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     
《新经济》2013,(16):94
《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作者:内陆飞鱼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年:2013-6定价:32.80元生活如果是一个七日又一个七日的重复死循环,在每一天的重复中,有一种东西毫无声息就打败了你,这个东西叫成熟。它用成功学这剂甜蜜的毒药让社会的大多数安静地腐烂。他们最可怕的是要给万物以意义,连旅行、远方如此单纯的事物,都要赋予意义。可笑!我的旅行,不需要意义。如果在路上念叨旅行的意义,你又如何忘掉自己?  相似文献   

2.
王龙华 《商周刊》2012,(15):103-103
给别人的孩子买礼物往往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情。每次回家,我总会绞尽脑汁地琢磨给我小外甥买点什么才好。有几次图省事,买一大堆的零食带回去,没想到他三下五除二将自己喜欢的吃了个干干净净,然后将不喜欢的零食的包装拆开,扔的到处都是。为此,姐姐说了我不止一次,我也很委屈:我哪儿知道他这么Hold不住啊?  相似文献   

3.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抱怨.他的孩子每天花太多的时间在电脑上.他非常担心孩子的健康。他曾经就这个问题和孩子谈了好多次,但是很难劝说。对一个只有6岁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自控能力,很容易痴迷于电脑。我是一个支持孩子使用电脑的人,但是过度使用是不支持的。  相似文献   

4.
在路上,我见过无数牛人,也见识过无数装牛的人,还见识过无数羡慕牛人并正努力成为牛人的人.在旅行者眼里,成为牛人很简单,谁不停止地漂在路上时间长,到过的地方多,谁就牛,反之则是“菜驴”. 作为多次走过间隔年旅行的人,我不赞成鼓动所有人忘记一切去间隔年旅行.我还认为不能为了卖书赚钱或赚取名气,而不负责任地夸大间隔年旅行对人生的意义.我遇到过几位已近不惑的男旅行者,他们出发在路上已经几年,从旅行者角度看来,他们是大牛人,然而从普通人观点看,他们的人生实在乱七八糟:没有工作,口袋里永远只有很少量的钱,没有结婚,没有正常的家庭,只有父母无奈的操心.网上曾经讨论一位长年累月骑行全中国的牛人,他几近赤贫,只有老母相依为命,母亲生病,他都掏不出医药费,即使如此,他依然骑行中国,经费一般就来自心生敬意又怜悯他的网友捐助.有网友评论,他吃亏在读书少,不能写,没法拉到赞助,或写下经历变成书换钱养活自己.  相似文献   

5.
《经济纵横》2009,(10):74-75
话题背景:我在一家私企工作,在一次检查中得知自己怀孕了。当我拿着医院的怀孕证明,填好请假单找行政总监签字时,领导很不痛苦地签完。没过一会儿他就把我叫到了办公室,告诉我目前公司经营不利,要经济性裁员,主要把工资高的(高于5000元)人员裁掉,其中包括我,让我一个月后着手交接工作,并且承诺给我一个月的经济补偿。我跟他说明了我怀孕的状况,他说会把这个情况跟老总反映。后来他就给了我一份"解除劳动合同关系证明",领导还强调,在得知我怀孕前就有意让我辞退,这种无中生有的做法让我很生气,于是对签合同的事予以拒绝。  相似文献   

6.
我的城     
闾丘露薇 《商周刊》2012,(22):92-92
不管在哪里,听到那些用歧视别人的地域,来为自己找点优越感的人,会觉得这些人其实很可怜,因为他们的心胸太窄,他们知道的世界太小。前些天和朋友聊天,虽然朋友拿到了令人羡慕的北京户口,不过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北京人。他甚至试图改变自己的孩子,理所当然地认定自己是北京人的观念,只是他也承认很难,毕竟孩子在北京出生,北京成长,孩子心目中的家就在北京,尽管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这个北京的居所,或许只是一个暂居的地方。孩子们对于自己是哪里人的认知,比大人们要简单得多。只要家在哪里,自己就属于哪个城市。和另外一个朋友聊起不久前在纽约的经历。她带着孩子去唐人街吃饭,被来自香港的服务生问是哪里人,孩子想也不想地说,香港人。  相似文献   

