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幕交易监管的国际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证券市场内幕交易,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交易秩序,损害了社会公众投资者权益,从而成为各国证券监管的重点。从内幕交易监管的国际比较看,我国证券监管在内幕交易主体、内幕信息、内幕交易行为的界定以予内幕交易监管规制效能等方面,与西方监管体系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有必要借鉴西方成熟市场国警皂苎交易监管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法律法规体系,防范内幕交易行为,打击内幕操纵,切实保护公众投资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2.
所谓内幕交易,是指内部人通过一定的渠道,获得关于企业的内部真实消息,而这些消息按照法律规定,当时并没有公开披露出来,因此,内部人就利用这一信息优势,在这种信息公开前事先交易,从而获得额外收益。当然,有些信息可能企业不必要披露,因此,其他投资者可能永远不能从公开的渠道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内部化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以金融控股集团为背景对内部交易、关联交易与内幕交易三个术语进行了新的界定与比较。指出内部交易与关联交易的合理性与内幕交易的违法性。  相似文献   

4.
彭志  肖土盛  赵园 《财经研究》2017,(12):100-120,152
文章对1994-2015年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和司法机关查处的内幕交易案件的特征进行了档案式归纳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资本市场内幕交易案件呈现以下特点:(1)对内幕交易的处罚以行政处罚为主,民事赔偿基本处于缺位状态.(2)内幕交易违规主体以法定内幕人为主,但有向非法定内幕人扩散的趋势,且呈现裙带化、复杂化、公职化等特点;并购重组领域仍是内幕交易发生的“重灾区”;内幕交易的利益驱动力强,违法获利金额高.(3)内幕交易稽查执法力度不断增强,案件办理效率显著提升,但内幕交易处罚力度偏轻,威慑力不强.(4)从时间序列上看,不同时期的执法环境不同,执法效果也不同,但整体的内幕交易执法力度和效率均呈快速上升态势.此外,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内幕交易的具体行为模式不断发生变化并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这对内幕交易行为监管提出了新挑战.因此,文章还深入剖析了两类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内幕交易行为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5.
齐晋 《经济师》2009,(12):73-74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内幕交易自身的隐蔽性、股权的高度集中、执法不严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问题的影响,导致证券交易的活动中内幕交易行为时有出现。该行为不仅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正当利益,而且严重违背了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破坏了证券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只有通过采取内幕交易主体扩大化、内幕交易信息的量化以及相关法律体系完善,尤其强化民事赔偿制度等综合措施,才能更有效地禁止内幕交易的发生,从而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蔡奕 《资本市场》2013,(4):86-89
内幕交易之所以成为各国资本市场共同面临的旷世难题,绝非偶然,也许应从主观、客观等因素深入思考内幕交易难以根治的思想、环境和制度根源,这样才能找到内幕交易的治本之策。惩纵思想的不统一理论界围绕着内幕交易的各种争议一直持续不断。在2011年的中国证券法年会上,一位法学权威曾经表示,理论界对内幕交易缺乏道德上的一致否定是内幕交易在实践中得以长期肆虐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自由主义学者极力主张内幕交易的正当性或合法性,或至  相似文献   

7.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中国沪深股市内幕交易者的隐蔽交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沪深股市中的内幕交易者具有隐蔽交易行为;合法获取内幕信息者的交易时距显著长于非法获取内幕信息者的交易时距;内幕交易者的交易时距与交易规模以及买入日到信息公布日的时长显著相关。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由于证券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且内幕交易隐蔽性强、获利丰厚,导致内幕交易在资本市场屡禁不止。产生内幕交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讨论内幕交易发生的原因对于有效监管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08—2017年的季报、半年报和年报盈余公告信息为研究对象,利用Fama MacBeth横截面回归方法考察了公司高管和机构投资者的内幕交易行为。研究发现:(1)我国股票市场的盈余漂移异象在盈余公告前后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股价倾向于在盈余公告前(后)对“好(坏)消息”反应过度、对“坏(好)消息”反应不足;(2)盈余公告前,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净流入(出)与公司的未预期盈余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盈余漂移异象在不同板块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化效应,在盈余公告前,主板市场对“好消息”的反应程度弱于中小板和创业板,而在盈余公告后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0.
我国A股市场资产重组中的内幕交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竞 《经济论坛》2010,(10):50-54
本文以上市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为研究对象,以沪市A股中选取的44个股票为样本,通过事件分析法检验了此类事件中是否存在内幕交易行为,结果发现,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前上市公司的股价出现异常波动,存在较严重的信息泄露及内幕交易行为。  相似文献   

