,通常描述和刻画这一经济规律变化的是利率平价理论。由于近十几年限制我国利率平价的制度约束条件均得到缓解,所以,本文利用基于ESTAR结构的KSS非线性单位根检验分析法,并连同ADF和PP检验一起对我国实际利率平价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实际利率平价假说成立,并遵循非线性稳态过程,利率的非对称调整导致信贷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这说明短期内实际利率的调整特征是平滑转移的,在长期内,双边国家均无法实施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5.
利率平价模型在中国的表现形式及约束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剑 《时代经贸》2006,4(8):78-79
首先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中国利率、汇率变动对经典利率平价模型契合度很低,然后提出适于中国现状的利率平价模型,并结合中国实际对模型进行分析且提出了制约利率平价模型有效性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6.
利率平价理论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率平价理论是阐述国内外利率水平差异对一国货币汇率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学说。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研究,但对于利率平价理论在不同国家成立与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对国外不同发展阶段的利率平价理论进行梳理,并把国内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归纳为利率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利率-汇率联动性、模型修正等,可以发现,引入资产价格因素对利率平价理论进行拓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可以为货币政策制定者提供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政策指导。  相似文献   

7.
利率平价理论与人民币汇率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春梅  肖琼 《经济问题》2006,(12):60-62
通过实证分析和论证,得出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并不适合及人民币利率上调对汇率并不存在升值压力的结论。这一结论与利率平价基本理论的预测结果恰好相反。通过使用格兰杰(G 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等方法进行了研究,试图对理论与实践的差异进行分析,并据此对我国现行的汇率机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率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率平价理论通过资金流动的角度描述了汇率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并常常被作为一种基本关系式而运用于其他汇率理论的分析中.本文选取从2006年10月到2009年11月期间1个月和3个月的NDF市场远期汇率、人民币SHIBOR利率、美元LIBOR利率基于无抛补的利率平价模型验证该理论.并得出在像我国这样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中,利率平价理论难以完全实现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利率平价关系不稳定条件下短期资本流动机制的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利率平价理论分无偏差预测理论与有偏差预测理论,两者对非抵补利率平价是否成立的观点截然相反。大量实证研究更多地表明在当今各种经济基本面、政策面及其不确定性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下,利率平价关系日益呈现出不稳定性,在短期资本套利和套汇机制作用下,当期和未来短期资本流动方向均有不同变化。近几年来,我国短期资本流动发生较大波动,当前存在着短期资本重新转为大量流入的动向,政府需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监控,以防遭受冲击。  相似文献   

10.
在梳理利率平价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影响中资企业离岸在岸债券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入手,探讨了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通过对2010年以来投资级中资企业美元债与境内高等级信用债的计量分析发现,由于资本管制,长期以来抵补利率平价并不适用于中国。伴随着“债券通”之后中国债券市场开放程度的逐步扩大,以及人民币汇率灵活度的提升,自2017年年中以来,抵补利率平价理论开始适用于中国,即使是2020年的疫情冲击也未改变上述关系。汇率成本是影响离岸债券收益率的重要因素,套息交易的作用相对有限。进一步地,本文针对投资级城投债、房地产债的计量分析表明,产业和融资政策限制影响了企业境内外相关债券收益率的相关性,市场不完全是导致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不成立的重要原因。本文的研究为我国系统性推动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高水平金融开放提供了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利率互换案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朝民 《经济经纬》2003,(6):132-134
以一个实际案例为背景,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条件,就浮动利率与固定利率互换的定价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通过Visual Bssic6.0语言编写一个应用程序,使得浮动利率与固定利率互换的定价得以实现。这种利率互换定价方法具有普遍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利率市场化下的利率互换功能与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洁 《现代财经》2005,25(12):24-27
随着一系列利率改革措施的颁布实施,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在加速。我国已初步建立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和市场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催生利率互换,利率互换有利于规避利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资产负债管理和完善利率定价机制。但是,利率互换存在法律和政策风险、基础协议的效力风险、履约风险以及利率本身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利率波动性是衡量利率变动整体效果的指标,从实证角度搞清楚利率波动性对失业的影响,并比较利率波动性和利率水平对失业影响的大小程度,对于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利率波动性对失业的影响是反向的,并且存在一个时滞效应,只有滞后两期的利率波动性才会显著地对当期失业产生影响,这一影响要大于当期利率水平对失业的影响。利率波动性可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监控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比较单一 ,主要是存贷款业务而且两者不匹配 ,利率市场化后 ,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利率风险有四类 ;我国商业银行应参照巴塞尔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 ,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基准利率的选择与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奋义 《经济经纬》2006,(4):136-139
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是比较现实的选择,而再贴现率无法充当基准利率,目前国债利率也不宜选作基准利率。要完全实现市场化,还必须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6.
开放经济条件下公司使用利率互换的动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朝民 《经济经纬》2004,41(5):115-117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以公司为背景,对利率互换的使用动机进行研究。给出了一个利率互换对利率风险控制作用的信息经济学解释,证明了利用利率互换,有利于公司利率风险暴露的降低,尤其是在债务融资时同时使用利率互换可以有效控制利率风险并减少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大对利率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汇率改革前后,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发生了系统性的改变。在均值意义上讲,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大降低了利率波动的幅度,利率对汇率的反馈机制有了一定的加强。实证检验证明,汇率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大能稳定利率波动的假设只在长期内存在,而短期内人民币弹性的增大实际上加剧了利率的波动。  相似文献   

18.
首先对利率变动与居民储蓄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选取2000年1月到2010年12月的数据,利用VAR模型,就我国居民储蓄利率敏感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居民储蓄和存贷利率之间的变化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是居民储蓄对存贷利率变化并不敏感。居民储蓄利率敏感性差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行为、企业行为、银行行为和居民行为还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最后对提高储蓄利率敏感性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Identifying the impact of the interest rates upon Islamic banks is a key to understand the contribution of such institutions to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designing monetary policies and devising a proper risk management applicable to these institutions. This article analyses and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interest rate shock upon the deposits and loans held by the conventional and Islamic bank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between December 2005 and July 2009 based on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VEC) methodology. It is theoretically expected that the Islamic banks, relying on interest-free banking, shall not be affected by the interest rates; however, in concurrence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article finds that the Islamic banks in Turkey are visibly influenced by interest rates.  相似文献   

20.
涉农经济组织的融资及信贷配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财经科学》2007,(7):38-44
本文将利率、贷款抵押成本作为信用成本变量纳入一个分析框架,建立了一个竞争市场条件下综合信贷配给模型,重点研究涉农经济组织在不同信贷市场下的信贷配给.研究表明,涉农经济组织由于信用风险高而被排除在配给范围之外.这个结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涉农经济组织融资困难这一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