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文章以保护企业并购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促进企业的和谐并购为目的,分析并购过程中企业价值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和转移。首先把众多的并购利益相关者分成了4个类群;其次分别阐述了各类群内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情况;最后认为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是企业有效并购的基本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企业并购的本质是主并企业为了获得目标企业控制权而实施的产权交易与整合行为。当以"利益相关者"为考察视角,并购动因可分为产权价值创造型动因与产权价值转移型动因;当以"主并企业"作为考察视角,并购动因可分为产权价值创造型动因与产权价值毁损型动因。成功的企业并购不仅要转移企业的存量产权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增量产权价值;并购能否创造产权价值受到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控股股东的并购融资动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关系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购公司控股股东往往在权衡各种影响因素和各种利益关系的基础上选择并购融资方式。本文主要从公司控制权、并购动机、财务杠杆收益、抵御被并购等方面分析控股股东在并购融资方式选择中的行为动机。  相似文献   

4.
控股股东的并购融资动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关系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购公司控股股东往往在权衡各种影响因素和各种利益关系的基础上选择并购融资方式.本文主要从公司控制权、并购动机、财务杠杆收益、抵御被并购等方面分析控股股东在并购融资方式选择中的行为动机.  相似文献   

5.
张栋 《财会月刊》2005,(1):12-12
所谓利益相关者,一般是指那些与公司存在直接和间接利益关系,并享有合法利益的组织或个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应是一个承担社会责任的组织,它必须服务于广泛的企业利益相关者。该理论对“股东至上”这一基本假定提出挑战:①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剩余”作出贡献,企业的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应平等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相似文献   

6.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缘起 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及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其权利主体是与公司有某种利益关系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系在股东之外,现实或潜在的、直接或间接的受公司的决策与行为影响的所有人。  相似文献   

7.
随着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有关公司控制权配置归属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话题,但关于利益相关者如何影响公司控制权配置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公司控制权配置及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有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新黄浦的控制权争夺事件为研究案例,提炼出利益相关者基于协同效应的理论框架,研究利益相关者...  相似文献   

8.
敌意收购者与以创始人为首的高管团队的控制权争夺,是公司治理与战略管理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已有研究主要从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及控制权争夺主体拥有的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控制权争夺主体如何获取实际控制权.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通过对宝万控制权之争的案例研究,识别了利益相关者参与控制权争夺的动因:一是高管团队资本较高的租金产生能力使得"有限"自利的利益相关者能够获得高于其要素机会成本的超额回报,进而对高管团队产生较高的经济依赖;二是敌意收购者入侵使得利益相关者感知到组织身份威胁,利益相关者会增加对高管团队的社会认同.利益相关者对高管团队产生的"经济依赖"和"社会认同",是促使高管团队获取控制权优势的根本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张艳  钟文胜 《企业经济》2005,17(2):191-192
权力制衡是公司治理中权力配置的本质。公司内部经营决策权的非均匀分布导致其他利益相关者缺乏实质性的控制权,导致不同治理主体实际治理能力不对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权力配置、强化监控机制,有利于提高处于公司治理弱势地位的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地位,并将改善他们在利益博弈中的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10.
金颖  唐德善 《财会通讯》2009,(6):136-138
代理权争夺是控制权市场上的主要转移路径之一,是中小股东参与治理、保护自身利益的途径之一。本文对转移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对其与公司并购、公司治理及我国实践等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促进中国控制权市场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代理权争夺是控制权市场上的主要转移路径之一,是中小股东参与治理、保护自身利益的途径之一。本文对转移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对其与公司并购、公司治理及我国实践等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促进中国控制权市场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公司控制权决定了公司的资本配置行为与结果,谁拥有了公司的控制权,谁就拥有了支配公司财务资源的权力。在可预见的未来,公司控制主体如果能够合理配置有限资源,不仅可以使公司控制主体在公司价值增长过程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且公司非控制主体的利益也能得到满足。相反,如果资源配置的结果导致公司经营失败或财务失败,为了保护自身的控制权收益,公司控制主体则会借用资本运营手段,转移公司的财务资源或实施盈余管理手段以维持股票价格的相对稳定,从而谋取控制权收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公司治理模式是企业内外部的一种契约或制度安排,研究如何对责、权、利进行分配和制衡。在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背景下,传统的以"股东至上"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质疑,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愈发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追捧。本文论述对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不足,重构面向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一、利益相关者界定与分类虽然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至今已有多年,但目前国内外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并无统一的认识。杨瑞龙,周业安(1999)认为: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凡是能够影响企业活动或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都是利益相关者。这是广义的利益相关者范畴。第二类,凡是与企业有直接关系的人或团体才是利益相关者。第三类,凡在企业中投入了专用性资产的人或团体才是利益相关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将集体选择理论引  相似文献   

15.
孔维东 《财会月刊》2005,(10):43-44
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质是责权利制衡机制,即明确股东、董事、经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和责任的分配,规定公司议事规则和程序,并决定公司目标和组织结构以及实现目标和进行监督的手段。公司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公司治理是控制权的实现。公司治理就是要对控制权进行合理的配置.在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监督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控制权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控制权的配置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合理配置企业控制权和促进控制权的有效运行,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保护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本文对企业控制权配置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立有效的企业控制权配置机制和构建企业控制权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并购中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动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利益相关者是指在公司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相应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公司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公司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利益相关者可分为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内部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作为产权主体,都向公司投入专用性资产。股东投入实物资产,经营者将自己的经营管理才能视为管理资本,员工投入专用性人力资产,都要求以资本所有者的身份加入公司,分享公司的经营成果,由此形成了物质资本所有者、管理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非管理资本)所有者三大利益主体。外部利益相关者包…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控制权配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控制权的配置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合理配置企业控制权和促进控制权的有效运行,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保护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本文对企业控制权配置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立有效的企业控制权配置机制和构建企业控制权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包括资本提供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委托,必须在经济社会的协调中最大效率地与各种生产要素结合,不能片面地追求一己利益,而要为整个社会履行社会责任。该文认为: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而现代的公司治理中心不仅仅局限于股东,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拥有明确的公司控制权和收益权。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是公司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引入利益相关者、考虑社会责任是公司治理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并购是企业产权转让的一部分,其实质是企业产权的大规模的整体的转移。文章首先从收购公司、目标公司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系统综述并购过程中的合同设计理论,而后将此理论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我国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机制设计问题。研究发现,“一体化”转让机制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国有产权转让的背景与现实特点,追求基准目标下的价格最高化,是企业并购合同设计理论与我国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实践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转让机制,是一个相对有效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