7.
燕海鸣 《商周刊》2013,(9):73-73
每次出门旅行,最让我费脑筋的并不是订车票、旅馆,也不是制定行程,而是随身带什么书。我深知一本有趣的书对旅行是多么重要。某种风格的旅行,如果搭配上同样风格的文字,会让旅行经历更加值得回味。在巨大的书架前,我埋头翻上许久。但在众多书本中搜寻出一两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带小说,还是散文集?是带知识性的读物,还是漫画小品?有时耗上一两个小时,也没有个答案。搜寻书本的过程,也是想象即将来到的旅行的过程。我会闭上眼睛,努力用有限的想象力勾勒出一幅或浪漫或清新,或都市或郊野的旅行图景。随之出现在头脑中的,便是自己在这些场景中阅读的景象和心情。  相似文献   

8.
“终生日记”的厄运 很早,我就想在教育理论方面作一些改革。我不赞成“学前教育”而主张“婴幼儿教育”这个提法,因为,孩子生下来的第一天,受教育的过程就开始了,所谓“学前教育”实际上是“入校前教育”。 我是这样来思考问题的:初生儿的感觉虽然还很不发达,但毕竟有了,于是他(她)就同外界发生了认识上的关系,这种感觉当然是外界刺激物引起的,给予不同的外界刺激物,初生儿就会有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冷鲜花 《商周刊》2013,(9):97-100
2011年11月29日再次采访陈征。管理者的包容与智慧话题:采访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再来沟通一下。比如这期间我带朋友来就诊,切身体验了你们的服务,当然并非特意检验。因为确实采访中专家的专业与诚恳打动了我。而朋友正好有这方面的困扰。所以就陪她来了。朋友的典型症状是多囊卵巢,先是就近来到玛丽医院,医生看了她的病历之后让她做了一个B超,然后给她开了处方,她觉得不是很信服,又去了妇婴医院,这同一个病人,看同一种病,两边给的检查和说法不太一样,到底应该怎么办,把她搞得很困惑。这个就诊的过程让我自己也很困惑。面对医生给出的多角度答复,我们都是外行。这让我觉得医患之间的沟通真是个复杂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可以出一个迷语,迷面是:童话写在海面上。提示一下,这个海专指中国的商海。打一个中国当代的作家名。迷底是:郑渊洁。 一个人可能不知道哥本哈根的地界在哪儿,但他一定能知道安徒生是谁。说到童话,还可能知道格林兄弟。可他们都是外国人,现在,九十年代了,中国,要说到童话,让最有发言权的孩子说,十有八九都能告诉你一个名字,就是:郑渊洁。至于他的作品名称一下子说  相似文献   

11.
何梦笔  王志芳 《经济研究》2007,42(6):157-160
当我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问题的时候,我对当时中国共产党批判本国传统文化及其儒家根源的狂热气势感到非常吃惊。如今,同样是同一个中国共产党,她不仅是改革的先锋,而且还与中国政府一道,正积极努力地在世界各地创立众多的孔子学院,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那些到中国进行短期旅行的人们也许会担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国际贸易和消费主义的重重压力下是否会不断萎缩?然而,对于那些在这个国家进行了更大范围旅行的人们而言,他们很快就注意到了中国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多元性,特别是城乡之间表现…  相似文献   

12.
让员工感觉自己重要。"我们希望自己很好。但对我来说,让对方觉得自己很好是件非常重要的事。"玛丽·凯化妆品公司总裁玛丽·凯觉得,每个人身上都带着1个看不见的讯号:"让我感觉自己重要!"每当她回应了这个讯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你让1个人觉得自己重要,他就会"犹如走在九重天上——生气勃勃,小猫会摇身变成老虎"。管理人员如何使部属觉得自己重要呢?除了鼓励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聆听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玛丽·凯说:"1位优秀的管理人员应该多听少讲,也  相似文献   

13.
王静 《经济视角》2006,(5):82-83
“能一辈子当一名优秀的校长是我的梦想,上学是老区孩子们的梦想,我想用自己的梦想点燃沂蒙革命老区孩子们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用自己的青春之火和激情点燃了桃花源特教学校的一片天穹。为了这个梦想,他把自己的智慧和才学化成知识的琼浆无私地倾淌给山区的孩子。为了这个梦想,他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为了这个梦想,他用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换来了学生和家长的爱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记者是那样震撼于一位现代知识分子从教育入手、从育人着手所彰显的睿智与魅力。这也许就是记者所想挖掘、弘扬的现代农村学校校长这一概念真正的底蕴和精髓。  相似文献   

