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概述 (一)系统建设原则与要求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基础地理数据库拟采用当前世界上最成熟、最稳定的Oracle+ArcSDE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即将Oracle作为空间数据管理平台,ArcSDE作为空间数据引擎,采用ArcGIS等软件技术进行增值开发的基础空间数据库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2.
城市规划数据工程的建设是城市规划信息化的基础,本文从城市规划数据类型、数据的组织方式以及一个具体的建库实例几个方面研究了数据工程的建设过程。在城市规划数据类型中,主要对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进行了分类研究;然后提出利用数据工程来解决城市规划数据的管理,并设计了一种城市规划数据工程的组织方式;在应用实例中,通过一个以MAPGIS为平台的地理信息库建设过程,具体介绍了城市规划数据入库流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数字城市的建设,以Maplnfo为平台,根据空间数据采集及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的有关规范标准,设计了楼房、房间及主要设备的空间与属性数据库,实现了建筑物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链接,从而构建了固定资产数据库管理的基础框架。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及固定资产管理的数字化和可视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研究了公路货运枢纽型物流中心的服务特征与需求特征,为公路货运枢纽型物流中心的建设模式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深入调研常州市公路运输网络,并分析常州市周边城市的公路网络现状,探讨常州市建设大型公路货运物流中心的可行性。最后,在总结国内外典型的物流中心发展模式类型基础上,提出常州市公路货运枢纽型物流中心建设模式方案。  相似文献   

5.
利用时空数据库相关理论和方法,达到优化空间数据库模型及更新模式的目的;基于面向对象思想。将版本信息和有效时间、数据库时间加入空间数据要素表和属性表中。通过时态来区分历史数据、现时数据和成果数据。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数据库不仅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重要成果,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重要的组成部分。空间数据库规划存储了大量空间数据,这些数据由于逻辑关系比较复杂,质量方面容易出现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等问题。这些质量问题通常需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来进行处理、修正,所以,规划空间数据库质量控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核心和难点,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提高效率、保证规划成果的编制质量关键环节。本文在空间数据库技术支撑下,从质量控制内容及质量问题修复两方面对规划空间数据库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地理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导致了空间数据多源性的产生,为数据综合利用和数据共享带来不便。本文探讨空间数据多源性的产生和表现,指出多数据格式是多源空间数据集成的瓶颈;分析和评价了多源空间数据集成的三种模式,并展望了多源数据集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1.引言 目前,采用全站仪和GPS测量技术通过大比例尺数字测图获得城市空间数据,然后利用数据库的管理软件将属性信息录入,实现一一对应是建库的最佳途径.空间数据的采集和属性信息的录入是城市信息系统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这些数据源选择什么样的坐标系是数据库建立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针对城镇土地地籍管理业务的特点,通过对土地时空动态变化特点和时空变化过程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时态空间数据模型的城镇地籍数据变更管理方法。文章重点讨论了动态多基态修正、变粒度存储、数据库中时空数据组织、拓扑关系建立及空间数据变更机制等。最后通过开发的新一代大型网络级动态土地地籍管理信息系统(ReGIS)验证了上述模型和方法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实用性。2年多的应用表明,系统设计先进,性能良好,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10.
谭冉 《经济》2021,(4):138-140
历经6年,威讯柏睿数据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这家以基础大数据库建设与数据库技术服务为主的创业系企业终于闯出了一条新路."它处于一个技术变革时代,也处于一个国内真正重视基础技术研发的时代."投资人梁雪青这样诠释. 作为柏睿数据掌舵人的刘睿民,在这场"变革"中既充当了工匠,又充当了先锋. 21世纪初的中国,大数据库及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11.
