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沈正欣 《上海房地》2004,(10):24-25
假如包括笔本人在内,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许许多多关心上海房地产市场的人,始终认为上海房价跌不下去,并还能找出一罗筐支撑这个观点的依据的话,而时下,这个观点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而且这个挑战是近几年来力度最大的。兴许,不少关心房价的人,特别是普通的消费,只将眼光盯在诸如影响房价的供求关系、物价上涨、政策导向等层面上,那样的思路原本没有大错,只是有些就事论事的倾向。事实上,应当跳出房市论房价,也就是说,从宏观经济的层面分析房地产行业,再从一个行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角度,展望上海房价的走势。  相似文献   

2.
印堃华 《上海房地》2005,(1):13-14,24
一.近五年上海楼市发展状况的基本评价。上海房市自1999年10月开始彻底摆脱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阴影,重新走上蓬勃向上的运行轨道。从2000年至今的5年,是上海楼市历史上发展迅速、最兴旺、最健康、最规范的黄金时期。具体表现为:市场供求两旺,总量基本平衡,房价稳步上扬,管理日趋健全。房地产业作为上海六大支柱产业之一,5年来为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建设的推进,  相似文献   

3.
2006年,房价上涨过快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两年前只有上海、杭州少数城市房价涨幅较快,到2005年和2006年,不仅北京、深圳房价高涨,还带动了一批二线城市(厦门、福州、大连)房价的快速上扬。  相似文献   

4.
郑捷 《上海房地》2005,(4):16-17
1999年开始,全国城市房价,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房价,出现了持续上扬。以涨幅较大的上海房价为例,以不变的样本计算,6年累计涨幅平均超过200%。目前,高房价的合理性是社会各界普遍争论的话题。而笔以为,房价的高低并不能简单地用“好”和“坏”,或“涨”和“跌”等规范的方法去定义。  相似文献   

5.
王静  沈锋 《上海房地》2004,(11):23-24
上海的房价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遭遇“硬着陆”。但是,1998年以后,上海的房地产市场逐步走上复苏之路,房价也随之逐步回升,尤其是2003年以来,更是突飞猛进,2004年上海的房产均价更是跃居全国第一,可以说,上海的房价正处于历史的巅峰。针对上海房价的高位运行,市场争议较大,众说纷纭,褒贬各有之。作为全国经济的桥头堡,如何正确认识上海的房价已经日趋重要。  相似文献   

6.
上海一直被看作是中国经济的龙头。虽然上海经济总量在中国所占比重已经今不如昔,但这一看法并没有发生变化,十多年来甚至还得到了强化。这样,上海就成了政策的维护重点。无论如何,北京、上海不能乱。在房地产问题上,就形成了对上海房地产进行保护的政策倾向,什么地方的房价都可以跌,上海的房价不能跌。在这种情况下,上海房价的中短期趋势,只会涨,不会跌。这不仅是理解上海房地产走向的要点,也是理解整个上海经济走向的要点。  相似文献   

7.
居住对于公众来说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因此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居住应当是公众作为社会群体所应享有的,—旦供给不足,会危害社会稳定,政府需要切实加以保障。在市场供给扭曲失灵、分配不公并产生负外部性时,需要政府予以矫正、调控或补偿。当前,全国房价高当首推长三角。长三角房价高又以上海为最。国家态度已然十分明确,要求各地调控过高的房价,上海的先行经验十分宝贵,值得各地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研究房地产市场景气状况、房地产周期波动的时候,国内的学者普遍采用“房价收入比”这一概念,即用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平均房价与每户居民的平均年收入的比值,作为探讨房地产市场发育态势的依据之一。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房价收入比是3:1~6:1。然而,在讨论房价与收入的关系时,往往有很多问题并未明确,很多概念没有界定,因此得到的结论也往往有片面性,不能准确反映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以上海市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数据为例,探讨了可支配收入与房价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分析上海房地产价格存在的问题。1可支配收入与房地…  相似文献   

9.
《上海物流》2008,(2):F0004
上海申舜达物流仓储有限公司是上海地产集团所属上海房地(集团)公司和上海闽虹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投资的国有控股企业,是专业从事大型物流地产开发及现代物流服务提供的新建企业。其仓储基地位于上海松江试点园区北部工业分区内,是公司高起点定位、周密策划、精心设计,高标准建设的现代物流仓储项目。  相似文献   

