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接骨师之女》描绘了女主人公露丝和她的母亲茹灵的心灵成长之路,从小在美国长大的露丝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双重禁锢而倍感窒息,同时复杂而微妙的母女关系也令露丝母女命运多舛。面对种种挫折,她们不断历练成长,渐渐走上了觉醒之路,成为坚强、独立的女性。文章揭示女性人物精神和生活受到压制的原因,并在她们的成长与觉醒中寻求解决女性生存困境与精神压抑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小说《简·爱》成功地塑造了文学史上第一个敢于争取自由平等的女性形象,使主人公简·爱成为那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全新的女性.《简·爱》的问世引起了社会的轰动,也开辟了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女性主义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但莫里森同时也在这部作品中刻画了一组小些栩栩如生、性格迥异的黑人女性形象。本文拟从黑人女性主义理论出发,具体分析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黑人女性人物,探讨她们的解放之路,进而揭示作品中所蕴涵的黑人女性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4.
《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作品,小说描述了女主人公斯嘉丽在爱情生活、经济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性情仪态,揭示出女性在困境中的觉醒和奋力拼搏。《飘》中斯嘉丽折射出的女性主体意识,使得小说熠熠生辉,魅力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在戏剧《麦克白》中构建的麦克白及白夫人角色时,隐去了各自应有的性别特征,展现的是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建构的双性气质,即双性同体。他们各自的性别身份并不由意志主体决定,而是在社会性别规范之内通过不断的性别操演的行动而生成的,反映了西方传统男权中心的社会里对于女性的歧视和偏见。  相似文献   

6.
乔伊斯认为《两骑士》是《都柏林人》中最好的故事之一,它揭露了爱尔兰社会的堕落。但该小说还未被充分认识。运用葛兰西霸权理论和法农及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论剖析该小说,从政治社会、市民社会、属下阶层三个层面,可以揭示英国殖民者是如何通过"政治高压"和"主动赞同"来维护权力统治的。研究表明,殖民者的价值观变成全民共识,这种文化诱使被统治的爱尔兰人认同殖民者,有助于维护殖民统治地位而不是反抗压迫。  相似文献   

7.
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开启女性主义先河的作品。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具有时代反叛精神和独立人格的新女性形象,并以此表明了作者强调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和反对金钱至上的婚姻现。但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她所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义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张学燕 《全国商情》2009,(16):140-141
芭芭拉·金索沃是美国70年代以后的畅销书作家,她的作品深入普通女性的生活,揭示了她们在男权社会诸多不平等中艰难的自我成长的历程.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批评解读她的代表作小说<柴藤>中的泰勒·格雷亚等主要女性人物,揭示出她们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表达了新一代美国女性反抗传统束缚的心声和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  相似文献   

9.
郝思嘉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小说《飘》的女主人公。作者把她对于女性主义思想的理解融入《飘》的创作之中,在郝思嘉的身上体现了女性主义思想。本文从分析郝思嘉这一人物形象入手,探讨《飘》畅销不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陈芸这位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很罕见的具有女性意识的人物形象,探究其悲剧的外在和内在根源.陈芸的悲剧不仅在于她生不逢时,还在于其极具个性,同时暗示了封建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妇女实现真正解放所面临的困难,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沈复女性主义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还乡》和《边城》分别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和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作家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尤苔莎和翠翠。她们是大自然的女儿,具有自然的外貌,自然的脾性,甚至连命运也和大自然的季节变换交相呼应,大自然的和谐美好铸就了女性美好的精神追求。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小说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揭示作家渴望建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12.
《到十九号房间》讲述了女主人公苏珊婚后的生活遭遇导致她经历了情感和精神上的困顿,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揭示了苏珊经历的精神危机、心理危机和生存危机。只有实行男女平等,才能解决这些危机。  相似文献   

13.
凯特·肖班(1850-1904)是十九世纪末活跃于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她的代表作《觉醒》因其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被推崇为美国女性文学的扛鼎之作,跻身美国文学的经典之列。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视角入手,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分析,旨在指出小说《觉醒》的女主人公艾德娜·庞迪里埃在势力庞大的男权社会中,其反抗行为的艰巨性及悲剧性。  相似文献   

14.
15.
电影《阿凡达》以其丰富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从诸多方面进行研究的可能。在女性主义视角下,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影片中两性权力关系的构建及女性优越特质的体现。不论导演是否刻意为之,影片都通过女性在男权文化语境中独特的生命体验向观众展示了女性超凡的品行气质和人格魅力。本文将分析影片中的五位重要女性人物,通过比较她们同男性人物的差别和抗衡来凸显女性独特而高贵的品质。作者认为《阿凡达》带有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是对女性及女性特质的赞歌。  相似文献   

16.
阿瑟·米勒在他的戏剧《推销员之死》中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琳达是最为复杂的一个。琳达不仅是父权制下边缘化的妇女,而且是威利和整个家庭悲剧的促进者。  相似文献   

17.
波特的短篇小说《风霜老奶奶的婚变》一直被视为意识流小说的典型,作者在此将另辟视角,用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来解读历经风霜、却傲如梅花的新老奶奶形象。  相似文献   

18.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玛丽.布雷登1862年的小说《奥德利夫人的秘密》与唐纳德.豪纳姆2000年改编的同名电影剧本,解读其中的女性形象,并进一步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小说及其改编剧本背后的文化因素,这对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初,浪漫主义开始向理性主义发出挑战,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简.奥斯汀也受到这股潮流的冲击,在其最后一部小说《劝导》中表现出浪漫主义感性的新特征。论文在讨论这一现象的基础上提出:奥斯汀的浪漫是特定时期基于现实主义的一种情怀,作者对浪漫主义文风的注视并没有改变其写实的文风,现实主义的理性视角也没有因为这种情怀的出现而有所隐没。论文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的角色分析,透视在19世纪新的社会背景下"奥斯汀式"的理性主义婚姻观,以及揭示这种价值观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