美国大都市连绵带的综合考察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九林 《经济地理》2008,28(2):235-238
自20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城市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流动由过去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转变为人口向大都市集中,大型大都市呈优先增长态势。同时,大型大都市的城市中心人口向郊区转移,多个大型大都市规模扩大,最后连成一片连,形成了大都市连绵带。作为城市的航母,大都市连绵带在美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区域。文章就美国大都市连绵带的定义、形成机制、特征及辐射力进行探讨,以寻求对我国城市群建设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智慧城市作为数字时代技术赋能型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新趋势,对我国实现低碳转型具有关键性作用。基于2006—2019年我国223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智慧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在引入PSM-DID、空间DID等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智慧城市通过数字技术创新的直接路径和“数字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的间接路径影响城市碳排放;(3)在人力资本、资金、物质越集聚的城市,数字技术赋能路径对城市碳减排的正向调节作用越显著。上述研究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城市实现数字赋能与低碳引领的双轮驱动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常德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扼要介绍了常德市发展旅游业的基本状况,然后分析了影响常德市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最后从提高知名度,走出阴影区、突出水乡特色、选择开发重点及资源保护几个方面阐述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并设计了旅游路线。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城市的功能内涵、评价体系及判定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晓辉  杜德斌 《经济地理》2011,31(10):1625-1629,1650
对我国对创新型城市概念、内涵和分类上的理解不足,借助城市经济基础和城市功能的相关理论,阐明了城市功能、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系,在解释了城市科技创新功能的概念、内涵和表现方式的基础上,重点从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两个方面人手,构建了城市科技创新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科技创新城市的概念内涵,并初步设定了科技创新城市的界定标准及相关参数。其研究结果为推动创新型城市的理论研究,也为创新型城市的具体发展模式和未来路径选择提供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选取15个副省级城市为研究对象,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和法,测出1997—2003间各城市年度区域城市化综合水平。比较综合水平空间差异得出,东部发展持续领先于中西部城市,但中西部城市之间差异并不明显;由南至北的梯度差异格局显著,中部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城市群间差异较为突出。通过比较城市化子系统水平空间差异及其变化,发现城市化空间集聚水平与综合水平差异较为一致,经济增长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及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空间差异较为突出,但社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较小。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城市化历史基础、全球化的区域响应、制度创新的地区差异以及城乡与区域管理体制是空间差异形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论经营城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经营城市等同于城建资金的筹集是对经营城市的庸俗化理解。经营城市主要是就其功能而论的,它包括城市定位、城市环境建设、城市比较优势、城市个性化和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等五个方面。必须从这五个方面入手,做好我国的城市经营工作,通过城市发展推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茂名市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陈烈  丁焕峰  孙海燕 《经济地理》2003,23(6):835-839
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是海洋开发的龙头和支柱。在分析新时期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理论的基础上,对广东省茂名市滨海旅游资源结构、开发方向与模式、开发战略对策等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甄美荣  刘蕊 《技术经济》2024,43(3):64-76
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成为我国制造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需从数据要素视角深入分析数字赋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机制。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理论,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构建了数字赋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机制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制造企业价值链上主要模块基于不同功能和目标采用不同的数字技术,形成生产流程、研发模块和营销体系全联通,在联通过程中以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实现赋能,主要体现为:生产流程中,基于物联网和智能制造系统形成全流程动态反馈赋能机制,以数据的采集、传输和监控促进工艺创新;营销体系中,基于大数据技术形成全面需求双维度反向赋能机制,以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可视化促进产品创新;研发模块中,基于自身数字化升级和数字平台形成全联通赋能机制,以数据的搜寻、分享和整合促进联动创新。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区域化与武汉城市空间布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殷毅  曾文 《经济地理》2006,26(1):83-87
文章论述了城市区域化是目前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发展出现的特有现象,它有别于传统的城市—区域生成关系,也有别于传统的城市郊区化现象,是中国特定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应对资源短缺压力而产生的城市功能、人口、空间扩散方式,其经济、社会、空间特征决定了城市区域化是中国“大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现象。运用城市区域化相关理念,指导新时期武汉市城市区域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创新,提出了城市发展区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中心城区———城市廊道———组群的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20.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空间变迁:土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城市地区概念及国际上土地利用相关研究,并概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其空间变迁过程;然后从土地利用历史断面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近300年来各时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的土地覆盖特征,以及从土地利用历史路径的角度出发,具体阐述土地覆盖特征所形成的过程;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