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使许多人形成了一个共识:国有企业搞的好不好,关键在于所有制改革。与此同时,对国有企业搞不好的原因有了一个具体的诊断;产权不明晰。因此,中国需要建立一种“谁的资产谁关心”的经济体制。于是,随着市场经济理论在改革中逐渐占主导地位,企业产权改革也开始公开亮相。作为一种新的产权组织形式,股份公司于1982年开始在中国粉墨登场,并于1991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然而,时至今日,一批股份制公司纷纷“落马”,我们发现,股份制仍然不能“搞活国有企业”。而且象郑州亚细亚市场集团之类的企业,成在股份制,败也在股份制。实际上,中国的所有制与股份制改革,从开始就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理论和实践的误区。 所有制与股份制改革的理论误区主要有: 1)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搞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产权不明晰”。而实际上,国有企业的“产权”很明晰;国家所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攻坚的目标之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了促使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1.国有企业能不能搞好搞活?我的回答是,又能又不能。例如英国的国有企业,可以说通过私有化搞好搞活了。但是苏联的国有企业一直到苏联解体也没有搞好搞活。俄罗斯实行私有化,至今也未能把国有企业搞好搞活。可见,私有化也不是改革国有企业的灵丹妙药,更不是唯一的道路。也有先没有把国有企业搞好搞活后来搞得比较好的。如东德,和西德合并后两年国有企业也没有搞好,但是现在情况比较好了。因此,我的结论是,国有企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的历史、现状和前途可用三句话来概括,即过去功劳大,现在奉献多,始终是主导,前途更美好;情况复杂,矛盾深,困难多,改革难度大;应该搞活,有条件搞活,能够搞活,将会活得更健壮。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了较大进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还没有从总体上搞活。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有政企难分开,国有资产投资主体难明确,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科学管理体系)难确定,三项制度改革进展慢,“三铁”难破除,企业债务、冗员、社会负担等历史包袱难卸掉,企业内部和外部改革难配套等几大难点和重点。这些难题怎样解决,国有企业怎样才能搞活?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改革现已进入攻坚阶段,探清国有企业问题的关键之处在哪里,对国企改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拟从国有企业委托人角度进行初步探讨。 一、对几种观点的反思 不少学者认为国有企业搞活的障碍主要在于“政企不分”,故改革关键之处在于“政企分开”。这无疑是有道理的。为此,国家花了不小力气在这方面进行改革,并且取  相似文献   

5.
高梁 《开放导报》2005,(5):67-69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服务,而不是不顾经济结构的单向私有化.用MBO方式搞私有化改革将导致产权关系的长期和全面混乱,会颠覆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前一段流行理论的误区,正是理论家的堕落。国有企业的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但绝不允许侵吞公产的“产权改革”制度化.  相似文献   

6.
“从整体上搞活国民经济”,这是笔者在研究了十几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和改革理论探索的历史演进后的一个新观点。 自从改革伊始,我们就把“改革、开放、搞活”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词组了。在这个词组中,实际上人们追求的目标是“搞活”。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  相似文献   

7.
搞活国有企业必须实行“三权分离”羌维立(一)搞活国有企业,是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这一任务,我国进行了多种探索。如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搞活国有企业,先后采取了放权让利、承包经营等一系列措施,但总改不了“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营,企业经营权分而不离”的...  相似文献   

8.
国企改革热点冷思张旭/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入改革问题不仅成为一个热点,而更现实地成为一个难点。从经济角度上讲,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程度和国家实力的根本增强;从政治方面讲,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1997年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年。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实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召开了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在这种形势下,上海按照黄菊同志“思想要有新的解放,经济要有新的发展,改革要有新的突破,精神文明要上新的台阶”的要求,立足于整体搞活国有经济,以改革促发展,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攻城不怕坚     
攻城不怕坚国有企业是我国今年改革的重点。今天的国有企业是历史上形成的国营企业演进的结果。它背后潜藏着、交错着种种复杂的关系,有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等等。要从根本上改革国有企业的现存问题,没有“攻城不怕坚”的勇气、决心和智力是不行的,没有各方力量的协...  相似文献   