14.
无奇 《经济》2005,(8):12-12
在我三个月试用期只差三天就能转正的时候,车间主任宣布我被解雇了,理由是我不适合自己的岗位,工作能力有待提高。我问主任自己在工作上犯了什么错误?他说没有,如果犯了错误早就滚蛋了,还能混到今天?  相似文献   

15.
从事某一职位,只是专职;在这个领域全身心投入精力,这是专注。专职是别人给的,专注是把自己的态度拿出来。最后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专业。这样的人才能进入猎头的视线。新的一年开始了,职场中沉寂了一个冬季的经理人和职场人们,是否又开始考虑,调换一个新的平台?这是一个老问题。但确实是每年都要上演的一个桥段,工作的关系。我每年在这个时期都要接触许多遇到此类问题的朋友们来找我,希望我能帮他们出出主意。  相似文献   

16.
案例:A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员工,到岗位后部门给了他一份培训计划表,里面是他独立上岗前必须要掌握的项目以及每天的学习进程,然后上级把A交给了岗位的老员工B来带,B很少主动带A去熟悉岗位的事,基本上都是让A自己去了解,A觉得很郁闷,一时不知道怎么下手去学,问B,B也不耐烦,结果学习计划的期限到了,A还是没完全学会岗位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孩子难教育,难被真情所打动,我们真是选错了教师这个职业”,这是一些教师的心里话,我也曾抱怨过,一天工作下来,心里感到很疲惫,回到家对自己的孩子少了耐心多了苛求。想想这些真有些愧疚,难道有这样想法的老师都不是好老师吗?不,只是我们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全部转变,存在着偏差,现在的孩子个性差异大,倍受周围人的宠爱,这样在他们的字典里就少了“体谅”和“感动”。  相似文献   

18.
《经济》2013,(7):30-33
感觉就业难最深的就是学生,对于找工作的问题,学生最有体会。他们是怎么理解自己与社会的呢?学校应提供专业实践机会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邵亚丽:我的工作现在还没有着落。我身边的同学就业情况也并不理想,而且即使已经就业的,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也并不是很满意。我碰到的企业都要求工作能力,有的企业会给面试人员一套测试题,测  相似文献   

19.
有一天,和一位母亲聊天,这位母亲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这么简单的题目总是错。从这位母亲的言谈举止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她很着急。我说,你是不是经常对自己的孩子发脾气呢?尤其是,当你看到把你自认为简单的题目做错时。她的的回答是肯定的。和很多父母聊天,得到一个普遍的结论:当自己的孩子犯错误时,尤其是在简单题目上时,父母经常发脾气,甚至会打骂孩子。为什么呢?这些题目在父母眼里绝对是简单题目,可是孩子为什么会错呢?还有,测验考过的题目,下次考试遇到还是错,为什么呢?父母遇到这些情况伴随而来的大多是呵斥甚至是打骂。  相似文献   

20.
金丹 《经济月刊》2014,(9):82-83
去新西兰之前,导游给讲了件事。说他之前带过的一个团,有个团友的箱子在托运的过程中摔坏了,入关后找到航空公司,一定要求索赔。于是双方打开箱子找裂痕,这一打开不要紧,发现了箱子里有个苹果,要罚400纽币的罚款,团友惊呼,箱子不用赔了不行吗。还真不行,两码事,因为水果是违禁物品,禁止入境新西兰。导游给讲这事儿就是为了提醒大家不要携带违禁物品入关,包括各种形式的肉、奶、蛋、青菜、水果、蜂蜜、感冒药……反正是一堆的东西,说得我都有点紧张了,反复想了好一会儿,怎么都觉得像是私藏了什么不该带的东西。飞机落地新西兰,入关的通道里一路挂着警示图框,都是提示关于入关时如果携带了违禁物品如何罚款的说明,我在图框里居然看见了运动鞋,原来是鞋底不许带土。人关时所有行李先过X光机,然后有小狗在一边候着,嗅经过的入境者。真不巧。我被狗关注了,结果我把背包里所有的东西都倒出来,被检查一遍,还是不能过关,紧张之中我突然想起我曾经在背包的侧兜里装过一个橘子,装了几天,但是我在飞机上已经给吃掉了,我用蹩脚的英语解释了一遍,这个理由还说得过去,橘子是吃了,味道还残留着,这说明狗被训练得很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