10.
2013年7月19日《房地产时报》载:2011年1月在上海、重庆两地开展房产税试点。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认为,上海开征房产税起到了回落房价的作用,房产税试点使得上海房价水平降低了15%。另据中国人民大学张清勇撰文介绍,采用ADH方法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房产税让上海房价平均下降2127元/平方米,相当于13.4%的平均降价幅度。不知道这些数据是怎么算  相似文献   

11.
如何看待当前上海房价以及需要采取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看待目前上海房价,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房地产业问题,而是作为支柱产业如何在整个上海经济发展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一、当前上海房价现状分析  相似文献   

12.
魏锜琀 《民营科技》2008,(11):54-54
从房地价格的构成分析入手,否定了地价决定房价的说法,并从经济学理论角度,通过简单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总结出房价的决定性因素,以及其与地价之间的正确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房价上涨与调控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房价、房地产业、房地产市场一直是困扰我国理论界、管理层、普通百姓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由于房价快速上扬老百姓住房难的矛盾日益凸现,管理层调控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然而,无论政府如何出台政策调控,无论老百姓如何诟病,房价仍如脱缰之野马越涨越高。显然就房价论房价已经无法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分析诱发房价上涨的背后因素,来说明这一经济现象存在的合理性。笔者认为,作为正在加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转型国家,房价上涨是有其客观性。  相似文献   

14.
据统计,今上半年全国主要城市房价全线上涨,长沙市每周都在刷新房价纪录。有统计显示,5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6.4%,上半年,长沙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扬60%。中心城区住房均价已突破4000元/平方米大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今年3月初,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上涨5.5%的同期,上海房价下跌1.1个百分点。就在全国上下为调控终于取得阶段性成效而松一口气时,从上海又传来了最新消息。依据最新统计显示,2006年3月上海的商品住宅交易量达179.67万平方米,与2月82万平方米的成交面积相比,环比增幅高达119%。调控年多只下降了1,1个百分点,现在一月内成交猛增近1,19个百分点!可谓一朝回到调控前。  相似文献   

16.
魏安学 《上海房地》2013,(11):10-12
经过持续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上海的房产市场长期处于高位运行,笔者试就未来房价的走向略作粗浅的分析。一、房价走高因素分析(一)常住人口住房的需求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230266万人.比2000年160860万人增加了69406万人。其中91、来常住人口从2000年的31349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96024万人.增加了2.06倍。增加的人口,需要衣食住行。除租赁满足外来人口居住需求以外.外来常住居民购房需求呈刚性状态,其住房需求比已经拥有住房的原上海户籍居民的需求明显大了许多。但是,不利的因素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人口逐渐减少,城市化进程可能不再具有这方面的后劲。  相似文献   

17.
自2003年6月以来,重庆房价象一只蓝筹股,一路牛市上扬。经历了2005、2006两轮宏观调控,均价竟然从2003年的1700余元飙升至当前的4000余元。最近4个月,在全国房价全面上涨的浪潮袭来时,多年来全国房价"洼地"的重庆,领涨效应也加速爆发。近6个6000元以上高档楼盘4个月内房价涨幅高达单价每平方米2000元以上,一举超过了8000元。  相似文献   

18.
房屋是人民生活的刚需商品。近年来,房价呈现持续上扬走势,房地产业在成为中国支柱产业的同时,也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但从中国经济的整体运行角度来分析,中国房价短时间内不能速跌。  相似文献   

19.
如果有的地区或城市,出现了房价持续过快上涨、只涨不跌的问题,政府及时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是完全必要的。据报载,有的房价持续猛涨而不下跌的城市,投资买房者已达到买房人总数的80%,对这种畸形的市场决不能熟视无睹而不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20.
<正>设计物业税平抑房价的指导思想,根本就是建立在失真和虚妄、错误的推论和基点之上的,不可能产生抑制房价的作用。近日有众多传媒报道了一条颇具爆炸性的消息:有关方面即将“研究开征物业税的实施方案”,以便为持续上扬的房价寻找“稳定器”。然而毋庸讳言的是,企图借助征收物业税来平抑房价的意图非常“天真”,仅仅属于某些人一厢情愿的“理想化”演绎而已。稍作思辨即可发现,物业税根本不具备遏制房价上升的功能,却可以实实在在地加重着广大住宅购买者的经济负担,势必引发诸多的人际纠纷和社会矛盾。不仅无助于“稳定房价”,反而成为影响人际和谐与社会稳定的“干扰释放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