11.
转型时期国有企业改革效率的制度思考——兼论制度均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恒 《开发研究》2004,(6):101-103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探析产权和市场的亲合关系下国有企业改革效率。转型时期预示着社会整体性制度变革,但国有企业改革中企业本身制度以及制度环境均没有得到满足。走出转轨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全靠制度的完善。现有的企业理论本身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制度设计需要相互补充。处在转轨时期的制度非均衡的国有企业难免出现低效率状态,因此,对制度效率正确的评价至少建立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建立企业集团是搞活国有企业的重要途径●刘力钢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目前国有企业的改革从解决国有企业深层次矛盾的角度看,加强企业集团建设是一条重要途径。一建立企业集团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遇到的难点问题。通过组建企业...  相似文献   

13.
加快产权改革搞活国有企业田金海我国的国有企业及其国有国营体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对于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对于我国几十年来经济的发展,作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那按计划经济模式构筑的体制的...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 搞活国有企业要从这个问题谈起。算是引子。如果我们对社会主义还是过去那种僵化的理解,就很难认清搞活国有企业(主要指大中型)的意义,也很难摸到从哪里下手解决问题。 三大改造以后,我国宣布进入社会主义。以后,由于受“左”的影响,经济领域几乎完全是公有制。在城市经济中,企业都搞成了单一的,清一色的国有制、大集体和国有也没多少区别;在农村是人民公社,是清一色的公有制。在比较长的时间里,认为这就是社会主  相似文献   

15.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以来,我国一直把搞好国有企业当作改革的重点。近二十年来,理论界和企业实际工作者不断地探索搞好国有企业的途径和方法,对此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应以产权制度为核心;另一种看法是认为搞好国有企业的重点在于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笔者认为,此两种观点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重要作用及指导意义,但是从国家“十五”计划发展趋势来看,应将以大力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作为重点,切实贯彻和促进“八五”和“九五”期间的企业体制改革成果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西方国有企业的发展从“凯恩斯革命”大量国有化的兴盛时代,到出现私有化浪潮的国有企业衰退,发生这样的变革有其经济、政治、社会等的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文化背景的影响。本文就西方国有企业的变革及支撑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背后的文化根源进行了比较研究,进而知道中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不能照搬西方各国的国有管理体制,我们要从中国实情出发,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西方的文化,达到企业或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重心在于“两权分离”中的“经营权”一侧,其核心是处理股东和董事会之间、董事会和总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这一时期,中国逐步告别“短缺经济”,市场供需力量逆转,使得国有企业原有的经营机制缺陷愈加凸显,亏损愈益严重,客观上为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契机。理论探索和改革实践都表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既要围绕“产权明晰”做文章,同时也必须营造一个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京伦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企业理论和国有企业改革国际研讨会,不仅对当时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将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公司治理等微观经济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在中国经济学界传播开来,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一鑫 《天津经济》1995,(3):6-10,34
国有企业的经济状况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如何搞活国有企业已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现在社会上对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的挽救措施有两种说法,一是“破产”,二是实行股份制或转为私人经营,难道不解决产权问题,国有企业就办不下去了?唯有“破产”国有企业才会有出路?笔者考虑这两点都不是问题的本质,关键是如何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企业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产业》2006,(4):55-55
中国的企业,无论私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大都处于两大背景下:一是转型,一是组织化。这两大宏观背景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所谓“转型”可分为两种,一是业务转型,一是管理转型。业务转型有很多类型,如区域扩张,从局部到区域再到全国;产品转型,从产品到服务;业务价值转型,关注点从市场转向顾客;核心能力转型,从大而全到小而精。管理转型主要包括规模形态的变化,如从车间门店到中大型企业,文化转型,从“老板文化”或“机关文化”到企业文化构建;组织模式转型,从简单架构到组织再造等。  相似文献   

20.
薛宗林 《发展》2000,(3):17-19
有位中央领导同志曾指出,我们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的改革问题,但国有企业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谁解决了中国的国有企业问题,谁就是当代的马克思(大意)。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现在的十五年间,我们一直致力于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但是国有企业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有效的解决。整体搞活国有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改革事业的核心问题,是摆在当代共产党人面前的重要难题。成败与否,事关全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