11.
当证券市场实施内幕交易监管后,投资者的交易策略可能会发生改变,市场利益的分配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文章在一个实施内幕交易监管的框架下,对内部人的利益分配进行了研究,发现内部人的利益不仅与内幕交易监管力度和执行能力有关,还与市场流动性、交易者类型、信息准确度和市场波动性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由于监管有效性幻觉和内部人分层现象的存在,内部人利益在一定时期内还可能出现反常变动。  相似文献   

12.
金融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程度随着跨国公司的对外资本扩张、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规模扩大以及各金融主体之间依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加深.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分享金融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同时分担由此而产生的风险.文章在对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趋势特征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国际资本的循环结构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内部人寻租一直以来是理论与实务界关心的重点,如何有效抑制内部人寻租行为是资本市场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内部人交易度量内部人寻租,分析了融券制度对内部人寻租的影响。研究发现:(1)融券制度对内部人寻租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融券规模越大,内部人寻租越少。(2)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当中融券制度对内部人寻租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本文还将内部人交易分方向进行回归,结果显示融券制度对内部人寻租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卖出方向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融券制度影响内部人寻租的路径,发现“竞争效应”和“信息效应”是融券制度影响内部人寻租的两条重要路径。本文考虑了竞争性解释——分析师关注的作用,发现分析师关注并不能影响本文结论的正确性;本文还利用反面事实推断、倾向得分匹配、反向因果检验等方法,确保实证结论的稳健性。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内部人寻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内部人寻租行为的控制;扩充了有关融券制度的文献,为卖空制度的推行及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内幕交易法律规制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冬斌 《经济经纬》2005,(4):148-150
作者通过实证分析与理论探讨,认为:我国政府主导型的证券监管模式对控制内幕交易是无效的,但我们在短期内又无法建立内幕交易私权救济制度,只能完善现有的监管体系;中国证监会应正确运用其宏观调控职能与微观监管职能,赋予证监会“准司法权”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6.
黄素心 《技术经济》2011,30(7):98-102
为验证潜在概率违法所得法(即PPD法)在认定股市内幕交易违法所得方面的可行性以及实际效果,运用该方法对我国沪深两市发生内幕交易的个案进行了违法所得额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PPD法的实证效果欠佳,无法发挥其优势,目前应继续采用实际收益法和潜在确定性违法所得法对上市公司的违法所得进行认定,同时建议补充制定"实际减损"标准。  相似文献   

17.
文章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交易信息披露延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披露延迟对内部人交易市场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内部人交易存在披露延迟;交易披露延迟时间的长短与交易方向、交易是否处于信息敏感期、公司流通股比例、交易规模有关;在信息披露延迟严重的买入样本组,内部人职务对披露延迟产生了影响。市场给予内部人卖出股票负面评价而对买入股票的反应不显著;内部人交易的市场反应不受信息披露延迟影响。  相似文献   

18.
Beth & Robert Yarbrough's paper reviews and augments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analyzing how insider trading groups support the process of exchange. They argue that these groups efficiently adapt to changes in the transacting environment. Yarbrough & Yarbrough's argument is compelling for groups operating in a free and open civil society but not when competition among groups is impaired by barriers to entry and externalities. This article considers whether insider trading groups are able to reach a steady-state equilibrium and presents a number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examples in which insider trading groups plant the seeds of their own destr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