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1996-2005年漳州市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及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漳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5年漳州市农村居民点用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阶段性.导致漳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是城市化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第一产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及政府政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六安市为例,以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法,测算安徽省六安市各县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并从自然适宜、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可行以及潜力可拓展等4个方面,建立相应限制条件下的指标体系,依据"木桶效应"和"最小因子限制律"理论,对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进行逐级修正的测算,以期更加科学地指导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青岛市为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弄清楚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演变的规律性,以青岛市1996-2004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定量方法对青岛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取了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换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青岛市1996-2004年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总体上呈逐年减少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动态因素和农业科技进步因素是影响青岛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4.
县域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研究——以山东邹城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邹城市为例,对邹城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问题成因行了剖析,提出了关于邹城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模式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确定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存在盖异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方差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法、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结果:通过分析认为扬店镇现状人均居民点用地差异主要由耕地资源禀赋、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等因素引起.研究结论:促进扬店镇农村居民点集约节约利用的有效途径为改善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完善农地流转制度和进行中心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演变的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弄清楚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演变的规律性,找出导致农村居民点用地随时间变化的驱动力,本文以青岛市2000—2003年农村居民点用地为依据,选取10项社会经济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青岛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青岛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因素为经济发展动态因素和社会系统因素。  相似文献   

7.
邳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土地整理已经成为我国土地管理中的热门话题,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则是农村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以邳州市为例,分析了项目研究区用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土地资源紧缺与村镇土地低效粗放利用并存的矛盾已成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节约和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对缓解建设用地需求,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通过分析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利用的本质问题,试图从体制、机制上找准问题的主要症结,从技术和管理,由宏观到微观等不同层面探求解决途径,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驱动力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采用定性分析的统计方法,从自然,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研究和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的驱动力,得出结论:要控制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应努力发展第二,三产业,降低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大力推进城镇化;将农村劳务输出的“蛋糕”继续做大,同时,加快农村居民点整理步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含山县1995年以来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土地变更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县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整理相关政策、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口与家庭是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含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发展方向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宅基地退出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迫切要求。对宅基地退出的探索,有利于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农民土地权益维护和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划分等问题的解决。研究从宅基地的退出意愿、退出机制、退出模式和退出补偿方面,梳理了国内关于宅基地退出的已有研究成果。同时,从社会公平与正义、重视土地"利用主义"、引领土地制度改革和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等视角,对宅基地退出制度的未来改革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根据重庆市的统计资料,分析了1997-2005年该市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和各区县耕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通过对影响重庆市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得出影响重庆市1997-2005年耕地面积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经济人口因素、农业发展因素和三峡工程、退耕还林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以福建省晋江市8个村庄为案例研究区,构建宅基地退出推动乡村振兴的理论模型与影响路径,探究经济发达地区宅基地退出如何推动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实地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地方政府、村集体、农户等不同主体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有不同的行动逻辑,宅基地退出从产业发展、乡村规划、基层治理、分类推进、文化彰显5个方面形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而土地要素激活、人地关系协调、交易费用降低与差异化退出模式的运行机理形成的“内生推力—外源拉力—系统突变力”的作用力,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不过,基层政策执行中的偏差与机会主义也会导致治理效能不足。研究结论:未来应从基层治理和乡村规划两方面设计出宅基地盘活利用的整体制度,以更好地激活乡村振兴内在动力,协同推进农村宅基地科学有序退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实现的可行性,有效评估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及增加耕地潜力。研究方法:以济南市为例,选取地形、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土地资源和宅基地利用等11个因素,构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修正指标体系,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修正为现实潜力,并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估算增加耕地潜力。研究结果:济南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修正系数平均为0.43,理论潜力转化为现实潜力的可行性较差,全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系数平均为25.76%,且北部平原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大于中南部低山丘陵区。研究结论:(1)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转化为现实潜力的可行性受自然条件、社会基础、经济实力和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制约;(2)受自然限制性因素制约,农村居民点并不都适宜整理成耕地,应该因地制宜地对农村居民点采用多样的开发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5.
农村宅基地制度变迁的规律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揭示农村宅基地制度变迁的规律,提出对宅基地制度创新的启示。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土地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是宅基地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从制度演变的内部机理来看,制度创新能否最终形成,受各利益集团的力量及其博弈结果影响。研究结论:在进行宅基地制度创新时既要考虑宅基地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趋势,尽量让宅基地制度创新的路径和方向与宅基地要素相对价格变化的趋势相吻合,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各利益集团的偏好及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较为严重,因而对其进行调整势在必行.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搬迁方案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典型的地形地貌单元,分别选取3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基于农村居民点现状和迁村并点的搬迁模式,介绍了针对不同分区设计的大、小两种搬迁方案,并制定了搬迁距离、耕作距离、零星户数等相关搬迁指标,给出了具体的量算过程,最后得出广西农村居民点搬迁面积.  相似文献   

17.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分析研究能够为土地整理工作科学、合理地实施提供理论支持,是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必须全方位的进行整理潜力分析,所选择的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完整地涵盖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的内涵,在阐述其潜力涵义的基础上,选用19项潜力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从而得到所要评价区域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综合潜力值,论证整理项目适宜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86、1995、2000及2007年的居住用地数据,应用GIS空间分析、动态度模型分析方法研究重庆市主城区居住用地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显示:1995-2000年间,年均扩展规模和年变化率都大于1986-1995年和2000-2007年两个时期,各个时期中渝北区扩展规模均最大;在年变化率方面,除2000-2007年大渡口区年变化率大于渝北区外,其余各时期渝北区均最大,渝中区年变化率在各时期中均最小。在整个研究时段,主城区居住用地扩张比较分散,各区域均有大规模的增加,但是,分散中也有扩张方向相对集中的区域,主城区东北方向即渝北区,和其他区域相比,扩张方向明显,规模大。  相似文献   

19.
扬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分析1996-2004 年扬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建立3种模型,比对在每一种模型下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和新增过程及其面积变化、空间变化的差异.利用GIS软件分析影响扬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地理驱动因素;同时寻求社会经济政策驱动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最后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政策建议,以推进土地利用变化向经济、社会、生态最优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